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转接驾驶室吊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803342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23 07: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转接驾驶室吊具装置,空中与轨道配合,在吊具处于上件工位时与安装在地面的导向定位装置配合,该吊具装置包括吊具上框架,包括多条横杆以及多条纵杆,设置在吊具的上部;吊具上框架的下方设置有四根吊具臂,吊具臂分别设置在吊具上框架的框架边角下端;在吊具上框架两侧的纵杆下方且在两根吊具臂之间还设置有吊具上横梁以及吊具下横梁,吊具上横梁上设置有电动推杆,电动推杆一端连接吊具上横梁,一端连接在吊具上框架的两侧边的纵杆上。其可以降低吊具的高度,节约空间尺寸,以保证适应大尺寸的车型的优点。(*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自动转接驾驶室吊具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驾驶室吊具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自动转接驾驶室吊具装置。
技术介绍
驾驶室吊具在总装车间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驾驶室内饰线上线、驾驶室内饰线转底盘线、底盘线或底部装配工位。驾驶室吊具与空中悬挂输送线配合使用,不仅使得总装车间工位之间的物流更加合理流畅,能够更好的完成驾驶室的跨线运输,而且消除了地面用工位器具及叉车的运输方式造成驾驶室的磕碰伤现象;此外驾驶室的尺寸和质量较大,采用吊具还能减轻工人上下件的劳动强度并提高生产效率。随着人们对汽车产品的个性化消费,对汽车生产厂家而言不仅对同一种产品需要提供不同的配置,而且还要根据不同的消费结构在同一时期生产不同的车型。从资本追求最大利润的特性来说,需要在同一条生产线上生产多品种的汽车,总装车间混线生产是目前汽车厂普遍采用的生产方式,这就对驾驶室吊具提出了更高要求:即能够适应多种车型,快节拍,行驶更平稳,转接更精确。现有技术中主要有承载式车身吊具以及非承载式车身吊具,其中承载式车身吊具主要应用在托车身裙边上,而非承载式车身吊具主要应用在托驾驶室门框上,现有技术存在的主要缺点有:吊具适应性差,对驾驶室的长度变化要求高,混线生产通用性不佳;在高工位(即驾驶室裙边离地高度:1750mm)行走时,驾驶室晃动较大,进行底部操作时,只能采用定点装配,不能采用随行装配,影响节拍;采用现有吊具的空中输送装置在上下件工位时存在的缺点有:①非全自动:定位有偏差,上下件需要操作人员在旁拉拽辅助全自动:采用升降机辅助升降,功能重复、资源利用不充分、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转接驾驶室吊具装置,其具有降低吊具的高度,节约空间尺寸,以保证适应大尺寸的车型的优点。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转接驾驶室吊具装置,空中与轨道配合,吊具处于上件工位与安装在地面的导向定位装置配合,该吊具装置包括吊具上框架,包括多条横杆以及多条纵杆,设置在吊具的上部;吊具上框架的下方设置有四根吊具臂,吊具臂分别设置在吊具上框架的框架边角下端;在吊具上框架两侧的纵杆下方且在两根吊具臂之间还设置有吊具上横梁以及吊具下横梁,吊具上横梁上设置有电动推杆,电动推杆一端连接吊具上横梁,一端连接在吊具上框架的两侧边的纵杆上。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吊具上框架两侧的横杆末端设置有行走轮稳定装置,行走轮稳定装置上设置有两个轮,分别为第一轮以及第二轮;在吊具上框架的边角上设置有上下件定位销,上下件定位销在吊具下降的过程中与地面导向装置相配合。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电动推杆连接吊具上框架的两端内置电动机。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在吊具下横梁的底端设置有吊具支腿。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空中轨道包括底面以及侧面,其中第一轮与空中轨道的底面之间间隔设置,第二轮与空中轨道的侧面之间间隔设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轮的轴向与吊具上框架上的横杆方向一致,第二轮的轴向与第一轮的轴向垂直。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吊具臂与吊具上框架通过转动轴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上下件定位销为两个,对角设置,上下件定位销的下端为锥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吊具支腿为三对。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吊具支腿的端部设置有聚氨酯托块。本技术相较于现有技术所具体的优势在于:1、吊具采用有两个电动推杆,对立布置,可以降低吊具的高度,节约空间尺寸,以保证适应大尺寸的车型;2、优选三对支腿及托块,增强吊具对车型长度的适应性,对于长度较短的非承载式车身,可用前两对支腿,对于长度较长的承载式车身用第一对与第三对支腿;3、吊具上框架行走稳定轮与空中槽钢轨道配合时其安装状态为非接触,存在一定间隙,无摩擦;当吊具行进不平稳时,行走稳定轮与轨道接触,轨道起到约束作用,可有效防止吊具上下晃、左右摆动;行走稳定轮与轨道间接触时为滚动摩擦,摩擦系数小,阻力小;4、吊具上框架对角设计定位销,与上下件工位的地面导向定位装置配合,无需人为辅助拖拽,可用于全自动的控制系统中。【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吊具装置的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中吊具装置的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中吊具装置的右视图;图4是本技术中吊具装置的俯视图;图5是本技术中行走稳定轮装置结构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吊具行走稳定轮与槽钢轨道配合状态的正视图;图7是定位销与上件工位地面导向定位装置配合状态示意图;图8是地面导向定位装置的正视图;图9是地面导向定位装置的右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图9,是本技术中吊具装置以及吊具装置上重要部件的结构图。如图所示,该吊具装置空中与轨道12配合,在吊具处于上件工位时与安装在地面的导向定位装置配合。该吊具装置包括吊具上框架7,设置在吊具的上部,吊具上框架7包括多条横杆以及多条纵杆,在吊具上框架7两侧横杆的末端设置有行走轮稳定装置6,行走轮稳定装置6上设置有两个轮,分别为第一轮10以及第二轮11,第一轮10的轴向与横杆方向一致,第二轮11的轴向与第一轮10的轴向垂直;空中轨道12包括底面以及侧面,其中第一轮10与空中轨道12的底面之间间隔设置,可有效防止吊具装置上下摆动,第二轮11与空中轨道12的侧面之间间隔设置,可有效防止吊具左右晃动;在吊具上框架7的边角上设置有上下件定位销3,优选为对角设置,其中在上下件定位销3的下端设置成锥形,便于将上下件定位销3在吊具下降的过程中与地面导向装置13相配合,以实现吊具装置的精确定位。在吊具上框架7的下方设置有四根吊具臂9,其中吊具臂9分别设置在吊具上框架7的框架边角下端以支撑起吊具上框架7,其中吊具臂9与吊具上框架7通过转动轴5连接,另外在吊具上框架7的两侧边且在两根吊具臂9之间还设置有吊具上横梁8以及吊具下横梁2,其中吊具上横梁8设置在吊具下横梁2的上方,吊具上横梁8上设置有电动推杆4,电动推杆4 一端连接吊具上横梁,一端连接在吊具上框架7的两个最侧边的横杆上,其中电动推杆4连接吊具上框架7的一端内置电动机,其可通过吊具上横梁8驱动吊具臂9绕转动轴5向外旋转或向内旋转;在吊具下横梁2的底端设置有吊具支腿1,优选为三对,在每个吊具支腿I的端部设置有聚氨酯托块。可以理解,本技术是通过一些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的,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另外,在本技术的教导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情况及材料而不会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技术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所有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转接驾驶室吊具装置,空中与轨道(12)配合,吊具处于上件工位时与安装在地面的导向定位装置(13)配合,其特征在于,该吊具装置包括吊具上框架(7),吊具上框架(7)设置在吊具的上部,包括多条横杆以及多条纵杆;吊具上框架(7)的下方设置有四根吊具臂(9),四根吊具臂(9)分别设置在吊具上框架(7)的框架边角下端;在吊具上框架(7)两侧的纵杆下方且在两根吊具臂(9)之间还设置有吊具上横梁(8)以及吊具下横梁(2),吊具上横梁(8)上设置有电动推杆(4),电动推杆(4)一端连接吊具上横梁,另一端连接在吊具上框架(7)的两侧边的纵杆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转接驾驶室吊具装置,空中与轨道(12)配合,吊具处于上件工位时与安装在地面的导向定位装置(13)配合,其特征在于,该吊具装置包括吊具上框架(7),吊具上框架(7)设置在吊具的上部,包括多条横杆以及多条纵杆;吊具上框架(7)的下方设置有四根吊具臂(9),四根吊具臂(9)分别设置在吊具上框架(7)的框架边角下端;在吊具上框架(7)两侧的纵杆下方且在两根吊具臂(9)之间还设置有吊具上横梁(8)以及吊具下横梁(2),吊具上横梁(8)上设置有电动推杆(4),电动推杆(4) 一端连接吊具上横梁,另一端连接在吊具上框架(7)的两侧边的纵杆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转接驾驶室吊具装置,其特征在于,吊具上框架(7)两侧的横杆末端设置有行走轮稳定装置(6),行走轮稳定装置(6)上设置有两个轮,分别为第一轮(10 )以及第二轮(11);在吊具上框架(7 )的边角上设置有上下件定位销(3 ),上下件定位销(3)在吊具下降的过程中与地面导向装置(13)相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转接驾驶室吊具装置,其特征在于,电动推杆(4)连接吊具上框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翎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