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17658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28 18: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以解决属于三次元半导体的SGT因为泄漏电流增加所致消耗电力的增大,实现SGT的低消耗电力。该半导体器件具备:第1导电型第1硅柱、包围第1导电型第1硅柱的侧面的第1绝缘体及包围第1绝缘体的栅极;在第1硅柱下部具备有第2硅柱,在第1硅柱上部具备有第3硅柱;且半导体器件由以下区域所构成:第2导电型高浓度杂质区域,形成于第3硅柱;第2导电型高浓度杂质区域,形成在除第2硅柱的与第1硅柱的接触面以外的面;及第1导电型杂质区域,由形成于第2硅柱的第2导电型高浓度杂质区域所包围;形成于第2硅柱的第2导电型高浓度杂质区域所包围的第1导电型杂质区域是圆柱;形成于第2硅柱的第1导电型杂质区域的长度较从形成于第2硅柱的底部的第2导电型高浓度杂质区域延伸的空乏层还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更详细而言,涉及三次元半导体的环绕式栅极晶体管(Surrounding Gate Transistor, SGT)的半导体器件。
技术介绍
通过平面(planar)型晶体管的微细化,已广泛使用于计算机或通信、测量机器、 自动控制器件、生活机器等领域,以作为低消耗电力且低廉、具有高信息处理能力的微处理器(micro processor)、或 ASIC (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微电脑(micro computer)及廉价且大容量的存储器。然而,在半导体衬底上形成于平面的平面型晶体管为平面地形成。换言之,相对于源极、栅极及漏极水平构成于硅衬底表面,在SGT中,源极、栅极及漏极相对于硅衬底呈垂直方向配置,而形成有栅极包围凸状半导体层的构造(例如非专利文献I、图144)。因此,SGT相较于平面型晶体管,其占有面积大幅缩小。然而,在此种SGT中,由于栅极长度随着ULSI (ultra-large scale integration,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微细化变短,因此施加于栅极电极及源极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舛冈富士雄工藤智彦
申请(专利权)人:新加坡优尼山帝斯电子私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