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门防撞杆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08251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8 23: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门防撞杆结构及汽车,车门防撞杆结构包括:位于车门内板与车门外板之间的第一防撞杆支架与第一防撞杆支架之间具有预定距离的第二防撞杆支架;位于第一防撞杆支架与第二防撞杆支架之间的防撞杆,防撞杆与第一防撞杆支架连接的第一端设置为第一扁平结构,第一防撞杆支架与防撞杆连接的一端设置为与第一扁平结构匹配的第一型面,防撞杆与第二防撞杆支架连接的第二端设置为第二扁平结构,第二防撞杆支架与防撞杆连接的一端设置为与第二扁平结构匹配的第二型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减小防撞杆与车门外板间的间隙,实现尽量多的位置满足涂胶间隙要求,减少或取消涂胶支架的使用,进而达到减重降本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车门防撞杆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作为代步工具的普及化,经济型车型越来越受大众欢迎,而人们对车辆的功能和品质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对于车门,不仅要有好的碰撞性,抗凹性和抗震性也是考察车门品质的标准。而车门防撞杆作为承载这些功能的主要部件,其形式又决定了成本。如何在保证车门碰撞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成本,是新车型开发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现有的车门防撞杆主要有两种形式,冲压式和管梁式。这两种形式都需要在防撞杆与门外板间涂减震胶以提升门外板的抗凹性和抗震性。考虑到碰撞性能,冲压式防撞杆多采用高强板或热成型技术,依据车门外表面等间隙布置。受外表面特征的影响,冲压式防撞杆的型面多扭曲,加工过程中的回弹很难控制,与内板总成焊接后严重影响门总成的精度。现有管梁式防撞杆可以避免此问题,如图1~图4所示,但是现有的管梁式防撞杆与门外板的间隙很难满足涂胶要求,对于间隙大的位置需要增加涂胶支架,涂胶支架与管梁通常弧焊连接,且需要夹具定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门防撞杆结构及汽车,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管梁式防撞杆与车门外板的间隙较大,无法满足涂胶要求,需使用涂胶支架造成的增加成本以及车身重量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车门防撞杆结构,包括:位于车门内板与车门外板之间的第一防撞杆支架和位于车门内板与车门外板之间的与所述第一防撞杆支架之间具有预定距离的第二防撞杆支架;位于所述第一防撞杆支架与所述第二防撞杆支架之间的防撞杆,所述防撞杆与所述第一防撞杆支架连接的第一端设置为第一扁平结构,所述第一防撞杆支架与所述防撞杆连接的一端设置为与所述第一扁平结构匹配的第一型面,所述防撞杆与所述第二防撞杆支架连接的第二端设置为第二扁平结构,所述第二防撞杆支架与所述防撞杆连接的一端设置为与所述第二扁平结构匹配的第二型面。其中,所述第一型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扁平结构匹配的第一扁平槽,所述第二型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扁平结构匹配的第二扁平槽。其中,所述防撞杆与所述第一防撞杆支架、所述第二防撞杆支架一体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扁平结构焊接在所述第一防撞杆支架上;所述第二扁平结构焊接在所述第二防撞杆支架上,所述第一防撞杆支架和所述第二防撞杆支架焊接在所述车门内板上。其中,所述第一扁平结构的形状与所述第二扁平结构的形状相同,所述第一型面的形状与所述第二型面的形状相同。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上述的车门防撞杆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防撞杆与第一防撞杆支架连接的第一端、防撞杆与第二防撞杆支架相连接的第二端进行加工,改变防撞杆两端的形状,使得防撞杆两端由圆柱结构形成为扁平结构,将第一防撞杆支架与防撞杆连接的一端设计为与扁平结构匹配的第一型面,将第二防撞杆支架与防撞杆连接的一端设计为与扁平结构匹配的第二型面,通过扁平结构与第一型面、第二型面的配合,可以减小防撞杆与车门外板间的间隙,实现尽量多的位置满足涂胶间隙要求,减少或取消涂胶支架的使用,进而达到减重降本的目的。进一步的,车门防撞杆结构节省了车门的Y向尺寸,有利于造型及整车布置空间;同时减少了因焊接涂胶支架引起热变形的区域,有益于控制制件质量。附图说明图1表示现有技术中车门防撞杆结构与车门外板配合示意图;图2表示现有技术中车门防撞杆结构示意图;图3表示图1的局部放大A图;图4表示图1的局部放大B图;图5表示本技术车门防撞杆结构示意图;图6表示本技术车门防撞杆结构与车门外板配合示意图;图7表示图6的局部放大A图;图8表示图6的局部放大C图;图9表示图6的局部放大B图。其中图中:1、车门外板;2、第一防撞杆支架;21、第一型面;3、第二防撞杆支架;31、第二型面;4、防撞杆;41、第一扁平结构;42、第二扁平结构;5、涂胶支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依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门防撞杆结构,如图5~图9所示,包括:位于车门内板与车门外板1之间的第一防撞杆支架2和位于车门内板与车门外板1之间的与第一防撞杆支架2之间具有预定距离的第二防撞杆支架3;位于第一防撞杆支架2与第二防撞杆支架3之间的防撞杆4,防撞杆4与第一防撞杆支架2连接的第一端设置为第一扁平结构41,第一防撞杆支架2与防撞杆4连接的一端设置为与第一扁平结构41匹配的第一型面21,防撞杆4与第二防撞杆支架3连接的第二端设置为第二扁平结构42,第二防撞杆支架3与防撞杆4连接的一端设置为与第二扁平结构42匹配的第二型面31。具体的,将防撞杆4与第一防撞杆支架2连接的第一端进行加工,将防撞杆4与第二防撞杆支架3相连接的第二端进行加工,改变防撞杆4两端的形状,使得防撞杆4的一端由圆柱结构形成为第一扁平结构41,防撞杆4的另一端由圆柱结构形成为第二扁平结构4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防撞杆支架2、第二防撞杆支架3与车门内板焊接。第一扁平结构41和第二扁平结构42可通过冲压的方式形成,经过冲压后的第一扁平结构41、第二扁平结构42与防撞杆支架的接触面积大于圆柱结构与防撞杆支架的接触面积。将第一防撞杆支架2与防撞杆4连接的一端设计为与第一扁平结构41匹配的第一型面21,将第二防撞杆支架3与防撞杆4连接的一端设计为与第二扁平结构42匹配的第二型面31,通过第一扁平结构41与第一型面21的配合,第二扁平结构42与第二型面31的配合,相较于现有技术的防撞杆两端的圆柱结构与防撞杆支架上的凹槽的配合,可以减小防撞杆4两端与车门外板1间的间隙,进而实现防撞杆4上尽量多的位置满足涂胶间隙要求,减少或取消涂胶支架5的使用,达到减重降本的目的。进一步的,通过减小防撞杆4与车门外板1间的间隙,可以节省车门的Y向尺寸,有利于造型及整车布置空间;同时减少了因焊接涂胶支架5引起热变形的区域,有益于控制制件质量。在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型面21上设置有与第一扁平结构41匹配的第一扁平槽,第二型面31上设置有与第二扁平结构42匹配的第二扁平槽。第一扁平结构41设置于第一扁平槽内,第二扁平结构42设置于第二扁平槽内,第一扁平结构41与第一扁平槽的配合,第二扁平结构42与第二扁平槽的配合,相较于现有技术的防撞杆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门防撞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车门内板与车门外板之间的第一防撞杆支架和位于车门内板与车门外板之间的与所述第一防撞杆支架之间具有预定距离的第二防撞杆支架;位于所述第一防撞杆支架与所述第二防撞杆支架之间的防撞杆,所述防撞杆与所述第一防撞杆支架连接的第一端设置为第一扁平结构,所述第一防撞杆支架与所述防撞杆连接的一端设置为与所述第一扁平结构匹配的第一型面,所述防撞杆与所述第二防撞杆支架连接的第二端设置为第二扁平结构,所述第二防撞杆支架与所述防撞杆连接的一端设置为与所述第二扁平结构匹配的第二型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门防撞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位于车门内板与车门外板之间的第一防撞杆支架和位于车门内板与车门
外板之间的与所述第一防撞杆支架之间具有预定距离的第二防撞杆支架;
位于所述第一防撞杆支架与所述第二防撞杆支架之间的防撞杆,所述防撞
杆与所述第一防撞杆支架连接的第一端设置为第一扁平结构,所述第一防撞杆
支架与所述防撞杆连接的一端设置为与所述第一扁平结构匹配的第一型面,所
述防撞杆与所述第二防撞杆支架连接的第二端设置为第二扁平结构,所述第二
防撞杆支架与所述防撞杆连接的一端设置为与所述第二扁平结构匹配的第二
型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防撞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型面上设
置有与所述第一扁平结构匹配的第一扁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瞳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