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前轴、汽车转向前桥总成以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66783 阅读:4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10 20:10
汽车前轴,包括截面呈工字形的前轴主体(2)和对称形成在该前轴主体(2)两端的前轴拳形部(4),所述前轴主体与各个前轴拳形部之间分别具有圆弧过渡部(3),优选地所述前轴主体(2)包括一体的主体上部(7)、主体下部(9)以及位于该主体上部(7)与主体下部(9)之间的主体连结部(8),该主体连结部(8)的相对侧面分别形成为弧形面,且该主体连结部(8)与所述主体上部(7)和主体下部的连结部位分别形成有弧形过渡面。此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包括所述汽车前轴的汽车转向前桥总成和汽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在不显著增大汽车前轴重量的前提下,有效地改善了汽车前轴的承载能力,并显著改善了汽车转向前桥总成的工作可靠性。(*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车桥,具体地,涉及一种汽车前轴。在此基础上,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包括所述汽车前轴的汽车转向前桥总成以及汽车。
技术介绍
汽车转向前桥的承载能力是与汽车的行驶安全性密切相关的技术指标,而汽车转向前桥的承载能力主要取决于汽车前轴。但是由于汽车日趋轻量化,为了降低汽车整车重 量,设计人员往往认为降低了汽车前轴的尺寸,这导致汽车前轴的承载能力显著降低。例如,目前商用车的前桥理论上能够承受在3. 6 7. 5T的重量,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对于载重小、路况好的车辆尚能基本满足使用要求,但是对于载重大、路况恶劣的车辆,其在满载下坡等状态下前桥负荷较大,重心较高,在制动时轴荷的传递、冲击等使得前桥承受更大的载荷,因而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前轴严重变形等问题,存在着安全隐患,使用可靠性不够,无法安全地满足使用要求。因此,设计一种能够不显著增大汽车前轴重量,同时又能有效改善承载能力的汽车前轴,具有重要的技术意义。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汽车前桥相关组成构件进行完善,以进一步地改善汽车前桥的工作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前轴,该汽车前轴能够在不显著增加重量的情形下,有效地改善该汽车前轴的承载能力。在此基础上,本技术进一步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转向前桥总成,该汽车转向前桥总成具有显著改善的承载能力,工作可靠性良好。此外,本技术还要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的转向前桥总成具有显著改善的承载能力,工作安全可靠。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前轴,包括截面呈工字形的前轴主体和对称形成在该前轴主体两端的前轴拳形部,其中,所述前轴主体与各个所述前轴拳形部之间分别具有圆弧过渡部。进一步地,所述前轴主体包括形成为一体的主体上部、主体下部以及位于该主体上部与主体下部之间的主体连结部,该主体连结部的相对侧面分别形成为弧形面,并且该主体连结部与所述主体上部和主体下部的连结部位分别形成有弧形过渡面。优选地,所述前轴主体上表面的板簧安装部具有比所述前轴主体的其余部分更宽的宽度。在上述汽车前轴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转向前桥总成,包括汽车前轴以及安装在该汽车前轴两端的前轴拳形部上的左、右侧转向节,各个所述转向节上分别安装有转向节梯形臂和轮毂,并且左侧的所述转向节上安装有转向节上臂,所述汽车前轴为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汽车前轴。优选地,所述转向节上臂包括形成为一体的转向节连接座、直拉杆连接部以及位于该转向节连接座与直拉杆连接部之间的中间连结部,该中间连结部的截面面积形成为从所述转向节连接座朝向所述直拉杆连接部减小。 优选地,所述转向梯形臂包括形成为一体的转向节连接部、横拉杆连结部以及位于该转向节连接部与横拉杆连结部之间的中间过渡部,所述中间过渡部的截面面积形成为从所述转向节连接部朝向所述横拉杆连结部减小。优选地,所述轮毂的用于支承轮辋的轮辋支承面上形成有耐磨层。优选地,所述转向节、转向节上臂和转向梯形臂分别为整体形成的锻造件。具体地,各个所述转向节还分别连接有用于安装制动气室的气室支架,并且各个所述气室支架上形成有加强筋。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其中,该汽车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汽车转向前桥总成。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汽车前轴由于在前轴拳形部与前轴主体之间形成圆弧过渡部,从而能够有效地承受汽车行驶过程中通过车轮传递的冲击载荷,避免了应力集中,使得前轴拳形部与前轴主体之间的过渡部位不容易发生变形。进一步地,本技术的前轴主体采用特定结构的工字梁结构,即主体连结部的两个相对侧面均形成为弧形面,并且主体连结部与前轴主体的主体上部和主体下部的连结部位分别形成有弧形过渡面,这避免了承受承载时应力集中,同时也通过该主体连结部相对增大了对主体上部和主体下部的支撑面积,从而在不显著增大汽车前轴重量的前提下,有效地改善了汽车前轴的承载能力。本技术的汽车转向前桥总成和汽车具有所述汽车前轴,因此其同样具有上述优点。经由试验证实,在现有汽车车的载重吨位为3. 6 7. 5T的汽车转向前桥上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其承载能力可达到9T,安全系数达到3. 5,完全符合《QC/T513-1999》的汽车行业标准。此外,本技术还对汽车转向前桥总成中的相应组成构件进行了结构改进,从而更加改善了本技术汽车转向前桥的工作可靠性,这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下列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其与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下述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在附图中图I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汽车前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汽车前轴的主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汽车前轴的俯视示意图;图4和图5分别为沿图2中的A-A线和B-B线首I]切的首I]视不意图;图6为图2中的C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汽车转向前桥总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标示的轮毂上安装有轮辋;图8为本技术汽车转向前桥总成中的转向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转向节的转向节轴颈上安装有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图9为本技术汽车转向前桥总成中的转向梯形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汽车转向前桥总成中的转向节上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汽车转向前桥总成中的轮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汽车转向前桥总成中的气室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 I汽车前轴;2前轴主体;3圆弧过渡部;4前轴拳形部;5板簧安装部;6主销安装孔;7主体上部;8主体连结部;9主体下部;10转向节;11转向节上臂;12转向梯形臂;13转向横拉杆;14气室支架;15轮毂;16制动气室;17主销;18转向节上臂安装孔;19转向梯形臂安装孔;20转向节轴颈;21第一轴承;22第二轴承;23转向节连接部; 24横拉杆连接部;25中间过渡部;26转向节连接座;27直拉杆连接部; 28中间连结部;29轮辋支承面;30加强筋。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I至图6所示,本技术的汽车前轴I包括截面呈工字形的前轴主体2和对称形成在该前轴主体2两端的前轴拳形部4。前轴拳形部4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规技术术语,公知地,该前轴拳形部4通常形成有主销安装孔6,以通过该主销安装孔6和主销17(图8)安装转向节10。为了使得汽车前轴I能够有效地承受汽车行驶过程中通过车轮传递的冲击载荷,避免应力集中,使得前轴拳形部与前轴主体之间的过渡部位不容易发生变形,前轴主体2与两端的前轴拳形部4之间分别具有圆弧过渡部3,该圆形过渡部3整体形成为弧形,而不是仅具有一个弧形过渡面。此外,采用工字梁形式的汽车前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属于汽车前轴的一种形式,但是,本技术的前轴主体2具有特定形式的工字形,具体地,前轴主体2包括形成为一体的主体上部7、主体下部9以及位于该主体上部7与主体下部9之间的主体连结部8,该主体连结部8的相对侧面分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仆原顺法孟祥伟于珊珊高雪松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