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包括:在衬底上形成栅极堆叠结构;在衬底以及栅极堆叠结构上依次沉积第一介质材料层和第二介质材料层;采用含氦的刻蚀气体,依次刻蚀第二介质材料层和第一介质材料层,分别形成第二侧墙和第一侧墙。依照本专利技术的,采用了双层复合侧墙以及含氦气的刻蚀气体进行两步刻蚀,降低对衬底的损伤的同时还降低了工艺复杂性,此外还能优化阀值电压、有效降低EoT、提高栅控能力以及驱动电流。【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侧墙刻蚀方法。
技术介绍
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中,在轻掺杂漏(LDD)注入工艺之前需要制作介质侧墙(spacer),防止更大剂量的源漏注入过于接近沟道而导致源漏穿通,从而造成器件失效及良率降低。当前应用于主流65nm甚至45nm侧墙制作工艺为:在轻掺杂漏(LDD)注入工艺之前,首先沉积或热生长一层二氧化硅薄膜,如采用快速热氧化法(RTO)生长30Λ左右的二氧化硅,作为随后的刻蚀阻挡层,以保护衬底特别是源漏区靠近沟道区的界面处不受损伤,以避免缺陷密度增大;再沉积一层良好共形性的氮化硅薄膜,包围在多晶硅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包括:在衬底上形成栅极堆叠结构;在衬底以及栅极堆叠结构上依次沉积第一介质材料层和第二介质材料层;采用含氦的刻蚀气体,依次刻蚀第二介质材料层和第一介质材料层,分别形成第二侧墙和第一侧墙。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令款,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