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集成电路的领域。更特别地,本专利技术涉及集成电路中的延伸漏极MOS晶体管。
技术介绍
集成电路可以含有延伸漏极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晶体管,该晶体管工作在显著高于晶体管的最大栅极电压的漏极电压下。例如,延伸漏极晶体管可以工作在20伏的漏极电压,并具有3. 3伏的最大栅极电压。延伸漏极晶体管可以在漏极接触有源区和栅极之间包括漏极漂移区;该漏极漂移区会在漏极偏压施加到漏极接触有源区时耗尽,以便减小在栅极下的栅极介电层上的电场。形成漏极漂移区是为了提供漏极工作电压的期望值、当 晶体管断开时的击穿电压(也称为BVDSS)的期望值、当晶体管开启时的击穿电压(也称为BVDII)的期望值以及晶体管面积的期望值,这会需要折衷,从而不期望地增加集成电路制造成本或复杂性,或降低集成电路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可以通过如下工艺顺序形成含有延伸漏极MOS晶体管的集成电路,该工艺顺序包括形成漂移区注入掩模,以便暴露有待离子注入以掺杂漂移区的区域中的集成电路的现有顶表面。漂移区注入掩模具有暴露区的指状物,其与随后邻接延伸漏极MOS晶体管的沟道区的区域中的掩模材料的指状物交替。交替的暴露指状物和掩模指状物延伸超过源极/沟道有源区,但不延伸到与源极/沟道有源区相对布置的漏极接触有源区。执行漂移区离子注入工艺,该工艺将用于漂移区的掺杂剂注入到由漂移区注入掩模暴露的区域下面的集成电路衬底中。掩模指状物阻挡注入掺杂剂到达掩模指状物正下方的衬底。在一个或更多随后退火工艺期间,注入掺杂剂扩散并变得激活。在一个实施例中,源自相邻横向掺杂条纹的掺杂剂充分横向扩散,从而反向掺杂衬底并形成连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6.17 US 61/355,858;2011.06.15 US 13/160,7591.一种集成电路,包含 半导体衬底,所述半导体衬底具有第一导电类型; 第一延伸漏极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晶体管,所述第一 MOS晶体管包括 第一源极/沟道有源区; 第一漏极接触有源区,所述第一漏极接触有源区与所述第一源极/沟道有源区相对布置; 在所述第一源极/沟道有源区处所述衬底中的第一体区,所述第一体区具有所述第一导电类型; 在所述体区中的第一沟道区,所述第一沟道区布置在所述第一源极/沟道有源区中所述衬底的顶表面; 第一栅极介电层,所述第一栅极介电层布置在所述第一沟道区上方在所述衬底上; 第一栅极,所述第一栅极布置在所述第一栅极介电层上; 第一源极区,所述第一源极区与所述第一栅极相邻且与所述第一漏极接触有源区相对地布置在所述第一源极/沟道有源区中,所述第一源极区具有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相反的第二导电类型;以及 第一漏极漂移区,所述第一漏极漂移区布置在所述衬底中,以使 所述第一漏极漂移区具有所述第二导电类型; 所述第一漏极漂移区从所述第一漏极接触有源区延伸到所述第一源极/沟道有源区; 所述第一漏极漂移区邻接所述第一沟道区;以及 所述第一漏极漂移区包括第一组多个横向掺杂条纹,所述第一组多个横向掺杂条纹在所述第一源极/沟道有源区中并延伸一部分距离到所述第一漏极接触有源区,所述第一组多个横向掺杂条纹平行于所述衬底的所述顶表面,所述第一组多个横向掺杂条纹具有所述第二导电类型,使得在所述第一源极/沟道有源区处的所述第一漏极漂移区的平均掺杂密度比在所述第一漏极接触有源区处的所述第一漏极漂移区的平均掺杂密度低至少25%。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集成电路,其中 所述第一漏极漂移区在所述第一组多个横向掺杂条纹之间是连续的;以及所述第一组多个横向掺杂条纹的掺杂密度比所述第一组多个横向掺杂条纹之间的所述第一漏极漂移区的区域高至少15%。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集成电路,其中 所述第一组多个横向掺杂条纹由具有所述第一导电类型的所述衬底的区域横向隔开;以及 所述第一组多个横向掺杂条纹中的相邻实例之间的所述衬底区的每个实例的横向累积掺杂密度是从IXlO12Cnr2到5X1012cm_2,其中所述第一组多个横向掺杂条纹中的相邻实例之间的所述衬底区的所述横向累积掺杂密度是沿着从所述第一组多个横向掺杂条纹中的一个实例的横向边缘通过所述衬底区到所述第一组多个横向掺杂条纹中的相邻实例的横向边缘的水平线的积分掺杂密度,其中所述水平线平行于所述衬底的所述顶表面,并垂直于所述第一组多个横向掺杂条纹的所述横向边缘。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集成电路,其中所述第一组多个横向掺杂条纹在所述第一源极/沟道有源区处与在更接近所述第一漏极接触有源区的末端处具有基本相等的宽度。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集成电路,其中所述第一组多个横向掺杂条纹是锥形的,使得所述第一组多个横向掺杂条纹在更接近所述第一漏极接触有源区的末端处比在所述第一源极/沟道有源区处更宽。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集成电路,其中所述第一组多个横向掺杂条纹中的第一实例的第一宽度比所述第一组多个横向掺杂条纹中的第二实例的第二宽度大至少25%。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集成电路,进一步包括第二延伸漏极MOS晶体管,所述第二MOS晶体管包括 第二源极/沟道有源区; 第二漏极接触有源区,所述第二漏极接触有源区与所述第二源极/沟道有源区相对布置; 在所述第二源极/沟道有源区处所述衬底中的第二体区,所述第二体区具有所述第一导电类型; 在所述第二体区中的第二沟道区,所述第二沟道区布置在所述第二源极/沟道有源区中所述衬底的所述顶表面; 第二栅极介电层,所述第二栅极介电层布置在所述第二沟道区上方在所述衬底上; 第二栅极,所述第二栅极布置在所述第二栅极介电层上; 第二源极区,所述第二源极区与所述第二栅极相邻且与所述第二漏极接触有源区相对地布置在所述第二源极/沟道有源区中,所述第二源极区具有所述第二导电类型;以及第二漏极漂移区,所述第二漏极漂移区布置在所述衬底中,以使 所述第二漏极漂移区具有所述第二导电类型; 所述第二漏极漂移区从所述第二漏极接触有源区延伸到所述第二源极/沟道有源区; 所述第二漏极漂移区邻接所述第二沟道区;以及 所述第二漏极漂移区没有横向掺杂条纹。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集成电路,进一步包括第二延伸漏极MOS晶体管,所述第二MOS晶体管包括 第二源极/沟道有源区; 第二漏极接触有源区,所述第二漏极接触有源区与所述第二源极/沟道有源区相对布置; 在所述第二源极/沟道有源区处所述衬底中的第二体区,所述第二体区具有所述第一导电类型; 在所述第二体区中的第二沟道区,所述第二沟道区布置在所述第二源极/沟道有源区中所述衬底的所述顶表面; 第二栅极介电层,所述第二栅极介电层布置在所述第二沟道区上方在所述衬底上; 第二栅极,所述第二栅极布置在所述第二栅极介电层上; 第二源极区,所述第二源极区与所述第二栅极相邻且与所述场氧化物相对地布置在所述第二源极/沟道有源区中,所述第二源极区具有所述第二导电类型;以及第二漏极漂移区,所述第二漏极漂移区布置在所述衬底中,以使 所述第二漏极漂移区具有所述第二导电类型; 所述第二漏极漂移区从所述第二漏极接触有源区延伸到所述第二源极/沟道有源区;所述第二漏极漂移区邻接所述第二沟道区;以及 所述第二漏极漂移区包括第二组多个横向掺杂条纹,所述第二组多个横向掺杂条纹在所述第二源极/沟道有源区中并延伸一部分距离到所述第二漏极接触有源区,所述第二组多个横向掺杂条纹平行于所述衬底的所述顶表面,所述第二组多个横向掺杂条纹具有所述第二导电类型,所述第二组多个横向掺杂条纹比所述第一组多个横向掺杂条纹更窄,使得在所述第二源极/沟道有源区处所述第二漏极漂移区中的掺杂剂的平均密度与在所述第二漏极接触有源区处所述第二漏极漂移区中的掺杂剂的平均密度的比率,比在所述第一源极/沟道有源区处所述第一漏极漂移区中的掺杂剂的平均密度与在所述第一漏极接触有源区处所述第一漏极漂移区中的掺杂剂的平均密度的比率低至少25%。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集成电路,进一步包括第二延伸漏极MOS晶体管,所述第二MOS晶体管包括 第二源极/沟道有源区; 第二漏极接触有源区,所述第二漏极接触有源区与所述第二源极/沟道有源区相对布置; 在所述第二源极/沟道有源区处所述衬底中的第二体区,所述第二体区具有所述第一导电类型; 在所述第二体区中的第二沟道区,所述第二沟道区布置在所述第二源极/沟道有源区中所述衬底的所述顶表面; 第二栅极介电层,所述第二栅极介电层布置在所述第二沟道区上方在所述衬底上; 第二栅极,所述第二栅极布置在所述第二栅极介电层上; 第二源极区,所述第二源极区与所述第二栅极相邻且与所述第二漏极接触有源区相对地布置在所述第二源极/沟道有源区中,所述第二源极区具有所述第二导电类型;以及第二漏极漂移区,所述第二漏极漂移区布置在所述衬底中,以使 所述第二漏极漂移区具有所述第二导电类型; 所述第二漏极漂移区从所述第二漏极接触有源区延伸到所述第二源极/沟道有源区; 所述第二漏极漂移区邻接所述第二沟道区;以及 所述第二漏极漂移区包括第二组多个横向掺杂条纹,所述第二组多个横向掺杂条纹在所述第二源极/沟道有源区中并延伸一部分距离到所述第二漏极接触有源区,所述第二组多个横向掺杂条纹平行于所述衬底的所述顶表面,所述第二组多个横向掺杂条纹具有所述第二导电类型,使得在所述第二源极/沟道有源区处所述第二漏极漂移区的平均掺杂密度比在所述第二漏极接触有源区处所述第二漏极漂移区的平均掺杂密度低至少25%,所述第二组多个横向掺杂条纹延伸的距离比所述第一组多个横向掺杂条纹更大,使得所述第二MOS晶体管的BVDSS值与BVDII值的比率比所述第一 MOS晶体管的BVDSS值与BVDII值的比率大至少25%。10.一种形成集成电路的工艺,包含以下步骤 提供半导体衬底,所述衬底具有第一导电类型; 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工艺形成第一延伸漏极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晶体管 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工艺形成布置在所述衬底中的所述第二导电类型的第一漏极漂移区在所述衬底上方形成漂移区注入掩模,使得所述漂移区注入掩模暴露有待离子注入以掺杂所述第一 MOS晶体管的漏极漂移区的区域中的所述衬底,所述暴露的区域从为所述第一MOS晶体管的第一漏极接触有源区定义的区域延伸到为与所述第一漏极接触有源区相对布置的所述第一 MOS管的第一源极/沟道有源区定义的区域,所述第一源极/沟道有源区在所述衬底的顶表面处包括沟道区,所述漂移区注入掩模包括第一组多个掩模指状物,所述第一组多个掩模指状物被布置在所述第一源极/沟道有源区处所述衬底上方,并延伸一部分距离到所述第一漏极接触有源区,使得所述第一组多个掩模指状物不延伸到所述第一漏极接触有源区; 执行离子注入操作,其将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相反的第二导电类型的掺杂剂离子注入通过所述漂移区注入掩模的所述暴露的区域,以便在所述衬底中形成漂移注入层,使得由所述第一组多个掩模指状物阻挡所述掺杂剂到达所述第一组多个掩模指状物正下方的所述衬底;以及 对所述集成电路执行退火工艺,其导致所述漂移注入层中的所述注入掺杂剂扩散并变得电激活,以便形成所述第二导电类型的所述第一漏极漂移区,所述第一漏极漂移区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P·郝,S·彭迪哈卡,B·胡,Q·王,
申请(专利权)人:德克萨斯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