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履带车辆特薄壳车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88536 阅读:2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14 23:09
大型履带车辆特薄壳车体,它涉及一种履带车辆特薄壳车体。以解决目前尚无兼顾承载自行的水陆两栖车辆的车体问题。车首和车尾之间的两侧各设有多个特薄甲板,相邻两个特薄甲板之间设置有铝合金侧舱盖,特薄壳固定式驾驶室设置在车首位置处,由特薄壳固定式驾驶室、车尾、多个特薄甲板及多个铝合金侧舱盖围成的空间为车体的载重厢,两个龙骨设置在特薄壳固定式驾驶室的后部,两个传动和多个行走部分支架设置在两个龙骨的后面,两个车体片梁和两个车体横梁交替设置在载重厢内,相邻两个车体横梁及车体片梁之间的上面设置有防滑网,每个车体片梁的上端设置有一个铝合金上舱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承载自行的水陆两栖车辆。(*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型履带车辆特薄壳车体
本技术涉及一种履带车辆特薄壳车体,属于履带车辆薄壳车体

技术介绍
在工程装备系列中,一直缺少一种自行的水陆两栖车辆,既能在复杂路面高速行驶、又能直接在水中航行并负载大吨位载荷等功能。以往履带车辆只能在路面行驶而不能在水中行驶,而水上舟桥只能实现水中航行而无法在路面行驶,因此,截至目前为止,尚无兼顾承载自行的水陆两栖车辆的车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型履带车辆特薄壳车体,以解决目前尚无兼顾承载自行的水陆两栖车辆的车体问题。本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大型履带车辆特薄壳车体,所述车体包括车尾、复合材料安全门、特薄壳固定式驾驶室、车首、四个铝合金上舱盖、两个车体横梁、两个车体片梁、两个防滑网、两个传动和多个行走部分支架、两个龙骨、多个铝合金侧舱盖及多个特薄甲板;车首和车尾之间的两侧各设有多个特薄甲板,相邻两个特薄甲板之间设置有铝合金侧舱盖,特薄壳固定式驾驶室设置在车首位置处,特薄壳固定式驾驶室的上端面设有逃生出口,逃生出口处安装有复合材料安全门,由特薄壳固定式驾驶室、车尾、多个特薄甲板及多个铝合金侧舱盖之间围成的空间为车体的载重厢,两个龙骨沿车体的载重厢的宽度方向并列设置在所述载重厢内并位于特薄壳固定式驾驶室的后部,两个传动和多个行走部分支架设置在车体的载重厢内的两个龙骨的后面,两个传动和多个行走部分支架与两个龙骨一一对应设置,两个车体片梁和两个车体横梁均沿车体的载重厢横向交替设置在所述载重厢内,相邻两个车体横梁及车体片梁之间的上面设置有一个防滑网,由两个车体横梁、两个车体片梁及两个防滑网组合构成车行部,每个车体片梁的上端设置有一个铝合金上舱盖。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一、本技术集装甲车辆、船舶和桥梁设计技术为一体,是我国目前履带式车辆中外形最大13m、甲板最薄I. 5_、承载力最大(大于等于43吨)、通载能力大于等于60吨的薄壳车体。车体承受车辆在各种工况下产生的载荷,是车辆其它部件的载体,是车辆的核心部件。二、本技术在满足强度和刚度指标要求的前提下做到了重量最轻,结构最合理和最优化。结构设计过程中运用了三维仿真和动态有限元分析等先进的设计技术(体现在基本结构、材料选用、综合技术的合理运用及详细科学的理论计算等方面),车体各项性能满足整机使用要求。三、该车体为特薄壳框架式水密金属壳体,用于安装整机零部件,承受在行驶、漕渡、通载时和克服障碍时产生的载荷和冲击振动,并为整机在漕渡和通载时提供足够的浮力。四、本技术能实现对大吨位载荷的承载和通载要求;通过车体横梁、车体片梁、传动和行走部分支架及龙骨组合形成车体框架;外部采用高强度合金薄板起到密闭和承受水压的作用。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轴测图,图2是图I中的车首与两个传动和行走部分支架及两个龙骨装配的轴测图,图3是图I中的A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I至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大型履带车辆特薄壳车体,所述车体包括车尾I、复合材料安全门4、特薄壳固定式驾驶室5、车首8、两个铝合金上舱盖12、两个车体横梁3、两个车体片梁9、两个防滑网11、两个传动和多个行走部分支架6、两个龙骨10、多个铝合金侧舱盖2及多个特薄甲板7 (采用高强度合金薄板);车首8 (形状近似于船头)和车尾I (形状近似于船尾)之间的两侧各设有多个特薄甲板7,相邻两个特薄甲板7之间设置有铝合金侧舱盖2,特薄壳固定式驾驶室5 (驾驶室由薄钢板焊接而成)设置在车首8位置处,特薄壳固定式驾驶室5的上端面设有逃生出口,逃生出口处安装有复合材料安全门4,由特薄壳固定式驾驶室5、车尾I、多个特薄甲板7及多个铝合金侧舱盖2之间围成的空间为车体的载重厢,两个龙骨10沿车体的载重厢的宽度方向并列设置在所述载重厢内并位于特薄壳固定式驾驶室5的后部,两个传动和多个行走部分支架6设置在车体的载重厢内的两个龙骨10的后面,两个传动和多个行走部分支架6与两个龙骨10 (具有船舶特征)一一对应设置,两个车体片梁9 (具有桥梁特征)和两个车体横梁3 (具有桥梁特征)均沿车体的载重厢横向交替设置在所述载重厢内,相邻两个车体横梁3及车体片梁9之间的上面设置有一个防滑网11,由两个车体横梁3、两个车体片梁9及两个防滑网11组合构成车行部(车行部用高强度钢板制成),每个车体片梁9的上端设置有一个铝合金上舱盖12。具体实施方式二 结合图I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每个防滑网11由多根等间距设置的防滑横条13和多根等间距设置的防滑纵条14固定连接构成。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权利要求1.一种大型履带车辆特薄壳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包括车尾(I)、复合材料安全门(4)、特薄壳固定式驾驶室(5)、车首(8)、两个铝合金上舱盖(12)、两个车体横梁(3)、两个车体片梁(9)、两个防滑网(11)、两个传动和多个行走部分支架(6)、两个龙骨(10)、多个铝合金侧舱盖(2)及多个特薄甲板(7);车首(8)和车尾(I)之间的两侧各设有多个特薄甲板(7),相邻两个特薄甲板(7)之间设置有铝合金侧舱盖(2),特薄壳固定式驾驶室(5)设置在车首(8)位置处,特薄壳固定式驾驶室(5)的上端面设有逃生出口,逃生出口处安装有复合材料安全门(4),由特薄壳固定式驾驶室(5)、车尾(I)、多个特薄甲板(7)及多个铝合金侧舱盖(2)之间围成的空间为车体的载重厢,两个龙骨(10)沿车体的载重厢的宽度方向并列设置在所述载重厢内并位于特薄壳固定式驾驶室(5)的后部,两个传动和多个行走部分支架(6)设置在车体的载重厢内的两个龙骨(10)的后面,两个传动和多个行走部分支架(6)与两个龙骨(10)—一对应设置,两个车体片梁(9)和两个车体横梁(3)均沿车体的载重厢横向交替设置在所述载重厢内,相邻两个车体横梁(3)及车体片梁(9)之间的上面设置有一个防滑网(11 ),由两个车体横梁(3 )、两个车体片梁(9 )及两个防滑网(11)组合构成车行部,每个车体片梁(9 )的上端设置有一个铝合金上舱盖(12)。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大型履带车辆特薄壳车体,其特征在于每个防滑网(11)由多根等间距设置的防滑横条(13)和多根等间距设置的防滑纵条(14)固定连接构成。专利摘要大型履带车辆特薄壳车体,它涉及一种履带车辆特薄壳车体。以解决目前尚无兼顾承载自行的水陆两栖车辆的车体问题。车首和车尾之间的两侧各设有多个特薄甲板,相邻两个特薄甲板之间设置有铝合金侧舱盖,特薄壳固定式驾驶室设置在车首位置处,由特薄壳固定式驾驶室、车尾、多个特薄甲板及多个铝合金侧舱盖围成的空间为车体的载重厢,两个龙骨设置在特薄壳固定式驾驶室的后部,两个传动和多个行走部分支架设置在两个龙骨的后面,两个车体片梁和两个车体横梁交替设置在载重厢内,相邻两个车体横梁及车体片梁之间的上面设置有防滑网,每个车体片梁的上端设置有一个铝合金上舱盖。本技术用于承载自行的水陆两栖车辆。文档编号B60F3/00GK202593640SQ20122028573公开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8日专利技术者杨宏斌, 邵维玲, 林德群, 刘颖, 李志成, 孙蕊, 程鑫, 孙伟, 李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型履带车辆特薄壳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包括车尾(1)、复合材料安全门(4)、特薄壳固定式驾驶室(5)、车首(8)、两个铝合金上舱盖(12)、两个车体横梁(3)、两个车体片梁(9)、两个防滑网(11)、两个传动和多个行走部分支架(6)、两个龙骨(10)、多个铝合金侧舱盖(2)及多个特薄甲板(7);车首(8)和车尾(1)之间的两侧各设有多个特薄甲板(7),相邻两个特薄甲板(7)之间设置有铝合金侧舱盖(2),特薄壳固定式驾驶室(5)设置在车首(8)位置处,特薄壳固定式驾驶室(5)的上端面设有逃生出口,逃生出口处安装有复合材料安全门(4),由特薄壳固定式驾驶室(5)、车尾(1)、多个特薄甲板(7)及多个铝合金侧舱盖(2)之间围成的空间为车体的载重厢,两个龙骨(10)沿车体的载重厢的宽度方向并列设置在所述载重厢内并位于特薄壳固定式驾驶室(5)的后部,两个传动和多个行走部分支架(6)设置在车体的载重厢内的两个龙骨(10)的后面,两个传动和多个行走部分支架(6)与两个龙骨(10)一一对应设置,两个车体片梁(9)和两个车体横梁(3)均沿车体的载重厢横向交替设置在所述载重厢内,相邻两个车体横梁(3)及车体片梁(9)之间的上面设置有一个防滑网(11),由两个车体横梁(3)、两个车体片梁(9)及两个防滑网(11)组合构成车行部,每个车体片梁(9)的上端设置有一个铝合金上舱盖(1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宏斌邵维玲林德群刘颖李志成孙蕊程鑫孙伟李庆洋杜世须袁永清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