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车门防撞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597166 阅读:3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21 21: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车门防撞梁,包括设在前车门上的前门防撞梁和后车门上的后门防撞梁,前门防撞梁由前到后为斜向布置,其前端固定在前门内板前端的上、下铰链之间并接近上铰链的位置,后端固定在前门内板上靠近B柱下端根部的位置,前门防撞梁的截面呈弓字型结构。前门防撞梁采用弓字型的截面,整个防撞梁的在侧碰过程中吸能效果达到最优,吸收更多的碰撞能量,前门防撞梁采用斜向的布置方式,能够将前碰时前铰链柱上的载荷大部分经由车门防撞梁传递到B柱根部,剩余的小部分经由车门窗框加强板传递到B柱中下部,利于载荷的分散传递,以更全面的保护前排乘客的安全,而且B柱不会失稳变形,在事故发生后仍能打开车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部件,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车门防撞梁
技术介绍
汽车车门防撞梁是指在车门内板上前后方向加上横梁,用以加强车门的刚度,同时也能有效减少车门在各种碰撞过程中的变形,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车门防撞梁作为一种额外吸能保护装置,可以降低乘员可能遭受的来自外部的力量的侵害。传统的防撞梁结构一般是断面为圆形或普通的单帽型,如专利号为200920206636.6的专利技术中所述防撞梁为圆管型。专利号为 200710021080,200920206636,200810244331. 4,201020301038. X 的专利均公开了一种汽车防撞梁,但是这些防撞梁结构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车门在碰撞过程中的吸能和载荷传递问题,吸能效果不理想,防撞梁的布置不能很好的传递能量,造成车辆在碰撞过程中,防撞梁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保护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车门防撞梁,此防撞梁既能在侧碰过程中更多的吸收能量,又能在正碰过程中很好的将载荷传递到车身后部,从而更全面的保护前排乘客的安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车门防撞梁,包括设在前车门上的前门防撞梁和后车门上的后门防撞梁,所述前车门包括前门内板,所述后车门包括后门内板,所述前门防撞梁由前到后为斜向布置,其前端固定在所述前门内板前端的上、下铰链之间并接近上铰链的位置,后端固定在前门内板上靠近B柱下端根部的位置,所述前门防撞梁的截面呈弓字型结构。所述前车门还包括设在窗框处的从所述前门内板的上铰链处开始向后方延伸的前门窗框外加强板和前门窗框内加强板。在所述前门内板的前端增设有一竖直的前门铰链加强板,所述前门防撞梁的前端固定在此前门铰链加强板上,前门铰链加强板的板厚为I. 2 I. 4mm。所述后门防撞梁由前到后为斜向后上方的方向设置,其前端固定在所述后门内板上靠近B柱下端根部的位置,后端固定在所述后门内板上的靠近门锁安装点处的位置。所述后车门还包括设在窗框处的从所述后门内板的上铰链处开始向后方延伸的后门窗框外加强板和后门窗框内加强板。在所述后门内板的前端增设有一竖直的后门铰链加强板,所述后门防撞梁的前端固定在此后门铰链加强板上。在所述后门铰链加强板上的后门防撞梁的固定点处设有一块防撞梁前部加强板, 在所述后门内板上的后门防撞梁的固定点处还设有一块防撞梁后部加强板。 所述前门防撞梁采用冷轧成形高强度钢板制成。所述后门防撞梁为截面为圆形的钢管。所述前门窗框外加强板和前门窗框内加强板采用高强度钢板制成。本专利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前门防撞梁采用弓字型的截面,整个防撞梁的在侧碰过程中吸能效果达到最优,吸收更多的碰撞能量,前门防撞梁采用斜向的布置方式,能够将前碰时前铰链柱上的载荷大部分经由车门防撞梁传递到B柱根部,剩余的小部分经由车门窗框加强板传递到B柱中下部,利于载荷的分散传递,以更全面的保护前排乘客的安全,而且B柱不会失稳变形,在事故发生后仍能打开车门。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的车门防撞梁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前门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前车门;11、前门内板;12、前门防撞梁;13、前门窗框外加强板;14、前门窗框内加强板;15、前门铰链加强板;2、后车门;21、后门内板;22、后门防撞梁;23、后门窗框外加强板;24、后门窗框内加强板;25、后门铰链加强板;26、防撞梁前部加强板;27、防撞梁后部加强板;3、B柱;31、根部。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I所示,本专利技术一种汽车车门防撞梁,包括设在前车门I上的前门防撞梁12 和后车门2上的后门防撞梁22。前车门I包括前门内板11,后车门2包括后门内板21,前门防撞梁12由前到后为斜向布置,前高后低,其前端固定在前门内板11前端的上、下铰链之间并接近上铰链的位置,后端固定在前门内板11上靠近B柱3下端根部31的位置,如图 2和图3所示,前门防撞梁12的截面呈弓字型结构,或者称之为双帽型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前门防撞梁12采用弓字型的截面,整个防撞梁的在侧碰过程中吸能效果达到最优,吸收更多的碰撞能量,前门防撞梁12采用斜向的布置方式,能够将前碰时前铰链柱上的载荷大部分经由车门防撞梁传递到B柱3根部31,剩余的小部分经由车门窗框加强板传递到B 柱3中下部,利于载荷的分散传递,以更全面的保护前排乘客的安全,而且B柱3不会失稳变形,在事故发生后仍能打开车门。前门防撞梁12采用冷轧成形高强度钢板制成,具有很好的焊接性能,且具有很好的抗弯性能,再辅助以弓字型的截面,整个防撞梁的在侧碰过程中吸能效果更好。且整个防撞梁的形状能够根据外板的弧度来调整,不像普通的钢管只能采用直线型,这样能够有效节约车门内部空间,有利于其他车门附件的布置。如图I所示,前车门I还包括设在窗框处的从前门内板11的上铰链处开始向后方延伸的设在外侧的前门窗框外加强板13和设在内侧的前门窗框内加强板14,中间在适当位置也要补充一些必要的焊点,与外板需要添加一些胶连接,保证窗框加强板能有效地提高局部刚度并且在碰撞过程中传递一部分载荷。前门窗框外加强板13和前门窗框内加强板14采用高强度钢板制成。前车门I采用此种结构,在窗框处辅以两根车门内外板加强板,一方面提高窗框处局部刚度,另一方面也能和前门防撞梁12 —起更好地将车身铰链柱上的载荷分流到车身后部,这部分载荷相对较多,结合前门防撞梁12,能够将前碰时前铰链柱上的载荷大部分经由车门防撞梁传递到B柱3根部31,剩余的小部分经由车门窗框加强板传递到B柱3中下部,利于载荷的分散传递,以更全面的保护前排乘客的安全,而且B柱 3不会失稳变形,在事故发生后仍能打开车门。如图I所示,在前门内板11的前端还增设有一竖直的前门铰链加强板15,前门防撞梁12的前端焊接在此前门铰链加强板15上,在前门铰链加强板15的固定点位置接近上铰链处,在铰链安装点附近保证一定的搭接面积,以提高前门防撞梁12的前端固定点的强度。前门铰链加强板15的板厚为I. 2 I. 4mm,以保证铰链处在车门下垂和过开情况下强度足够。此外,前门内板11采用前后不同料厚激光拼焊而成也可,前部采用相对较厚的 (I. 2-1. 6mm)加磷高强度板材,后端部一般为0. 7mm的普通低碳钢,沿竖直方向采用激光拼焊而成,这样就可以不需要前门铰链加强板15。如图I所示,后车门2对于碰撞的要求相对较低,后门防撞梁22可以采用普通的截面为圆形的钢管,以节省成本。后门防撞梁22由前到后为斜向后上方的方向设置,前低后高,其前端固定在后门内板21上靠近B柱3下端根部31的位置,后端固定在后门内板21 上的接近门锁安装点处的位置,这样能将车身前部传来的载荷从B柱3下端根部31传递到车身后部。如图I所示,后车门2还包括设在窗框处的从后门内板21的上铰链处开始向后方延伸的设在外侧的后门窗框外加强板23和设在内侧的后门窗框内加强板24,中间在适当位置也要补充一些必要的焊点,与外板需要添加一些胶连接,保证窗框加强板能有效地提高局部刚度并且在碰撞过程中传递一部分载荷到后车门2中部。后门窗框外加强板23和后门窗框内加强板24采用高强度钢板制成。后车门2采用类似前车门I的结构,提高窗框处局部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远林石文山咸秋磊李攀峰刘小丽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