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713643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8 08: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结构,其包括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两个第一外板,位于车辆尾部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二外板,所述第二外板的两端分别通过过渡连接外板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一外板上,于至少其一的两个所述过渡连接外板的外表面上,固连有沿车辆高度方向延伸设置的翼板,所述翼板具有靠近车辆头部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展的迎风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车身结构,通过在过渡连接外板上设置翼板,翼板的迎风面可使得车身两侧的气流提前分离,从而可使得气流形成的漩涡远离车尾,以减少车身前后的压差而达到降低风阻的效果,其结构简单可靠,有很好的实用性。

Body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vehicle body structure, including the length of the vehicle along the direction of extension of the two first outer plate is arranged, and is located in the rear of the vehicle along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to extend the second board. The two ends of the second plate respectively through the transition connecting plate connected to the two one of the first board. At least one of the two of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connecting plate of the transition, is fixed along the height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extension wing plate is arranged, the wing plate has the windward side near the head of the vehicle and the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of extension. The body structure of the utility model, through the connection in the transition plate arranged on the wing plate, windward wing plate can make the airflow on both sides of the body in advance of separation, which can make the swirls of fluid away from the rear of the car, in order to reduce the body before and after the pressure to reduce the drag effect, its structure is simple and reliable and good practicabil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结构
本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涉及一种车身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汽车行驶速度的追求不断提高,而汽车空气动力特性的好坏影响着汽车的气动阻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汽车的高速行驶性能造成影响。现有结构中的车身结构在尾部大多呈U形结构,在车辆高速行驶过程中,由于U形结构在车辆两侧处具有一定的过渡型面,因此车身两侧的气流会经由过渡型面而向车尾中间靠拢而形成漩涡,造成车尾部的压力变小,不利于风阻的减少。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车身结构,以对气流进行导向,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车身结构,包括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两个第一外板,位于车辆尾部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二外板,所述第二外板的两端分别通过过渡连接外板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一外板上,于至少其一的两个所述过渡连接外板的外表面上,固连有沿车辆高度方向延伸设置的翼板,所述翼板具有靠近车辆头部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展的迎风面。进一步的,所述过渡连接外板为弧形,所述迎风面和所述过渡连接外板的切线的夹角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进一步的,所述翼板具有与所述迎风面相对设置的背风面,所述背风面沿车辆宽度方向延展而与所述迎风面交汇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迎风面和所述背风面形成弧面交汇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迎风面和所述背风面形成交汇连接的弧面的半径为2mm-10mm。进一步的,于车辆宽度方向,构成所述翼板的所述背风面和所述迎风面的交汇顶点,不超出该所述翼板所在侧的所述第一外板的外表面。进一步的,交汇相连的所述背风面和所述迎风面,于车辆宽度方向的投影长度为3mm-20mm。进一步的,所述翼板沿车辆高度方向的延伸长度为10mm-200mm。进一步的,所述翼板由塑料材质制成。进一步的,两个所述第一外板和所述第二外板连接构成车辆后保险杠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本技术所述的车身结构,通过在过渡连接外板上设置翼板,翼板的迎风面可使得车身两侧的气流提前分离,从而可使得气流形成的漩涡远离车尾,以减少车身前后的压差而达到降低风阻的效果,其结构简单可靠,有很好的实用性。(2)将过渡连接外板设置成弧形一方面可便于加工制造,另一方面也可防止因尖锐而造成安全隐患;而将迎风面与切线的夹角90~180°之间,可减少气流流经迎风面时的阻力。(3)设置背风面可便于气流与翼板的脱离。(4)将背风面与迎风面采用弧形过渡,一方面可具有较好的导流效果,另一方面也可避免安全隐患。(5)弧面半径设置2~10mm,可进一步保证导流效果。(6)不超出外表面可避免因翼板超出车身的宽度而增加车身阻力。(7)翼板采用塑料制成,易于加工制造,具有较好经济效益,同时便于轻量化设计。(8)将第一外板和第二外板构成保险杠结构,可便于车身的装配。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车身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B-B面剖视图;图3为现有车身结构的行驶时的气流流动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车身结构行驶时的气流流动示意图;图5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翼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翼板横截面示意图;图7图2中A部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外板,2-第二外板,3-过渡连接外板,4-翼板,401-迎风面,402-背风面,403-过渡面,404-安装面。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身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其包括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两个第一外板1,位于车辆尾部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二外板2,其中第二外板2的两端分别通过过渡连接外板3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一外板1上。本实施例中上述的结构,两个第一外板1、第二外板2以及过渡连接外板3,共同构成车辆后保险杠结构,其中为了可便于加工制造,同时也为了消除安全隐患,本实施例中过渡连接外板3为弧形。当然,过渡连接外板3除了可设置成弧形外也可设置成其它结构,如其可为直面、波浪形等。如图3所示,由于车辆在高速行驶过程中,车身两侧的气流会经由过渡连接外板3向车尾中部靠拢,当两侧的气流交汇时在车尾部形成漩涡,从而导致车身前后形成压力差,导致车身产生风阻。为了减少漩涡对车身造成的影响,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在至少其一的两个过渡连接外板3的外表面上固连有沿车辆高度方向延伸设置的翼板4,通过设置翼板4使得车身两侧的气流提前分离,进而可使得形成的漩涡远离车尾部,减少了对车身的影响,减少了车身行驶时的阻力。同时为了保证气流的导流效果以及出于美观性的考虑,本实施例在两个过渡连接外板3的外表面上均设置翼板4,并使两个翼板4相互对应设置。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翼板4的横截面为近似的三角形结构,其以安装面403为底面的高度(即交汇相连的背风面402和迎风面401于车辆宽度方向的投影长度)h可为3~20mm,沿车辆高度方向的延伸长度L(即翼板4的长度)为10~200mm,在使用时可根据过渡连接外板3的高度而相适配设置即可。为了翼板4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将安装面404的宽度b与高度h相等设置,也为3~20mm,如其可为5mm、9mm、12mm、15mm、18mm。本实施例中宽度b是指安装面404两边缘之间的直线距离。为了保证使用效果,该翼板4应具有一定的耐热性和硬度,如其可由塑料材质制成,同时采用塑料制成也可减少车身的整体重量,便于车辆的轻量化设计。此外,本实施例中翼板4可为实体或者框架结构,为了保证一定的结构强度,最优为实体结构。本实施例中翼板4包括分别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迎风面401和背风面402,在使用时迎风面401靠近车辆头部,而背风面402靠近车辆尾部设置且一端与迎风面402交汇连接。为了避免安全隐患以及出于导流效果的考虑,本实施例中迎风面401与背风面402形成弧面交汇。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中将该弧面称之为过渡面403,该过渡面403的弧面半径r为2~10mm,如其可为3mm、5mm、6mm、8mm等。同时为了防止因设置翼板4而增加车身的风阻,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沿车身宽度方向,背风面402和迎风面401的交汇顶点、不超出该翼板4所在侧的第一外板1的外表面,即该交汇顶点与第一外板1的距离d不小于零。在上述的翼板4结构中,与所述过渡面403相对的型面为翼板4的安装面404,该安装面404与其在过渡连接外板3的安装位置外表面的形状相对应设置,如其可为与过渡连接外板外表面3相适配的弧形,在安装应保证安装面404的曲率与其所在位置的曲率相同,以保证安装的效果。同时为了保证安装面404与过渡连接外板3的连接效果、以及出于简化装配过程的考虑,本实施例中安装面404可通过胶粘的固定方式固定到过渡连接外板3上,当然,除了采用胶粘外还可采用其它的可拆卸连接件进行连接,如其可为铆接、螺钉连接、卡接等。为了减少流经迎风面401气流的风阻,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将安装后的翼板4的迎风面401与过渡连接外板3交汇处的切平面与迎风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身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结构,包括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两个第一外板(1),位于车辆尾部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二外板(2),所述第二外板(2)的两端分别通过过渡连接外板(3)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一外板(1)上,其特征在于:于至少其一的两个所述过渡连接外板(3)的外表面上,固连有沿车辆高度方向延伸设置的翼板(4),所述翼板(4)具有靠近车辆头部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展的迎风面(40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结构,包括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两个第一外板(1),位于车辆尾部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二外板(2),所述第二外板(2)的两端分别通过过渡连接外板(3)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一外板(1)上,其特征在于:于至少其一的两个所述过渡连接外板(3)的外表面上,固连有沿车辆高度方向延伸设置的翼板(4),所述翼板(4)具有靠近车辆头部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展的迎风面(40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连接外板(3)为弧形,所述迎风面(401)和所述过渡连接外板(3)的切线的夹角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翼板(4)具有与所述迎风面(401)相对设置的背风面(402),所述背风面(402)沿车辆宽度方向延展而与所述迎风面(401)交汇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迎风面(401)和所述背风面(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永良刘二宝李晓鹏徐鹏郭延龙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