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52473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16 00:29
轮胎具有胎肩加强部,多个凹部(100)沿着轮胎周向(DC)形成于胎肩加强部。凹部(100)具有:第一外缘部(110),其朝向胎面宽度方向(DT)内侧膨出;以及第二外缘部(120),其与第一外缘部(110)连续并且相对于第一外缘部(110)朝向胎面宽度方向(DT)外侧膨出。凹部(100)的最深部(150)和胎面的接地端之间的距离沿着轮胎周向(DC)变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沿着轮胎周向形成在胎肩加强部上的多个凹部的轮胎。
技术介绍
传统地,在安装在诸如乘用车辆等的车辆的轮胎中,已经使用各种方法来减小当轮胎在诸如具有粗糙路面的铺面道路等具有不规则凹凸部的路面上滚动时产生的轮胎噪声。例如,已知在胎面的肩部中使用具有高刚性的橡胶的轮胎(参照专利文献1)。根据该轮胎,能够抑制当路面的凹凸部的凸部楔入胎面时胎面的变形。由于此,抑制了胎面的接地压力的增大,且能够抑制当轮胎在粗糙路面上滚动时轮胎噪声的增大。顺便提及,现今,作为对产生轮胎噪声的机制进行锐意研究进展的结果,已经清楚:由于路面的凹凸部引起的胎肩加强部的振动也是轮胎噪声的起因。换言之,当路面平滑时,通常胎肩加强部不与路面接触。另一方面,当在诸如具有粗糙路面的铺面道路等路面上存在小凹凸部时,胎肩加强部就会与路面接触,且由于这些凹凸部,胎肩加强部振动。类似这样的胎肩加强部的振动增大了轮胎噪声。为了抑制这种轮胎噪声的产生,考虑在胎肩加强部上形成小凹部。然而,存在如下问题:当这种小凹部形成在会剧烈变形的胎肩加强部时,源于凹部的裂纹容易发展。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404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第一特征概括为一种轮胎,所述轮胎包括:胎面,所述胎面与路面接触;胎侧,所述胎侧设置在所述胎面的轮胎径向内侧;以及胎肩加强部,所述胎肩加强部设置在所述胎面和所述胎侧之间,其中沿着轮胎周向在所述胎肩加强部形成多个凹部,所述凹部中的每一个均具有:第一外缘部,所述第一外缘部朝向胎面宽度方向内侧膨出;以及第二外缘部,所述第二外缘部与所述第一外缘部连续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外缘部朝向胎面宽度方向外侧膨出,并且所述凹部的最深部和所述胎面的接地端之间的距离随着沿着轮胎周向行进而变化。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实施方式的断开的充气轮胎10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由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凹部100构成的第一凹部列210和220的图。图3是图2中示出的F3框内的凹部100的放大图。图4是沿着图3中示出的线F4-F4截取的胎肩加强部70的截面图。图5是沿着图3中示出的线F5-F5截取的胎肩加强部70的截面图。图6是沿着图3中示出的线F6-F6截取的胎肩加强部70的截面图。图7是示出根据变型例的凹部的形状的图。具体实施方式接下来,参照附图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轮胎(充气轮胎)。要注意,在对附图的以下说明中,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用以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应当留意,附图是示意性地示出的且各尺寸的比率等与实际的各尺寸的比率等不同。因此,应当考虑下面的说明来确定具体尺寸等。此外,在附图之中,各自的尺寸关系或比率可以不同。(1)充气轮胎的示意性构造图1是断开的充气轮胎10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该充气轮胎10设置有接触路面的胎面50、设置在胎面50的轮胎径向DR内侧的胎侧60以及设置在胎面50和胎侧60之间的胎肩加强部70。要注意,代替空气,该充气轮胎10可以充填有诸如氮气等的非活性气体。胎面50由多个陆部花纹块51、多个周向槽52以及肩部陆部53构成。此外,多个凹部100沿着轮胎周向DC形成在胎肩加强部70上。(2)凹部100的形状接下来,将说明形成在胎肩加强部70的各凹部100的形状。具体地,将给出对凹部100的示意性形状和截面形状的说明。(2.1)凹部100的示意性形状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由凹部100构成的第一凹部列210和第二凹部列220的图。图3是图2中示出的F3框内的凹部100的放大图。如图2所示,凹部100为椭圆形形状,多个凹部100沿轮胎周向DC连续。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第一凹部列210和第二凹部列220,该第一凹部列210由沿着轮胎周向DC形成的多个凹部100构成,该第二凹部列220由沿着轮胎周向DC形成的多个凹部100构成并且第二凹部列220布置在第一凹部列210的胎面宽度方向DT的外侧。凹部100的最深部150和胎面50的接地端50e(具体地,肩部陆部53)之间的距离d沿轮胎周向DC变化。也就是,距离d随着沿着轮胎周向DC行进而变化,距离d的变化以凹部100为单位进行重复。此外,在充气轮胎10的侧视图中,凹部100的最深部150弯曲。要注意,接地端50e意味着:在将标准负载施加到被设定为具有由日本机动车轮胎制造协会(JATMA)等规定的标准内压的充气轮胎10的状态下,胎面50的在接地面上的胎面宽度方向DT上的外侧端部。(2.2)凹部100的截面形状图4是沿着图3中示出的线F4-F4截取的胎肩加强部70的截面图。图5是沿着图3中示出的线F5-F5截取的胎肩加强部70的截面图。图6是沿着图3中示出的线F6-F6截取的胎肩加强部70的截面图。如图4至图6所示,凹部100具有朝向胎面宽度方向DT内侧膨出的第一外缘部110。此外,凹部100具有与第一外缘部110连续且相对于第一外缘部110朝向胎面宽度方向DT外侧膨出的第二外缘部12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外缘部110是以朝向胎面宽度方向DT内侧膨出的方式弯曲的圆弧状形状。同样地,第二外缘部120是以相对于第一外缘部110朝向胎面宽度方向DT外侧膨出的方式弯曲的圆弧状形状。也就是,凹部100为椭圆形形状。此外,凹部100具有从第一外缘部110延伸到最深部150的第一底面130和从第二外缘部120延伸到最深部150的第二底面140。第一底面130被形成为与第二底面140点对称。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第二凹部列220的凹部100形成在构成第一凹部列210的在轮胎周向DC上彼此相邻的两个凹部100之间。最深部150具有:第一弯曲部151,该第一弯曲部151以在充气轮胎10的侧视图(从胎侧60的视角)中靠近第一外缘部110的方式弯曲;以及第二弯曲部152,该第二弯曲部152与第一弯曲部151连续并且以在充气轮胎10的侧视图中靠近第二外缘部120的方式弯曲。此外,如上所述,最深部150和胎面50的接地端50e之间的距离d沿轮胎周向DC变化(见图2)。因此,如图4至图6所示,最深部150在胎面宽度方向DT上的位置随着沿着轮胎周向DC行进而变化。具体地,形成第一凹部列210的凹部100的最深部150的在胎面宽度方向DT上的位置和形成第二凹部列220的凹部100的最深部150的在胎面宽度方向DT上的位置分别地沿轮胎周向DC变化。此外,最深部150和第一外缘部110之间的距离以及最深部150和第二外缘部120之间的距离也沿轮胎周向DC变化。(3)作用和效果根据充气轮胎10,沿着轮胎周向形成的多个凹部100具有朝向胎面宽度方向DT内侧膨出的第一外缘部110和与第一外缘部110连续且相对于第一外缘部110朝向胎面宽度方向DT外侧膨出的第二外缘部120。此外,凹部100的最深部150和胎面50的接地端50e之间的距离d沿轮胎周向DC变化。通常,胎肩加强部并不与平滑路面接触,而是与诸如具有粗糙路面的铺面道路等具有小凹凸部的路面接触。由于该凹凸部,胎肩加强部振动,且使得由胎肩加强部的振动导致的道路噪声增大。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100形成在胎肩加强部上,且凹部100的最深部150和胎面50的接地端50e之间的距离d沿轮胎周向DC变化,因而能够抑制由胎肩加强部的振动导致的道路噪声。此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轮胎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轮胎,其包括:胎面,所述胎面与路面接触;胎侧,所述胎侧设置在所述胎面的轮胎径向内侧;以及胎肩加强部,所述胎肩加强部设置在所述胎面和所述胎侧之间,其中沿着轮胎周向在所述胎肩加强部形成多个凹部,所述凹部中的每一个均具有:第一外缘部,所述第一外缘部朝向胎面宽度方向内侧膨出;以及第二外缘部,所述第二外缘部与所述第一外缘部连续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外缘部朝向胎面宽度方向外侧膨出,并且所述凹部的最深部和所述胎面的接地端之间的距离随着沿着轮胎周向行进而变化。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08.04 JP 2011-1711701.一种轮胎,其包括:胎面,所述胎面与路面接触;胎侧,所述胎侧设置在所述胎面的轮胎径向内侧;以及胎肩加强部,所述胎肩加强部设置在所述胎面和所述胎侧之间,其中沿着轮胎周向在所述胎肩加强部形成多个凹部,所述凹部中的每一个均具有:第一外缘部,所述第一外缘部朝向胎面宽度方向内侧膨出;以及第二外缘部,所述第二外缘部与所述第一外缘部连续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外缘部朝向胎面宽度方向外侧膨出,并且所述凹部的最深部和所述胎面的接地端之间的距离随着沿着轮胎周向行进而变化,所述最深部以其在胎面宽度方向上的位置随着沿轮胎周向行进而变化的方式弯曲,所述第一外缘部具有以朝向胎面宽度方向内侧膨出的方式弯曲的圆弧状形状,所述第二外缘部具有以相对于所述第一外缘部朝向胎面宽度方向外侧膨出的方式弯曲的圆弧状形状,并且在所述轮胎的侧视图中,所述最深部是弯曲的,所述最深部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木胁幸洋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