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地用全地形车充气轮胎胎面花纹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99172 阅读:4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27 0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泥地用的全地形车轮胎胎面花纹结构,该轮胎胎面由沿轮胎周向呈均匀分布的若干个花纹单元构成,各花纹单元包括依次沿轮胎胎面中心轴向对称并交替设置的主花纹块和副花纹块组成,主花纹块和副花纹块在轮胎行进的先接地边缘均由光滑的曲面所组成;其中在主花纹块或/和副花纹块的后接地边缘上设置复数个切入部,在主花纹块或/和副花纹块的头部设置有弧形或多边形的凹入部。如此设置可以实现确保轮胎正常行驶牵引性的同时提升轮胎在泥泞恶劣地形下后退行驶的牵引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泥地用的全地形车轮胎胎面花纹结构,该轮胎胎面由沿轮胎周向呈均匀分布的若干个花纹单元构成,各花纹单元包括依次沿轮胎胎面中心轴向对称并交替设置的主花纹块和副花纹块组成,主花纹块和副花纹块在轮胎行进的先接地边缘均由光滑的曲面所组成;其中在主花纹块或/和副花纹块的后接地边缘上设置复数个切入部,在主花纹块或/和副花纹块的头部设置有弧形或多边形的凹入部。如此设置可以实现确保轮胎正常行驶牵引性的同时提升轮胎在泥泞恶劣地形下后退行驶的牵引性能。【专利说明】泥地用全地形车充气轮胎胎面花纹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轮胎胎面花纹结构,特别指一种使用于泥地的全地形车充气轮胎胎面花纹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的全地形车市场发展迅猛,越来越多消费者热衷这种多功能的新车型,而在泥泞地形下驾驶全地形车也成为一种新的娱乐项目。全地形车在泥泞地形行驶时容易发生泥土集结于轮胎花纹沟底部的现象,这将降低胎面花纹深度,使胎面花纹的牵引性能有所下降,同时也增加了轮胎重量,影响车辆油耗。因此在泥泞地形下行驶的全地形车常装配有胎面花纹结构光滑曲面连接设计的轮胎,考虑全地形车车辆在泥泞恶劣地形下行驶的特殊性,现有的泥泞地形用的全地形车车辆轮胎常采用如图1所示的胎面花纹结构,其胎面I’由主花纹块10’及副花纹块20’所组成,此花纹块的接地边缘采用光滑的曲线设计,SP其接地边缘与花纹沟底部延伸形成的排泥通道侧壁采用光滑的曲面设计,即主花纹块10’的先接地边缘11’和后接地边缘12’均采用平顺的曲线设计,同样副花纹块20’的先接地边缘21’和后接地边缘22’也采用平顺的曲线设计。此设计在轮胎正常行驶时能降低排泥阻力,提高排泥效果,从而提高轮胎在正常行驶时的牵引性能。但在轮胎向前正常行驶陷入困境需要后退行驶时,因曲面提供较强的排泥作用而无法有效地集结泥土,影响轮胎后退行驶的牵引性能,从而无法帮助车辆进行有效地脱困,这将增加驾驶者的体力耗费,影响车手表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泥地用的全地形车轮胎胎面花纹结构,可以实现确保轮胎正常行驶的牵引性的同时提升轮胎在泥泞恶劣地形下后退行驶的牵引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泥地用的全地形车轮胎胎面花纹结构,该轮胎胎面由沿轮胎周向呈均匀分布的若干个花纹单元构成,各花纹单元包括依次沿轮胎胎面中心轴向对称并交替设置的主花纹块和副花纹块组成,主花纹块和副花纹块在轮胎行进的先接地边缘均由光滑的曲面所组成;其中:在主花纹块或/和副花纹块的后接地边缘上设置复数个切入部,在主花纹块或/和副花纹块的头部设置有弧形或多边形的凹入部。 所述主花纹块切入部或/和副花纹块切入部的宽度设置为3?15_ ;副花纹块切入部的宽度为3?15mm。 所述主花纹块切入部与主花纹块的后接地边缘的夹角为45°?90° ;副花纹块切入部与副花纹块的后接地边缘的夹角为45°?90°。 所述主花纹块的后接地边缘上设置的复数个切入部的间隔宽度与对应切入部处的主花纹块宽度的比值为1.5?2.5 ;副花纹块的后接地边缘上设置的复数个切入部的间隔宽度与对应切入部处的副花纹块宽度的比值为1.5?2.5。 所述主花纹块切入部的深度与对应切入部处的主花纹块深度的比值为0.5?I ;副花纹块切入部的深度与对应切入部处的副花纹块深度的比值为0.5?1。 所述主花纹块凹入部的弧形半径为10?30mm ;副花纹块凹入部的弧形半径为 10?30mm。 所述主花纹块凹入部的凹入宽度与主花纹块的头部宽度的比值为0.2?0.5 ;副花纹块凹入部的凹入宽度与副花纹块的头部宽度的比值为0.2?0.5。 所述主花纹块上设置有多个V形沟;副花纹块上设置多个V形沟。 所述主花纹块V形沟的宽度为主花纹块宽度的20%?40% ;副花纹块V形沟的宽度为副花纹块宽度的20%?40%。 所述主花纹块上设置有多个阶梯面;副花纹块上设置有多个阶梯面。 本技术主要通过全地形车充气轮胎胎面花纹的优化设计,其胎面由沿轮胎胎面中心轴向对称并交替设置的主花纹块和副花纹块所组成,主花纹块和/或副花纹块的后接地边缘上设置了优化宽度、角度及深度的切入部,在主花纹块或/和副花纹块的头部设置有弧形或多边形的凹入部,如此设置可以实现确保轮胎正常行驶牵引性的同时提升轮胎在泥泞恶劣地形下后退行驶的牵引性能。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胎面花纹展开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轮胎胎面花纹展开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轮胎正常行驶时排泥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轮胎后退行驶时排泥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轮胎局部花纹中主花纹块10展开示意图; 图6为本技术轮胎局部花纹中副花纹块20展开示意图; 图7为沿图4中的A-A’向剖视截面图; 图8为沿图4中的B-B’向剖视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解释本技术的实施方式: 如图2至图8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泥地用的全地形车轮胎胎面花纹结构,该轮胎胎面I由沿轮胎周向呈均匀分布的若干个花纹单元构成,各花纹单元包括依次沿轮胎胎面中心轴向对称并交替设置的主花纹块10和副花纹块20所组成,主花纹块10和副花纹块20在轮胎行进的先接地边缘11、21均由光滑的曲面所组成; 本技术的关键在于:在主花纹块10或/和副花纹块20的后接地边缘12、22上设置复数个切入部13、23,在主花纹块10或/和副花纹块20的头部设置有弧形或多边形的凹入部14、24。 如图3所示,主花纹块10的先接地边缘11、后接地边缘12可由光滑过渡连接的多个曲线所组成,副花纹块20的先接地边缘21、后接地边缘22也可由光滑过渡连接的多个曲线所组成。当轮胎进行正常行驶时,泥土排出的主要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由主花纹块10的先接地边缘11与副花纹块20的后接地边缘22分别向轮胎花纹块底部延伸形成光滑的排泥通道可有效降低排泥阻力,增加排泥效果,防止泥土过度集结,提升轮胎正常行驶时的牵引性。同样,由副花纹块20的先接地边缘21与主花纹块10的后接地边缘12分别向轮胎花纹块底部延伸形成光滑的排泥通道可有效降低排泥阻力,增加排泥效果,防止泥土过度集结,提升轮胎正常行驶时的牵弓I性。 如图4所示,当轮胎为求脱困而选择后退行驶时,主花纹块10的后接地边缘12转为先接地边缘11a,而先接地边缘11转为后接地边缘12a,同样,副花纹块20的后接地边缘22也转为先接地边缘21a,而先接地边缘21也转为后接地边缘22a。泥土流动的主要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为确保后退行驶有足够的牵引力,在主花纹块10的后接地边缘12上设置了复数个切入部13,此切入部13的设计可使轮胎后退行驶时有足够集结的泥土以提供牵引力,增加轮胎脱困能力。 如图5所示,切入部13的宽度L12可设置为3?15mm。此切入部13的宽度L12不可过小,过小将无法提供后退行驶的牵引效果,此切入部13的宽度L12不可过大,过大时将会降低主花纹块10的强度,从而降低主花纹块10的牵引性和轮胎的使用寿命。为使后退牵引性的提升效果达到最佳,切入部13与主花纹块10的后接地边缘12的夹角α为45°?90°,过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泥地用的全地形车轮胎胎面花纹结构,该轮胎胎面由沿轮胎周向呈均匀分布的若干个花纹单元构成,各花纹单元包括依次沿轮胎胎面中心轴向对称并交替设置的主花纹块和副花纹块组成,主花纹块和副花纹块在轮胎行进的先接地边缘均由光滑的曲面所组成;其特征在于:在主花纹块或/和副花纹块的后接地边缘上设置复数个切入部,在主花纹块或/和副花纹块的头部设置有弧形或多边形的凹入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秀雄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