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胶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81261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0:23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顶胶结构及车辆,包括上骨架以及顶胶本体,上骨架上设置有安装孔,顶胶本体设置安装孔中,顶胶本体包括顶胶体以及套管,顶胶体内部设置有通孔,顶胶体的外壁与安装孔的内壁连接,套管嵌设在通孔中,顶胶体的内壁与套管连接,顶胶体的底端与安装孔的底壁连接,顶胶体顶端处的内壁低于顶胶体顶端处的外壁;顶胶体的内壁与顶胶体的外壁之间形成有加强件,部分加强件的顶端高于顶胶体顶端处的外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具体涉及一种顶胶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1、车辆中通常具有减震系统,用于对车架与车身的针对进行缓冲,改善车辆行驶的平稳性以及舒适性。减震系统包括减震器,减震器与车辆的车身之间通过顶胶结构连接,可以增加减震性能,减少胎噪和异响。

2、相关技术中,顶胶结构包括起缓冲作用的橡胶部分以及用于安装在车辆上的骨架,橡胶部分与骨架部分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安装,由于在车辆受到冲击时橡胶部分会被活塞杆顶出,以使橡胶部分可以与车辆抵接被压缩,因此,在冲击较大时,橡胶部分也会受到来自活塞杆较大的力,会存在将橡胶部分顶出,使得橡胶部分与骨架部分脱离的隐患。并且,相关技术中,橡胶部分与车身底板适配,无论车辆受到小冲击还是大冲击,橡胶部分均与车身完全抵接,在不同的冲击下橡胶部分的各部分均被压缩,无法兼顾小冲击时的舒适性以及大冲击时的安全性。

3、因此,相关技术中顶胶结构的连接方式不可靠,内部用于缓冲的橡胶部分容易脱出,且无法兼顾小冲击时的舒适性以及大冲击时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顶胶结构及车辆,以解决相关技术中顶胶结构的连接方式不可靠,无法兼顾小冲击时的舒适性以及大冲击时的安全性的问题。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3、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顶胶结构,所述顶胶结构包括上骨架以及顶胶本体,所述上骨架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顶胶本体设置所述安装孔中,所述顶胶本体包括顶胶体以及套管,所述顶胶体内部设置有通孔,所述顶胶体的外壁与所述安装孔的内壁连接,所述套管嵌设在所述通孔中,所述顶胶体的内壁与所述套管连接,所述顶胶体的底端与所述安装孔的底壁连接,所述顶胶体顶端处的内壁低于所述顶胶体顶端处的外壁;

4、所述顶胶体的内壁与所述顶胶体的外壁之间形成有加强件,部分所述加强件的顶端高于所述顶胶体顶端处的外壁。

5、可选的,所述顶胶本体还包括衬套,所述衬套嵌设在所述安装孔中,且与所述安装孔的内壁连接,所述衬套具有安装腔,所述顶胶体、所述加强件以及所述套管均设置在所述安装腔中,所述加强件的顶端低于所述衬套的顶端。

6、可选的,所述加强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加强件沿所述顶胶体的周向方向分布,相邻两个所述加强件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相邻的两个所述加强件均连接。

7、可选的,相邻两个所述加强件之间还设置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相邻的两个所述加强件均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间隔分布,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之间的部分所述顶胶体的顶端为斜面,且所述第二连接件的顶端高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顶端,所述斜面沿所述第二连接件的顶端至所述第一连接件的顶端方向倾斜述加强件的顶端高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顶端。

8、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强度均大于所述顶胶体的内壁的强度。

9、可选的,所述顶胶体的外壁的强度大于所述顶胶体的内壁的强度。

10、可选的,所述加强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加强件沿所述顶胶体的周向方向分布,在所述顶胶体的周向方向上,所述加强件的中部高于所述顶胶体顶端处的外壁,多个所述加强件的中部背离所述顶胶体的底端的表面平齐。

11、可选的,所述衬套以及所述上骨架为一体成型结构。

12、可选的,所述上骨架的周部连接有安装台,所述安装台上设置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贯穿所述定位柱,所述安装台上还设置有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贯穿所述安装台,所述第一定位孔与所述第二定位孔相对,所述定位柱用于在将所述顶胶结构安装于车辆的情况下,对所述顶胶结构进行定位。

13、可选的,所述顶胶结构还包括下骨架,所述下骨架与所述上骨架连接,所述上骨架上还设置有第一装配孔,所述第一装配孔与所述安装孔连通,所述下骨架上设置有第二装配孔,所述第一装配孔与所述第二装配孔相对。

14、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架、减震器以及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所述的顶胶结构,所述减震器设置在所述车架上,所述减震器与所述套管连接,所述上骨架与所述车架连接。

1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顶胶结构包括上骨架以及顶胶本体,其中,上骨架上设置有安装孔,顶胶本体设置在安装孔中,且与安装孔的内壁连接,因此,本技术中顶胶本体与直接连接在上骨架的安装孔中,与上骨架的配合较为稳固。顶胶本体包括顶胶体以及套管,顶胶体内部设置有通孔,从而顶胶体为中空结构,使得顶胶体具有内壁以及外壁。套管嵌设于通孔中,与顶胶体的内壁连接,顶胶体的外壁可以与安装孔的内壁连接,以实现顶胶本体与上骨架的连接。在安装孔的轴线方向上,顶胶体具有相对的顶端以及底端,顶胶体的底端朝向安装孔的内部,与安装孔连接,顶胶体的顶端朝向安装孔的外部,在将顶胶结构设置在车辆中时,顶胶体的顶端朝向车身。由于顶胶体顶端处的内壁低于顶胶体顶端处的外壁,因此,顶胶体的顶端呈现中部低、边缘高的结构,使得顶胶体顶部一端高、一端低,因此顶胶体顶端不为平面,且顶胶体顶端中部的凹陷程度较大,其距离安装孔的底壁较近,顶胶体顶端周部凹陷程度较小,其距离安装孔的底壁较远。从而在将顶胶结构设置在车辆中的情况下,顶胶体的顶端与车身之间的距离也不同,顶胶体顶端的中部较其他部分距离车身较远。另外,顶胶体的内壁与顶胶体的外壁之间还形成有加强件,由于部分加强件的顶端高于顶胶体顶端处的外壁,因此,相比顶胶体的内壁至外壁之间其他的部分,加强件距离车身距离较小。即,顶胶体顶端各部分背离安装孔的表面与车身之间的距离不同,加强件距离车身最近,从顶胶体的外壁至内壁之间其他部分顶胶体与车身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从而在车辆受到冲击时顶胶体距离车身较近的部分可以先与车身抵接,随着冲击的增大,顶胶体距离车身较远的部分可以被顶出,再与车身抵接,实现分区缓冲的效果。因此,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车辆受到小冲击的情况下,加强件可以先与车辆抵接,使得加强件可以被压缩,此时顶胶体被压缩的部分较少,其刚度较低,可以提高小冲击时车辆行驶的舒适性;在大冲击的情况下,顶胶体的外壁与内壁之间的其他位置处也可以有至少部分被顶起,使得顶胶体上与车身之间距离较大的部分也有至少部分被顶出,此时顶胶体顶端的周部、以及顶胶体顶端被顶出的部分可以均与车身抵接,使得顶胶体整体被压缩,此时,顶胶本体被压缩的部分较多,其刚度较高,则可以提高大冲击时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16、也即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顶胶体的外壁与安装孔的内壁连接,使得顶胶本体与上骨架的安装孔连接起来,与相关技术中顶胶结构以过盈配合的方式连接相比,本技术中顶胶本体与上骨架的连接关系较为稳固,可以避免车辆受到冲击时顶胶本体易从上骨架中脱出的问题出现;并且顶胶体的顶端呈现中部低、边缘高的结构,使得顶胶体的顶端各处与车身之间的距离不同,从而在车辆受到不同冲击的情况下,顶胶体的不同部分可以与车辆抵接,使得顶胶体与车辆抵接的位置、面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顶胶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胶结构(100)包括上骨架(10)以及顶胶本体(20),所述上骨架(10)上设置有安装孔(11),所述顶胶本体(20)设置所述安装孔(11)中,所述顶胶本体(20)包括顶胶体(22)以及套管(23),所述顶胶体(22)内部设置有通孔(221),所述顶胶体(22)的外壁与所述安装孔(11)的内壁连接,所述套管(23)嵌设在所述通孔(221)中,所述顶胶体(22)的内壁与所述套管(23)连接,所述顶胶体(22)的底端与所述安装孔(11)的底壁连接,所述顶胶体(22)顶端处的内壁低于所述顶胶体(22)顶端处的外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胶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胶本体(20)还包括衬套(21),所述衬套(21)嵌设在所述安装孔(11)中,且与所述安装孔(11)的内壁连接,所述衬套(21)具有安装腔,所述顶胶体(22)以及所述套管(23)均设置在所述安装腔中,所述加强件(202)的顶端低于所述衬套(21)的顶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胶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20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加强件(202)沿所述顶胶体(22)的周向方向分布,相邻两个所述加强件(202)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件(2211),所述第一连接件(2211)与相邻两个所述加强件(202)均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胶结构(100),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加强件(202)之间还设置有第二连接件(203),所述第二连接件(203)与相邻两个所述加强件(202)均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203)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211)间隔分布,所述第二连接件(203)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211)之间的部分所述顶胶体(22)的顶端为斜面,且所述第二连接件(203)的顶端高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211)的顶端,所述斜面沿所述第二连接件(203)的顶端至所述第一连接件(2211)的顶端方向倾斜,所述加强件(202)的顶端高于所述第二连接件(203)的顶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顶胶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211)、所述第二连接件(203)的强度均大于所述顶胶体(22)的内壁的强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胶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胶体(22)的外壁的强度大于所述顶胶体(22)的内壁的强度。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胶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21)以及所述上骨架(10)为一体成型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胶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骨架(10)的周部连接有安装台(12),所述安装台(12)上设置有定位柱(13),所述定位柱(13)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孔(131),所述第一定位孔(131)贯穿所述定位柱(13),所述安装台(12)上还设置有第二定位孔(121),所述第二定位孔(121)贯穿所述安装台(12),所述第一定位孔(131)与所述第二定位孔(121)相对,所述定位柱(13)用于在将所述顶胶结构(100)安装于车辆的情况下,对所述顶胶结构(100)进行定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胶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胶结构(100)还包括下骨架(30),所述下骨架(30)与所述上骨架(10)连接,所述上骨架(10)上还设置有第一装配孔(14),所述第一装配孔(14)与所述安装孔(11)连通,所述下骨架(30)上设置有第二装配孔(31),所述第一装配孔(14)与所述第二装配孔(31)相对。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车架、减震器以及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顶胶结构(100),所述减震器设置在所述车架上,所述减震器与所述套管(23)连接,所述上骨架(10)与所述车架连接。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顶胶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胶结构(100)包括上骨架(10)以及顶胶本体(20),所述上骨架(10)上设置有安装孔(11),所述顶胶本体(20)设置所述安装孔(11)中,所述顶胶本体(20)包括顶胶体(22)以及套管(23),所述顶胶体(22)内部设置有通孔(221),所述顶胶体(22)的外壁与所述安装孔(11)的内壁连接,所述套管(23)嵌设在所述通孔(221)中,所述顶胶体(22)的内壁与所述套管(23)连接,所述顶胶体(22)的底端与所述安装孔(11)的底壁连接,所述顶胶体(22)顶端处的内壁低于所述顶胶体(22)顶端处的外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胶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胶本体(20)还包括衬套(21),所述衬套(21)嵌设在所述安装孔(11)中,且与所述安装孔(11)的内壁连接,所述衬套(21)具有安装腔,所述顶胶体(22)以及所述套管(23)均设置在所述安装腔中,所述加强件(202)的顶端低于所述衬套(21)的顶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胶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20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加强件(202)沿所述顶胶体(22)的周向方向分布,相邻两个所述加强件(202)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件(2211),所述第一连接件(2211)与相邻两个所述加强件(202)均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胶结构(100),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加强件(202)之间还设置有第二连接件(203),所述第二连接件(203)与相邻两个所述加强件(202)均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203)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211)间隔分布,所述第二连接件(203)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211)之间的部分所述顶胶体(22)的顶端为斜面,且所述第二连接件(203)的顶端高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211)的顶端,所述斜面沿所述第二连接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宏超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