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轮胎,包括轮胎本体(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轮胎本体(1)的内壁上沿圆周方向设置有环形的凹槽A(2)。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轮胎,具有舒适性高、安全系数高、行驶平稳性高等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轮胎。
技术介绍
:现有的轮胎分为两种:充气轮胎和实心轮胎;由于充气轮胎常常需要加气,有时候还会出现爆胎等问题,大部分用户都采用了实心轮胎(如图1a)。而由于舒适性等问题,后面又出现了免充气轮胎,即在实心轮胎的中部增加空腔来增加舒适性(如图1b和图1c所示)。但是这种结构的轮胎要先挤出中空管坯,然后接头成环形半成品轮胎,最后放入模具充气硫化成轮胎。然而,采用上述的免充气轮胎具有的缺陷有:1.轮胎在使用时时常会出现上下跳动左右摆动的问题;2.由于上述免充气轮胎在制造时是通过接头形成环形,最后硫化成轮胎的,因此在使用时可能会出现接头处断裂的危险;3.轮胎尺寸受限;4.性能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系数高且舒适性高的轮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轮胎,包括轮胎本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轮胎本体的内壁上沿圆周方向设置有环形的凹槽A。采用这样的方式,在实心轮胎的基础设置凹槽A,能够提高轮胎的舒适性,并且所述凹槽直接开在已成型的轮胎本体的内表面,提高了轮胎的安全系数。为了进一步保证行驶的稳定性,所述凹槽A的中心线位于所述轮胎的中轴线上。为了进一步提高安全系数,在所述凹槽A的开口处设置有与所述凹槽A相配合的圆环形支撑体,所述圆环形支撑体与所述凹槽A的内壁之间形成空腔。为了进一步提高轮胎的性能,在所述轮胎本体的外壁上设置有与地面接触的行驶面。优选地,所述行驶面与所述轮胎本体的外壁硫化成一体。为了进一步提高轮胎行驶的稳定性,在所述轮胎本体的外壁上设置有沿圆周方向的环形的凹槽B,所述凹槽B与所述行驶面之间形成空腔。为了进一步提高轮胎行驶的稳定性,所述凹槽B的中心线位于所述轮胎的中轴线上。为了进一步提高轮胎行驶的稳定性,在所述轮胎本体与行驶面之间的两端和/或在所述轮胎本体与圆环形支撑体之间的两端设置有腔体B/A。另外,这样的设置还能够减少轮胎的重量,使得轮胎行驶更加轻便。采用本技术的轮胎,具有的有益效果有:1.提高轮胎的安全系数;2.保证轮胎行驶的稳定性和舒适性;3.提高轮胎的性能;4.节省了轮胎的成本;5.适应性高,能够满足各种轮胎尺寸的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轮胎横截面示意图,其中图1a为无空腔实心胎,图1b为具有一个空腔的实心胎,图1c为具有多个空腔的实心胎;图2为实施例1的轮胎横截面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2的轮胎横截面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2的轮胎横截面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2的轮胎横截面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2的轮胎横截面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2的轮胎横截面示意图;图8为实施例2的轮胎横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本技术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方式,任何在本实施例基本精神上的改进或代替,仍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2所示:一种轮胎,包括轮胎本体1,在所述轮胎本体1的内壁上沿圆周方向设置有环形的凹槽A2。而将轮胎本体1与轮毂配合时,凹槽A2与轮毂之间必然会形成一个空腔,由于具有该空腔从而使得轮胎在使用中过程中具有退让性,进而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适性,并且,该空腔为自然形成,无需充气,并且轮胎上并无接头,进一步提高了轮胎使用时的安全系数。实施例2:如图3、4、5图6所示:一种轮胎,包括轮胎本体1,在所述轮胎本体1的内壁上沿圆周方向设置有环形的凹槽A2,在所述凹槽A2的开口处设置有与所述凹槽A2相配合的圆环形支撑体3,所述圆环形支撑体3与所述凹槽A2的内壁之间形成空腔。并且所述凹槽A2的中心线位于所述轮胎的中轴线上。图3中的圆环形支撑体3全部位于所述凹槽A2的开口处,并且图3中的圆环形支撑体3可以通过尺寸配合的方式置于凹槽A2的开口处,例如将凹槽A2的开口处的内壁做成向外扩张状,使得其能够对圆环形支撑体3进行限位;或者也可以将圆环形支撑体3与凹槽A2的开口处进行硫化成一体。图4中的圆环形支撑体3具有与轮胎本体1的横截面最宽处相同的宽度,并且图4中圆环形支撑体3的两端设置有与轮胎本体1相配合的台阶,在台阶的最底面可以设置有(当然也可以不设置)与所述凹槽A2相配合的浅沟,所述凹槽A2与浅沟之间形成空腔,另外,也可以同时在台阶的转折处设置有相互对称的缺口,该缺口与轮胎本体1之间也形成了腔体A6,这样的腔体A6能够使得轮胎的舒适性更强,并且将凹槽A2的中心线设置在轮胎的中轴线上,能够保证轮胎在行驶时更加平稳,避免在行驶过程中出现上下跳动和左右偏摆的问题;另外还能够减轻轮胎的重量。图5中的圆环形支撑体3的上部具有开口,所述轮胎本体1置于所述开口中,并且轮胎本体1的外壁与圆环形支撑体3的外壁共同形成轮胎的行驶面4,轮胎本体1内壁上设置的凹槽A2与圆环形支撑体3的开口底部设置的浅沟共同形成了空腔,当然在所述圆环形支撑体3的开口底部也可以不设置浅沟,依然可以与凹槽A2形成空腔。这种方式设置的圆环形支撑体3与轮胎本体1使得加工更加简单。图6中的圆环形支撑体3与图3中的圆环形支撑体3的外形和配合方式均相同,但是图6中的轮胎本体1的外壁具有两个圆弧状的环状体,其外形类似与现有的载重比较重的车型中两轮并列使用的状况。这样,能够采用一个轮胎达到了两个轮胎的使用效果,并且舒适性也和平稳性也有所提高。实施例3:如图7和8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具体为在所述轮胎本体1的外壁上设置有与地面接触的行驶面4;所述行驶面4与所述轮胎本体1的外壁硫化成一体。这样一来的话,本实施例的轮胎除了具有上述实施例1和2所具有的优势外,还具有高的性能和低的成本,具体体现在能够对轮胎的行驶面4采用高耐磨的材料,而对轮胎本体1采用高强度的材料,而对于圆环形支撑体3则可以选择成本较低的材料。如图7所示,所示行驶面4与所述轮胎本体1的外壁相贴合,并且在所述轮胎本体1的外壁上设置有沿圆周方向的环形的凹槽B5,所述凹槽B5与所述行驶面4之间形成空腔,该空腔的中心线位于所述轮胎的中轴线上。另外,还可在所述轮胎本体1的外壁与侧壁的连接处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与行驶面之间形成了腔体B7。如图8所示,设置在所述轮胎本体1外的行驶面4的外壁上具有两个圆弧状的环状体,在所述轮胎本体1的外壁的两端设置有缺口,在所述行驶面4的内壁两端与所述缺口之间形成了腔体B7,所述腔体B7刚好分别位于两个弧形状圆环体的中心线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轮胎,包括轮胎本体(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轮胎本体(1)的内壁上沿圆周方向设置有环形的凹槽A(2),在所述凹槽A(2)的开口处设置有与所述凹槽A(2)相配合的圆环形支撑体(3),所述圆环形支撑体(3)与所述凹槽A(2)的内壁之间形成空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胎,包括轮胎本体(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轮胎本体(1)的内壁上沿圆周方向设置有环形的凹槽A(2),在所述凹槽A(2)的开口处设置有与所述凹槽A(2)相配合的圆环形支撑体(3),所述圆环形支撑体(3)与所述凹槽A(2)的内壁之间形成空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A(2)的中心线位于所述轮胎的中轴线上。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轮胎本体(1)的外壁上设置有与地面接触的行驶面(4)。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行驶面(4)与所述轮胎本体(1)的外壁硫化成一体。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轮胎本体(1)的外壁上设置有沿圆周方向的环形的凹槽B(5),所述凹槽B(5)与所述行驶面(4)之间形成空腔。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德,
申请(专利权)人:沈德,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