一种前翼子板安装支架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66470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20 12: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翼子板安装支架及汽车,该安装支架(1)包括连接在前翼子板(2)上的连接板Ⅰ(12)及连接至车身纵梁(3)的连接板Ⅱ(13),所述连接板Ⅰ(12)及连接板Ⅱ(13)之间设有倾斜的过渡板(11),所述连接板Ⅰ(12)、过渡板(11)及连接板Ⅱ(13)呈“Z”字型结构。此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这种前翼子板安装支架,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成本低,应用在汽车上,在车身X、Y方向上支撑强度好,在撞击方向上Z向具有较好的吸能效果,增强车辆的整体性能,降低车辆对行人的伤害值,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前翼子板安装支架及汽车,该安装支架(1)包括连接在前翼子板(2)上的连接板Ⅰ(12)及连接至车身纵梁(3)的连接板Ⅱ(13),所述连接板Ⅰ(12)及连接板Ⅱ(13)之间设有倾斜的过渡板(11),所述连接板Ⅰ(12)、过渡板(11)及连接板Ⅱ(13)呈“Z”字型结构。此技术提供的这种前翼子板安装支架,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成本低,应用在汽车上,在车身X、Y方向上支撑强度好,在撞击方向上Z向具有较好的吸能效果,增强车辆的整体性能,降低车辆对行人的伤害值,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专利说明】一种前翼子板安装支架及汽车
本技术属于汽车
,涉及结构部件,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安装汽车前翼子板的安装支架及汽车。
技术介绍
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在现代工业社会里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角色。翼子板是遮盖车轮的车身外板,因旧式车身该部件形状及位置似鸟翼而得名。按照安装位置又分为前翼子板和后翼子板,前翼子板安装在前轮处。有些轿车的翼子板是独立的,尤其是前翼子板,因为前翼子板的碰撞机会比较多,独立的通过安装支架装配易于整件更换。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与家用轿车的广泛使用,行人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推进行人保护法规的实施更加刻不容缓。 现有的前翼子板的安装支架,主要是考虑保证翼子板有足够的强度,能够抵挡从车辆侧面所施加的外力,而忽略了对行人的保护。当车辆与行人相撞后,最危险的地方位于前翼子板上方,如果此处强度大压馈吸能能力弱,在与行人头部相撞的区域内具有较强的危害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有利于保护行人安全的前翼子板安装支架,在保证前翼子板的安装强度的同时尽可能的提高其吸能能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所提供的这种汽车前翼子板安装支架,该安装支架包括连接在前翼子板上的连接板I及连接至车身纵梁的连接板II,所述连接板I及连接板II之间设有倾斜的过渡板,所述连接板1、过渡板及连接板II呈“Z” 字型结构。 为使上述技术方案更加详尽和具体,本技术还提供以下更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以获得满意的实用效果: 所述连接板I上设有安装孔,所述前翼子板通过螺栓与连接板I连接。 所述连接板II与车身纵梁通过点焊连接。 所述连接板1、过渡板及连接板II为冲压一体成型结构。 所述连接板I与过渡板的折弯处设有加强筋I,所述连接板II与过渡板的折弯处设有加强筋II。 所述加强筋I与加强筋II为空心三角形结构。 所述加强筋I与加强筋II与所述连接板1、过渡板及连接板II为冲压一体成型结构。 一种汽车,具有所述的汽车前翼子板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沿车辆Z方向布置,所述过渡板为行人头部撞击受力面。 所述一个前翼子板通过至少两个所述安装支架安装连接。 本新型前翼子板安装支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在不改变原有前翼子板结构本身和车身纵梁的前提下,对前翼子板安装支架进行结构优化,通过对前翼子板安装支架结构的改进,使得行人头部能够碰撞到的前翼子板区域在受到碰撞后能够产生变形,吸收撞击能量,逐渐降低头部碰撞速度,使得行人头部得到很好地缓冲,降低了头部伤害值,以保护行人的安全。并且可根据行人头部撞击方向,调整布置安装支架方向,保证前翼子板的连接强度且在使得安装支架撞击方向上最好的吸能效果。该前翼子板安装支架,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成本低,应用在汽车上,在车身X、Y方向上支撑强度好,在撞击方向Z向上具有较好的吸能效果,增强车辆的整体性能,降低车辆对行人的伤害值,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是本技术安装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2是翼子板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是翼子板安装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行人头部撞击翼子板不意图; 图5是安装支架受力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安装支架,11、过渡板,12、连接板I,13、连接板11,14、加强筋1, 15加强筋II, 16、安装孔,2、前翼子板,3、车身纵梁,4、螺栓,5、发动机罩盖外板,6、发动机罩盖内板,7、行人头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技术前翼子板安装支架,为前翼子板2和车身纵梁3之间的连接件,是一种新型结构的安装支架1,在不改变原有前翼子板2结构本身和车身纵梁3的前提下,对前翼子板安装支架I进行结构优化,并且根据行人头部撞击方向,布置安装支架I安装方向,该方向使得安装支架I更易于变形和吸能。 如图1所示,其结构为“Z”形,包括与车身纵梁3连接的连接板II 13和与前翼子板2连接的连接板I 12,连接板I 12和连接板II 13之间通过倾斜的过渡板11过渡连接。该前翼子板安装支架的结构特征在于其“Z”字形结构特征,该结构特征与传统的结构相比,在车身的X和Y上支撑承载强度好,当该安装支架承受车辆前端或是侧面的冲击载荷时,该安装支架I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可以承受较大的冲击载荷,进而节约车辆在低速碰撞下的维修成本。在受力方向Z向上易于变形,在受到行人头部的冲击下起到变形缓冲的作用,更好地保护行人安全。 图2为前翼子板2通过安装支架I与车身纵梁3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车辆行驶方向,一个前翼子板2通过至少两个安装支架I连接,通常采用两个或是三个安装支架I连接,以保证连接的稳定性。在连接方式上,如图3所示,优选的,将其上安装面连接板I12与前翼子板2通过螺栓连接,下安装面连接板II 13与车身纵梁3用点焊连接。即在连接板I 12上设有安装孔16,螺栓4穿过安装孔16与前翼子板2连接。这种设计下端固定点焊,上端螺栓连接可便于根据受力方向安装调节支架的布置位置;从力学角度分析,当倾斜的过渡板11受力,由上端产生向下趋势的变形,由下端焊接固定更牢靠,可视为固定的点,从而可以把翼子板安装支架的受力简化为图5所示的悬臂梁结构,该结构更容易发生变形,相比结构不易变形的支架对行人头部的伤害更低。安装支架I下端与车身纵梁3可视为静止不动,另一端连接至前翼子板2,在外力作用下会随着前翼子板2的变形而发生移动,可产生较大的变形量,吸能效果好,更有利于对行人头部保护。 为增强前翼子板安装支架的结构强度及其承载能力,在连接板I 12与过渡板11和连接板II 13与过渡板11的折弯处分别设有加强筋I 14和加强筋II 15。优选的连接板I 12、过渡板11、连接板II 13及加强筋为一体冲压成型,工艺更简单,且加强筋I 14和加强筋II 15为压出的空心三角形结构,结构更好且可减轻支架的整体重量,重量轻且成本费用低。如图1所示,在“Z”型的安装支架I向内侧弯的折弯面上,加强筋I 14和加强筋 II15的结构相同,支部过一个设于上方形成凸出部,一个设在下方从图中看出具有向下凹陷的空腔。 本技术安装支架I中过渡板11为倾斜布置的受力板。根据行人保护法规和标准可知,儿童头部撞击车辆的角度为与水平面呈50°角,成人头部撞击车辆的角度为与水平面呈65°角。可以结合所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前翼子板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该安装支架(1)包括连接在前翼子板(2)上的连接板Ⅰ(12)及连接至车身纵梁(3)的连接板Ⅱ(13),所述连接板Ⅰ(12)及连接板Ⅱ(13)之间设有倾斜的过渡板(11),所述连接板Ⅰ(12)、过渡板(11)及连接板Ⅱ(13)呈“Z”字型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芸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师范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