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座椅,包括:构成座椅背部框架(2)左、右部分的左、右侧架(4);在横向上邻近一个侧架(4)设置的加强架(管架5),用于加强该侧架(4);以及邻近该侧架(4)设置的力承受部件(支架7),其与所述加强架分体设置,用于承受来自于其他部件的负载;其中,所述力承受部件与所述加强架相对设置,该侧架(4)设置在所述力承受部件和所述加强架之间,所述力承受部件直接固定在所述加强架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座椅,其上设置有用于承受由车辆其他部件所施加的负载的力承受部件。
技术介绍
迄今为止,现有技术(参见专利文献I)中已知的车辆座椅包括矩形环状管架(加强架),邻近管架左外侧或右外侧设置的板状侧架以及固定在侧架左外侧或右外侧的支架(力承受部件)。具体而言,侧架形成有向前、向后突出于管架的尺寸,而支架设置在位于侧架外表面的位置上。这样,从侧向上观察支架遮住了管架的前半部,并向前突出于管架。根据这一技术可知,支架的外形像一个具有前、后、上和下部平坦侧面的盒子,在横向上从外侧施加于支架上的侧面碰撞负载通过这些平坦侧面传递至侧架,并通过侧架及管架传递至与支架所在侧面横向相对的侧面上。现有技术(参见专利文献2)中已知的车辆座椅包括由矩形框架状管件制成的座椅靠背架,固定在从座椅靠背架的侧向外侧上端向座椅靠背架的侧向内侧下端倾斜的位置上的加强件。该加强件具有突出于座椅靠背架的外端以及设置有凸缘的末端部。在这种车辆座椅中,从侧向外侧施加于某一凸缘的侧面碰撞负载同样通过加强件以及其他凸缘被传递至与该凸缘所在侧面侧向相对的侧面上。引用文献清单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JP2000-103275A专利文献2 JP11-222088A然而,对于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技术而言,因为支架被固定在向前、后突出于管架的侧架上,由此会存在受来自于其他部件的负载的角度或量级影响的侧架变形的风险。正如预料的那样,特别是在管架为圆柱体的情况下,侧架将更容易沿着这一圆柱体表面产生形变。此外,由于用来传递侧面碰撞负载的支架侧面为平面,如果这些支架侧平面的壁厚单薄,则这些支架侧平面会因为承受侧面碰撞负载而弯曲,这样并不能有效地承担负载。 因此,存在着负载不能被有效地传递至侧架及类似部件的风险。于是,需要提供这样一种可抑制由其他部件施加到力承受部件上的负载引起的侧架形变的车辆座椅,即便支架(力承受部件)的壁厚单薄,该支架也能够有效地承受上述负载。此外,对于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技术而言,依赖于负载的来源方向,该凸缘(力承受部件)有可能因负载的影响而产生形变。因此,存在着来自于其他部件的负载不能被有效承载的风险。由此,需要提供一种能够凭借力承受部件有效承载来自于其他部件的负载的车辆座椅。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述车辆座椅包括构成座椅背部框架左、右部分的左、右侧架;在横向上邻近一个侧架设置的加强架,用于加强该侧架;以及邻近该侧架设置的力承受部件,其为与所述加强架分体设置的部件,用于承受来自于其他部件的负载;其中,所述力承受部件与所述加强架相对设置,该侧架设置在所述力承受部件和所述加强架之间,所述力承受部件直接固定在所述加强架上。对于这种结构而言,力承受部件直接固定在支撑架上,而非通过侧架固定支撑架上。由此,无论施加于力承受部件上的负载的角度和量级如何,侧架的形变都可被抑制。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力承受部件和所述加强架通过形成于所述侧架上的开口固定在一起。对于这种结构而言,可避免为了绕开力承受部件与内侧架固定在一起的位置而必须将侧架分成前后部或上下部,由此可提高侧架的刚性。所述力承受部件包括设置在其横向内侧上的延伸部;该延伸部通过所述开口延伸至所述加强架,并固定在所述加强架上。对于这种结构而言,形成一开口,使其不必绕过整个力承受部件,而只需绕过力承受部件的部分侧面,这样可缩小开口的尺寸,由此可进一步提高侧架的刚性。所述开口优选但不仅限于通孔。对于这种结构而言,同朝前/后开口的开口形状为凹槽(或切口)的结构相比,可进一步提高侧架的刚性,因为侧架的位于某一位置上下方的上部及下部可在该位置(通孔)的前后方向上连接在一起。在该位置上,力承受部件与加强架固定在一起。所述加强架的至少固定着所述力承受部件的那一部分具有封闭截面形状。对于这种结构而言,由力承受部件收到的负载可由具有封闭截面形状的加强架承受,由此可抑制所述加强架的形变。所述力承受部件直接固定在所述左、右侧架上以及所述加强架上。对于这种结构而言,其他部件施加于力承受部件上的负载不仅可由加强架承受, 还可由侧架承受,由此可以承受较大的负载。所述加强架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心位于所述力承受部件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范围之内。对于这种结构而言,可由加强架更为可靠地承受由其他部件的碰撞而产生的负载。所述力承受部件固定在所述加强架的前后方向的中心部。对于这种结构而言,可将力承受部件上的负载集中地传递至加强架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心,由此可更加可靠地承受该负载。所述力承受部件包括前壁和后壁,且具有一封闭横截面形状,而且在离开所述前壁和所述后壁的上、下端之位置,至少所述前壁和后壁其中之一的一部分具有凹凸形状。对于这种结构而言,因为力承受部件前壁和后壁中的至少一个的离开其上、下端部的部分具有凹凸形状,由此提高了前壁和/或后壁的这一具有凹凸形状的部分的刚性, 从而即便在力承受部件的壁厚较薄的情况下,也可避免前壁和/或后壁被弯曲。因此,力承受部件能够可靠地承受该负载。此外,因为前壁和后壁的上、下端并未被设置成凹凸形状, 所以前壁和后壁的上、下端拐角能够连续形成于横向之上,从而使这些拐角能够可靠地将负载从横向的一侧传递至另一侧。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凹凸形状至少形成于所述前壁和所述后壁其中一个的横向外端和/或横向内端,其中具有所述凹凸形状的那一端向前、后方向弯曲。对于这种结构而言,承受来自于其他部件负载的一侧边缘(横向的一侧),或导出负载的一侧边缘(横向的另一侧)向前、后方弯曲,由此提高了上述边缘的刚性,从而能够以可靠的方式承受或导出来自于其他部件的负载。所述凹凸形状形成于所述前壁和所述后壁,且为形成在前后方向上向内凹陷的凹部;并且,其中,这两个凹部的底壁彼此邻接。对于这种结构而言,因为在前壁和后壁上形成有凹部,而由彼此邻接的凹部的底壁形成的较厚部分设置在力承受部件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范围之内,由此提高了力承受部件前、后壁及力承受部件内侧的刚性,从而可以更加可靠地传递负载。每个所述底壁位于所述加强架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范围之内。对于这种结构而言,因为底壁位于加强架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范围之内,因此可将传递给每个底壁的负载更加有效地传递至加强架。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加强架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心位于彼此邻接的所述底壁在前后方向上的总宽度范围之内。对于这种结构而言,可将传递给每个底壁的负载集中、有效地传递至加强架中心及其周围。上述力承受部件具有封闭的横截面形状,且具有导入侧端部和导出侧端部,所述导入侧端部至少在上、下、左、右其中的一个方向上的伸展量大于所述导出侧端部。对于这种结构而言,因为力承受部件具有封闭截面形状,且导入侧端部至少在上、 下、左、右其中的一个方向上的伸展量大于所述导出侧端部,因此导入侧端部在承受负载的那侧方向上具有双层壁结构。由此,提高了力承受部件的刚性,并可以抑制力承受部件的形变,从而使力承受部件能够可靠地承受来自于其他部件的负载。该结构可如下修改所述导入侧端部的下端部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导入侧端部的上端部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这一修改能够确保足够的面积来承受负载,从而提高了力承受部件承受来自于其他部件的负载的可靠性。此外,所述加强架为管状,并且所述力承受部件的所述导出侧端部位于所述加强架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范围之内。对于这种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裕之,
申请(专利权)人: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