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在避免驱动链条与副框架的干涉的同时增加收纳箱容量的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左右一对的副框架(45L、45R)中的一方的副框架(45L)的与驱动链条(68)对置的对置部(45L1)比驱动链条(68)的与一方的副框架(45L)对置的对置部(68b)靠上方离开配置,且左右一对的副框架(45L、45R)中的另一方的副框架(45R)的与收纳箱(81)对置的对置部(45R2)比一方的副框架(45L)的与收纳箱(81)对置的对置部(45L2)靠下方配置,从而相应地增加收纳箱(81)的容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I所示那样的结构。利用该文献的符号来进行说明,该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具备头管3 ;从该头管3向车辆后方及下方延伸出的主框架4 ;在该主框架4的后部设置,且设有作为后叉29的摆动轴的枢轴28的作为枢轴部的枢轴板12,其中该后叉29作为将后轮30悬置成摆动自如的悬架部;在所述主框架4的下方悬置于所述主框架4,且驱动所述后轮30的作为动力单元的内燃机34 ;从所述主框架4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向车辆后方延伸出的左右一对的作为副框架的后框 架5、5 ;至少一部分配置在上述左右一对的后框架5、5的上部的收纳箱50。另外,例如专利文献2所示,还已知有具备驱动链条33的跨骑型车辆,该驱动链条33在左右一对的副框架3、4中的一方的副框架3的下方配置,且将内燃机19的驱动力向后轮18传递。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专利第3380447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278146号公报在上述现有的跨骑型车辆及其收纳结构中,在左右一对的副框架中的一方的副框架的下方配置有从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向后轮传递动力的驱动链条。后轮由悬架部轴支承,该悬架部相对于车架被支承为摆动自如。由于驱动链条的链条线随着悬架部的摆动而上下运动,因此为了避免副框架与链条线的干涉,需要充分地确保副框架与链条线的距离。另一方面,对于收纳箱而言,期望增加其容量,但在上述那样的副框架与驱动链条的位置的制约下,且在跨骑型车辆的受限的空间中,难以实现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左右一对的后框架的上部的收纳箱的容量的增加。专利技术内容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避免驱动链条与副框架的干涉并同时增加收纳箱容量的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所述跨骑型车辆具备头管;从该头管向车辆后方且下方延伸出的主框架;在该主框架的后部设置,且设有将后轮悬置为摆动自如的悬架部的摆动轴的枢轴部;在所述主框架的下方悬置于所述主框架,且驱动所述后轮的动力单元;从所述主框架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向车辆后方延伸出的左右一对的副框架;配置在所述左右一对的副框架中的任一方的副框架的下方,将所述动力单元的驱动力向后轮传递的驱动链条;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左右一对的副框架的上部的收纳箱,所述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的特征在于,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所述左右一对的副框架中的所述一方的副框架的与所述驱动链条对置的对置部比该驱动链条的与该一方的副框架对置的对置部靠上方离开配置,并且所述左右一对的副框架中的另一方的副框架的与所述收纳箱对置的对置部比该一方的副框架的与所述收纳箱对置的对置部靠下方配置。根据该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使所述左右一对的副框架中的所述一方的副框架的与所述驱动链条对置的对置部比该驱动链条的与该一方的副框架对置的对置部靠上方离开配置,因此能够确保副框架与链条线的距离。这里,在使一方的副框架的与驱动链条对置的对置部比该驱动链条的与该一方的副框架对置的对置部靠上方离开配置的情况下,若根据现有技术,则另一方的副框架也成为同样的配置。相对于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使另一方的副框架的与所述收纳箱对置的对置部比该一方的副框架的与所述收纳箱对置的对置部靠下方配置,因此能够使收纳箱向下方相应地扩张,能够增加容量。即,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在避免驱动链条与副框架的干涉的同时增加收纳箱容量。并且,由于能够在不将左右一对的副框架间向车宽方向扩宽的情况下增加收纳箱容量,因此能够在将车宽方向紧凑地维持的状态下增加收纳箱容量。例如,通过使所述收纳箱的与所述另一方的副框架对置的对置部比所述收纳箱的与所述一方的副框架对置的对置部靠下方配置,由此能够在将车宽方向紧凑地维持的状态下增加收纳箱容量。另外,例如以车宽方向中心为基准,使所述收纳箱的所述另一方的副框架侧的收纳容积比所述一方的副框架侧的收纳容积大,由此能够在将车宽方向紧凑地维持的状态下增加收纳箱容量。本专利技术的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可以构成为,在所述收纳箱的上方具备供乘客就坐的座椅,所述收纳箱将具有截面椭圆形状的全护式头盔以该椭圆形状的长轴在收纳箱下侧向所述另一方的副框架侧偏移的状态收纳。若这样构成,则即使收纳了全护式头盔,也能够使收纳箱的高度方向紧凑化,因此能够实现座椅高的降低。还可以构成为,在所述驱动链条上设置至少覆盖上方的链条罩,在车辆侧视观察下,所述另一方的副框架以至少与链条罩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若这样构成,则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增加收纳箱的容积。还可以构成为,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所述另一方的副框架的截面积比所述一方的副框架的截面积大。若这样构成,则即使在另一方的副框架形成得比一方的副框架长的情况下,通过增大另一方的副框架的截面积,也能够使车架的强度·刚性大致均匀。还可以构成为,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所述收纳箱的底壁形成为截面水平形状,且在该底壁的下方配置所述另一方的副框架,该另一方的副框架侧的收纳箱的侧壁与所述底壁大致正交地形成。若这样构成,则能够提高方形形状的物品的收纳性。附图说明图1是适用了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的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一例的左侧视图。图2是车架的左侧视图。图3是车架的俯视图。图4是车架的后视图。图5是说明车架与收纳箱的关系的剖视图。图6是图5中的局部省略V1-VI放大剖视图。图7是另一方的副框架的截面形状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图8是主要表示收纳箱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9是说明主框架的凹陷部与收纳箱的底部的关系的剖视图。图10是图5的俯视图。图11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的侧视图。图12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的俯视图。符号说明10…跨骑型车辆(机动二轮车),13…动力单元(发动机),14…后轮,41…头管,42…主框架,43…主框架的中间部,44…枢轴部,45L、45R…左右的副框架,46L、46R…左右的副框架的弯曲部,47···横梁,48···主框架的后端部,51L、51R…长条部,52L、52R…立起部,53L、53R...角板构件,54…连结构件,54a...连结构件的一端,62...摆臂,68…驱动链条,68c…链条罩,71…凹陷部,72L、72R…凹陷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73L、74R…板状构件,76...主框架的上表面,80···全护式头盔,81···收纳箱,82…收纳箱的底部,84···凹陷部的上表面,85···连结构件的前表面,86···主框架的突出部,91···收纳箱81的前侧固定部。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附图及本申请说明书中,“上”、“下”、“前”、“后”、“左”、“右”分别表示从乘坐在车辆中的驾驶员观察到的方向。在各图中,对同一部分或相当的部分标注同一符号。图1所示的跨骑型车辆为机动二轮车。该机动二轮车10是乘客跨坐在座椅15上的形态的跨骑型车辆,其具备配置在车辆前部且设置成能够通过把手11来转向的前轮12 ;配置在该前轮12的后方的作为驱动源的动力单元即发动机13 ;配置在该发动机13的后方,且由发动机13驱动的后轮14 ;在前轮12与后轮14之间供乘客跨坐的座椅15。该机动二轮车10由车身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所述跨骑型车辆具备:头管(41);从该头管(41)向车辆后方且下方延伸出的主框架(42);在该主框架(42)的后部设置,且设有将后轮(14)悬置为摆动自如的悬架部的摆动轴的枢轴部(44);在所述主框架(42)的下方悬置于所述主框架(42),且驱动所述后轮(14)的动力单元(13);从所述主框架(42)的前后方向中间部(43)向车辆后方延伸出的左右一对的副框架(45L、45R);配置在所述左右一对的副框架(45L、45R)中的任一方的副框架(45L)的下方,将所述动力单元(13)的驱动力向后轮(14)传递的驱动链条;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左右一对的副框架(45L、45R)的上部的收纳箱(81),所述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的特征在于,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所述左右一对的副框架(45L、45R)中的所述一方的副框架(45L)的与所述驱动链条(68)对置的对置部(45L1)比该驱动链条(68)的与该一方的副框架(45L)对置的对置部(68b)靠上方离开配置,并且所述左右一对的副框架(45L、45R)中的另一方的副框架(45R)的与所述收纳箱(81)对置的对置部(45R2)比该一方的副框架(45L)的与所述收纳箱(81)对置的对置部(45L2)靠下方配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竹中正彦,中西孝文,道坂进,富安健,后藤香织,新出安男,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