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93280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9 04:12
一种车辆座椅,包括:构成座椅背部框架(2)左、右下部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左、右基架(管架5的侧部52,53);设置于所述左、右基架之间的压力承受部件(10),其在受到来自乘坐者的具有预设量级或具有大于预设量级的向后负载时向后移动;邻近所述基架之一(侧部53)的左外侧或右外侧设置的力承受部件(支架7),用于承受来自于横向外侧的负载;以及设置在所述压力承受部件(10)下方且与所述基架之一的下端连接的负载传递部(管架5的下部51),用于将来自于所述力承受部件的负载传递至与安装有所述力承受部件的一侧横向相对的侧面上。设置所述力承受部件,以使所述基架之一(53)的下端位于所述力承受部件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范围之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座椅,在该车辆座椅上可将施加于车辆上的侧方碰撞负载从 外侧横向地传递至内侧。
技术介绍
迄今为止,现有技术(参见日本专利文献JP2007-326441A)中已知的车辆座椅包 括一对构成座椅背部框架左、右部分的侧架、设置在侧架横向外侧外表面上部的突出部 (力承受部件)、以及从一个侧架横向外侧内表面上部向对面侧架的内侧表面下部斜向延伸 以将这两个侧架连接在一起的对角撑。在上述车辆座椅中,从横向外侧施加至突出部的侧方碰撞负载通过横向外侧的侧 架、对角撑和横向内侧的侧架被传递至突出部的相对侧。然而,对于惯常技术而言,对角撑从一个侧架的内侧面上部向另一侧架的内侧面 下部斜向延伸设置,并将这些侧架连接起来,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会限制因侧方碰撞负载引 起的乘坐者向后移动。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在研发受到追尾碰撞负载情况下允许乘坐者向后移动的同时 实现侧方碰撞负载有效传递的车辆座椅的过程中,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创造了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本专利技术设计的一种车辆座椅,包括至少构成座椅背部框架左、右下部且在上 下方向上延伸的左、右基架;设置于所述左、右基架之间的压力承受部件,其在受到来自乘 坐者的具有预设量级或具有大于预设量级的向后负载时向后移动;邻近所述基架之一的左 外侧或右外侧设置的力承受部件,用于承受来自于横向外侧的负载;以及设置在所述压力 承受部件下方且与所述基架之一的下端连接的负载传递部,用于将来自于所述力承受部件 的负载传递至与安装有所述力承受部件的一侧横向相对的侧面上。其中,设置所述力承受 部件,以使所述基架之一的下端位于所述力承受部件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范围之内。对于这种结构而言,与所述负载传递部连接的基架之一的下端位于力承受部件在 上下方向上的宽度范围之内,因此可将侧方碰撞负载通过基架从力承受部件处充分地传递 至负载传递部件。此外,因为由基架的下端承受来自于力承受部件的侧方碰撞负载,而且负载传递 部设置在压力承受部件的下方,因此可将侧方碰撞负载的从力承受部件至与力承受部件所 在一侧横向相对的侧面的传递路线设置在较低的水平面上。这样可以确保在基架左、右侧 之间留有足够的空当空间(empty space),从而在遭受追尾碰撞负载时可使乘坐者向后移 动。此外,上述结构还包括分别邻近所述基架的左、右外侧设置的一对侧架,用于构 成所述座椅靠背架的左、右下部;其中,所述基架为管状;邻近所述基架之一的侧架包括从 前、后和横向外侧与所述基架之一接触的接触部;所述力承受部件邻近所述接触部左外侧或右外侧设置。对于这种结构而言,可提高力承受部件的刚性,由此可使力承受部件避免形变,从 而更加有效地传递侧方碰撞负载。另一可行的附加结构为所述基架为管状;而且所述力承受部件包括下端部和上 端部,其中,所述下端部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上端部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对于这种附加结构而言,提高了基架的刚性,由此可使基架避免形变。除此之外, 可设置足以承受侧方碰撞负载的面积,从而可更加有效地传递侧方碰撞负载。所述力承受部件具有封闭截面形状,而且至少所述力承受部件的前壁和后壁其中 之一的低于所述基架之一的下端的那一部分具有凹凸形状。对于这种结构而言,提高了力承受部件的刚性,由此可使力承受部件避免形变,从 而更加有效地传递侧方碰撞负载。附图说明图1为以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为依据的车辆座椅的透视图2为从前方观察到的支架及其周边结构的放大透视图3示出了图2中的II1-1II剖面;图4示出了图2中的IV-1V剖面;图5为从前方观察到的支架及其周边结构的放大视图;以及图6为从后方观察到的支架及其周边结构的放大透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详细介绍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依据本实施例,车辆座椅由如图1所示的外侧覆盖有聚氨酯泡沫或类似材料制成的座垫的座椅框架I所构成。该座椅框架I包括座椅靠背架2和座椅底部架3。不难理解, 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将前/后、左/右以及上/下方向规定为以坐在座椅上的乘坐者的视角 为准。座椅靠背架2包括一对侧架4、用于加强侧架4的加强架即管架5、底部架6、作为 力承受部件实例的支架7以及压力承受部件10。管架5的形状为基本弯曲成矩形环状的圆柱管状(具有封闭截面)。该管架5包括 作为左右基架实例的于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侧部52,53、连接侧部52,53下端的“U”形下部 51以及连接侧部52,53上端的上部54。管架5的下部51具有一位于压力承受部件10下方的横向延伸的横向中心部以及 向上倾斜弯曲、且分别连接于侧部52,53下端的左、右部。该下部51与底部架6结合在一 起作为负载传递部使用,以在横向上传递负载。这些侧架4分别邻近管架5的下部横向外侧(分别为侧部52,53的板状部件)设置 且连接于其上,而且与侧部52,53 一起构成了座椅靠背架2的左、右下部。如图2所示,各个侧架4的上部用于在前后侧上固定管架5 (侧部53)。对于这种 结构而言,提高了侧部53 (其中被固定的那一部分)的刚性。侧架4向前突出于管架5 — 定量,这一定量逐渐向下递增。这种结构具有形成于座椅靠背两侧的向前悬伸形状,并允许将气囊或其他部件(未图示)牢牢固定在前后延伸的板状侧架4上。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侧架4具有一截面弯曲成“U”形的上部以及设置有用于从 前、后、左(横向外侧)侧与管架5侧部53接触的接触部44的内表面。这种结构用于增加管 架5侧面53的刚性。如图2、4所示,每个侧架4具有一贯穿其接触部44下方适当位置上的左右两侧的 通孔41,以及向内侧朝左侧或右侧弯曲、并进一步朝后弯曲形成“U”形截面的前部42。这 种结构可以提高侧架4前部42的刚性。每个侧架4的后部43向内侧朝左侧或右侧弯曲,由此形成一 “L”形截面,并与管 架5焊接在一起。在图4中,以较大的黑色圆点表示由焊炬T焊出的焊缝或点焊焊点。尽管在附图中并未示出侧架4的右侧,但侧架4的右侧结构基本与其左侧(邻近于 其中一个基架的侧架)一样,但其中并未设置通孔41。不难理解,尽管在本实施例中的侧架 4向前突出于管架5—定量,这一定量逐渐向下递增,但本专利技术并不仅限于这种结构,侧架4 还可以向后突出。如图1所示,底部架6为横向延伸的板状部件,其设置在压力承受部件10的下方 且与侧架4的下部及管架5的下部51连接。对于这种结构而言,可将在左/右方向上从外 侧施加到支架7上的负载通过底部架6和管架5的下部51传递至与支架7所在侧面横向 相对的侧面上。支架7是一种与管架5和侧架4分体设置的部件,其被设置在邻近管架5侧部53 的左侧(横向外侧)的位置上,其中,在该位置上,侧架4设置于管架5和支架7之间。当车 辆座椅被安装在车辆中时,该支架7被设置在邻近诸如侧柱或车辆门板等侧板的位置上, 由此承受施加至车辆的侧方碰撞负载(承受来自于横向外侧的负载)。如图5所示,如此设置(固定)支架7,已使侧部53的(连接有下部51)下端53a位 于支架7上下方向上的宽度范围H之内。对于这种结构而言,可将侧方碰撞负载有效地从 支架7传递至管架5 (负载传递部)。支架7的这一设置使侧架4的左侧保持在支架7和管架5之间,且与侧架4的左 侧毗邻。特别是如图2、3所示,支架7的上部横向内端部81b,91b的边缘81c,91c与侧架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7.09 JP 2010-1572701.一种车辆座椅,包括至少构成座椅背部框架左、右下部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左、右基架;设置于所述左、右基架之间的压力承受部件,其在受到来自乘坐者的具有预设量级或具有大于预设量级的向后负载时向后移动;邻近所述基架之一的左外侧或右外侧设置的力承受部件,用于承受来自于横向外侧的负载;以及设置在所述压力承受部件下方且与所述基架之一的下端连接的负载传递部,用于将来自于所述力承受部件的负载传递至与安装有所述力承受部件的一侧横向相对的侧面上; 其中,设置所述力承受部件,以使所述基架之一的下端位于所述力承受部件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范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裕之山木状元奥尚人
申请(专利权)人: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