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轮摩托车后桥三挡加力器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40636 阅读:4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8 02:25
一种三、四轮摩托车后桥三挡加力器总成,差速装置支撑于壳体的两个支座上,壳体内装配的锥齿轴的锥齿与差速装置的盆齿轮啮合,锥齿轴可相对转动地与双联齿输入轴配合,锥齿轴上依次装配加力从动齿轮、第一同步齿轮、第一加力双联齿轮,第一换挡齿环啮合在第一同步齿轮上且可轴向移动,一传动轴上装配从动齿轮、加力主动齿轮、第二同步齿轮和第二加力双联齿轮,第二换挡齿环内齿在第二同步齿轮上且可轴向移动;壳体上设有第一拨叉轴和第二拨叉轴,第一拨叉轴上的第一拨叉与第一换挡齿环卡接配合,第二拨叉轴上的第二拨叉与第二换挡齿环卡接配合。它通过设置三个挡级的动力传动机构,使三、四轮摩托车后桥加力器能够实现三个挡级的动力传动转换。(*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三、四轮摩托车后桥加力器,特别涉及一种三、四轮摩托车后桥三挡加力器总成
技术介绍
现有的三、四轮摩托车后桥加力的传动装置,如公告号为CN201457053U的《一种可安装在桥壳式后桥上的主减速器》,设有低速主动齿轮和高速主动齿轮,低速主动齿轮和高速主动齿轮共同装配在一个中间轴上,并通过设置在两者之间的同步齿轮和同步齿环组 合,利用拨叉拨动同步齿环移动与低速主动齿轮或高速主动齿轮啮合,完成低速和高速之间的动力转换,将动力通过差速器总成的低速从动齿或高速从动齿传给差速器;这种结构减速器的中间轴与差速器的低速从动齿、高速从动齿为平行轴设置,向减速器输入动力的输入轴设为角齿,该输入轴垂直于中间轴,输入轴的角齿与中间轴上设置的盆齿哨合,传递输入动力。虽然这种结构的减速器有低速和高速两级动力传动,可以在低速或高速之间转换动力传动,但是由于只能在两级动力传动之间进行转换,在路况不同的地区行驶时,还是存在动力转换范围较窄的不足,不能满足复杂路况的多种变速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三、四轮摩托车后桥三挡加力器总成,它通过设置三个挡级的动力传动机构,使三、四轮摩托车后桥加力器能够实现三个挡级的动力传动转换,满足三、四轮摩托车在复杂路况的行驶需要。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一体成型的壳体,所述壳体设有用于安装差速装置的两个支座和用于安装加力装置的内腔,内腔与支座之间设有隔离部,内腔的口端固定连接端盖,差速装置可转动地支撑于两个支座上,所述隔离部上装配一可转动的锥齿轴,锥齿轴一端的锥齿与差速装置的盆齿轮啮合,锥齿轴的另一端可相对转动地配合在伸入内腔的双联齿输入轴的轴向孔中,双联齿输入轴可转动地装配在壳体的端盖上且外伸,所述锥齿轴的轴段上依次周向固定加力从动齿轮和间隙配合第一加力双联齿轮,第一同步齿轮周向固定在锥齿轴上且位于第一加力双联齿轮和双联齿输入轴的输入双联齿之间,第一换挡齿环通过内齿啮合在第一同步齿轮上,且可轴向移动与第一加力双联齿轮或输入双联齿哨合,一传动轴平行于锥齿轴可转动地支撑于壳体的隔离部和端盖,所述传动轴上周向固定从动齿轮、加力主动齿轮和第二同步齿轮,并间隙配合第二加力双联齿轮,所述从动齿轮与双联齿输入轴的输入双联齿啮合,加力主动齿轮与第一加力双联齿轮啮合,第二加力双联齿轮与加力从动齿轮啮合,第二同步齿轮位于第二加力双联齿轮和加力主动齿轮之间,第二换挡齿环通过内齿啮合在第二同步齿轮上,且可轴向移动与第二加力双联齿轮啮合;所述用于安装加力装置的内腔设有平行于锥齿轴的第一拨叉轴和第二拨叉轴,其中第一拨叉轴上固定的第一拨叉与第一换挡齿环卡接配合,第二拨叉轴上固定的第二拨叉与第二换挡齿环卡接配合,两拨叉轴的一端外伸出端盖;所述差速装置的盆齿轮的轴孔轴心线与锥齿轴的轴心线垂直。所述第一拨叉轴和第二拨叉轴并排设置,两拨叉轴支撑于壳体隔离部的一端设有换挡定位结构,该换挡定位结构通过钢球和弹簧形成互锁机构,两拨叉轴伸出端盖的外伸端设有用于连接控制拉索或拉杆的螺纹。所述壳体的隔离部上并排设有两个轴向孔,两个轴向孔通过一横向孔贯通,第一拨叉轴设有换挡定位结构的一端间隙配合在第一轴向孔中,且留有轴向运动的自由度,第二拨叉轴设有换挡定位结构的一端间隙配合在第二轴向孔中,且留有轴向运动的自由度,位于第一拨叉轴和第二拨叉轴相向侧之间的横向孔中设有互锁定位钢球,位于第一拨叉轴和第二拨叉轴相反侧的横向孔中均设有换挡定位钢球和压缩弹簧。所述第一拨叉轴和第二拨叉轴的相向侧分别设有互锁定位槽,第一拨叉轴的另一侧设有三个挡位定位槽,其中的一个空挡位定位槽与互锁定位槽对称设置,第二拨叉轴的另一侧设有两个挡位定位槽,其中的一个空挡定位槽与互锁定位槽对称设置。··所述差速装置包括盆齿轮、连接盘、内转体、半轴锥齿轮、行星锥齿轮、行星轴,所述盆齿轮、连接盘分别通过轴承支撑于壳体用于安装差速装置的支座上,内转体位于盆齿轮和连接盘之间,通过螺栓与盆齿轮和连接盘固定连接,内转体中径向设有一行星轴,该行星轴上装配一对行星齿轮,盆齿轮和连接盘的轴孔各间隙配合一个半轴锥齿轮,两个半轴锥齿轮均与一对行星齿轮啮合,所述半轴锥齿轮设有与半轴周向固定的花键孔。所述壳体上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控制拉索固定支架。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一体成型的壳体设有用于安装差速装置的两个支座和用于安装加力装置的内腔,内腔与支座之间设有隔离部,内腔的口端固定连接端盖,差速装置可转动地支撑于两个支座上,所述隔离部上装配一可转动的锥齿轴,锥齿轴一端的锥齿与差速装置的盆齿轮啮合,锥齿轴的另一端可相对转动地配合在伸入内腔的双联齿输入轴的轴向孔中,双联齿输入轴可转动地装配在壳体的端盖上且外伸。这样使双联齿输入轴和锥齿轴能够位于同一回转中心,既保证两轴之间的同轴度,又使双联齿输入轴的动力不能直接传递给锥齿轴,有利于将输入动力进行多级传动控制,为实现三、四轮摩托车后桥加力器的多级变速传动打下基础。同时还可简化差速器结构,只需锥齿轴的锥齿与差速器的盆齿轮啮合,即可将经加力器变换的动力传递给差速器,动力传递稳定。在锥齿轴的轴段上依次周向固定加力从动齿轮和间隙配合第一加力双联齿轮,第一同步齿轮周向固定在锥齿轴上且位于第一加力双联齿轮和双联齿输入轴的输入双联齿之间,第一换挡齿环通过内齿啮合在第一同步齿轮上,且可轴向移动与第一加力双联齿轮或输入双联齿啮合,一传动轴平行于锥齿轴可转动地支撑于壳体的隔离部和端盖,所述传动轴上周向固定从动齿轮、加力主动齿轮和第二同步齿轮,并间隙配合第二加力双联齿轮,所述从动齿轮与双联齿输入轴的输入双联齿啮合,加力主动齿轮与第一加力双联齿轮啮合,第二加力双联齿轮与加力从动齿轮啮合,第二同步齿轮位于第二加力双联齿轮和加力主动齿轮之间,第二换挡齿环通过内齿啮合在第二同步齿轮上,且可轴向移动与第二加力双联齿轮啮合。这样可以通过第一换挡齿环的轴向移动传递不同转速的动力,当第一换挡齿环轴向移动与双联齿输入轴的输入双联齿啮合后,动力从双联齿输入轴经第一换挡齿环、第一同步齿轮传递给锥齿轴,实现一级传动向差速器输送动力;当第一换挡齿环轴向移动与第一加力双联齿轮啮合后,动力从双联齿输入轴经传动轴上的从动齿轮、加力主动齿轮传至第一加力双联齿轮,再经第一换挡齿环、第一同步齿轮传递给锥齿轴,实现二级传动向差速器输送动力;当第一换挡齿环不与输入双联齿和第一加力双联齿轮啮合,并使第二换挡齿环轴向移动与第二加力双联齿轮啮合后,动力从双联齿输入轴经传动轴上的从动齿轮、第二同步齿轮、第二换挡齿环、第二加力双联齿轮、加力从动齿轮传递给锥齿轴,实现三级传动向差速器输送动力。从而在三、四轮摩托车的后桥加力器总成实现三挡变速加力,以满足三、四轮摩托车在复杂路况的多种变速要求。所述用于安装加力装置的内腔设有平行于锥齿轴的第一拨叉轴和第二拨叉轴,其中第一拨叉轴上固定的第一拨叉与第一换挡齿环卡接配合,第二拨叉轴上固定的第二拨叉与第二换挡齿环卡接配合,两拨叉轴的一端外伸出端盖;采用两个拨叉轴分别驱动拨叉工作,使三个挡级的换挡控制清楚,不会发生干涉,有利于采用控制拉索或拉杆进行远距离操作控制。而且所述第一拨叉轴和第二拨叉轴并排设置,两拨叉轴支撑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三、四轮摩托车后桥三挡加力器总成,包括一体成型的壳体,所述壳体设有用于安装差速装置的两个支座和用于安装加力装置的内腔,内腔与支座之间设有隔离部,内腔的口端固定连接端盖,差速装置可转动地支撑于两个支座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部上装配一可转动的锥齿轴,锥齿轴一端的锥齿与差速装置的盆齿轮啮合,锥齿轴的另一端可相对转动地配合在伸入内腔的双联齿输入轴的轴向孔中,双联齿输入轴可转动地装配在壳体的端盖上且外伸,所述锥齿轴的轴段上依次周向固定加力从动齿轮和间隙配合第一加力双联齿轮,第一同步齿轮周向固定在锥齿轴上且位于第一加力双联齿轮和双联齿输入轴的输入双联齿之间,第一换挡齿环通过内齿啮合在第一同步齿轮上,且可轴向移动与第一加力双联齿轮或输入双联齿啮合,一传动轴平行于锥齿轴可转动地支撑于壳体的隔离部和端盖,所述传动轴上周向固定从动齿轮、加力主动齿轮和第二同步齿轮,并间隙配合第二加力双联齿轮,所述从动齿轮与双联齿输入轴的输入双联齿啮合,加力主动齿轮与第一加力双联齿轮啮合,第二加力双联齿轮与加力从动齿轮啮合,第二同步齿轮位于第二加力双联齿轮和加力主动齿轮之间,第二换挡齿环通过内齿啮合在第二同步齿轮上,且可轴向移动与第二加力双联齿轮啮合;所述用于安装加力装置的内腔设有平行于锥齿轴的第一拨叉轴和第二拨叉轴,其中第一拨叉轴上固定的第一拨叉与第一换挡齿环卡接配合,第二拨叉轴上固定的第二拨叉与第二换挡齿环卡接配合,两拨叉轴的一端外伸出端盖;所述差速装置的盆齿轮的轴孔轴心线与锥齿轴的轴心线垂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殷代容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仁平工贸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