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363776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5-26 22: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对具有将行驶风导向挡风屏的后方的结构的鞍乘型车辆而言,能够减轻对乘坐者的热影响。挡风屏支柱(40)在下部一体地具有从前罩(36)向上方离开的桥状部(71),并且具备左右的连结部(61L、61R),该左右的连结部(61L、61R)从该桥状部(71)向车宽度方向延伸并在相比前叉部件(25)而位于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与车架侧连结,从行驶风导入部(48)导入的行驶风通过前罩的上缘和桥状部(71)之间向车辆后方流动。在挡风屏支柱(40)支承有显示车辆的行驶状态的仪表(7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的改良。
技术介绍
公知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其在覆盖车辆前部的罩体和遮挡朝向驾驶者的行驶风的挡风板之间,形成将行驶风导向挡风板后方的通孔(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图幻)。如专利文献1的图3所示,在挡风板21 (该数字表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附图标记。以下也相同。)的下端和壳体20之间形成有通孔210L、210R。行驶风W通过通孔210L、210R向挡风板21(以下,称为“挡风屏21”)的背后流动。 因此,能够减小产生于挡风屏21背后的负压,并减少通过挡风屏21的上端部21te侧的行驶风W卷入挡风屏21后方。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方案中,通孔210L、210R仅限于减少卷入挡风屏21后方的行驶风。在现有例的结构中,因为通孔210L、210R在车体的中央不存在,且通孔210L、 210R的大小也较小,所以不能使直接导向驾驶者的风流动。另外,在行驶中,在来自于发动机的热气不可避免地上升这样的环境下,没有考虑到减轻从发动机上升的热气对驾驶者的影响。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6-1430M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技术,对具有将行驶风导向挡风屏的后方的结构的鞍乘型车辆而言,能够减轻对乘坐者的热影响。第一方面专利技术的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具备前叉部件,其支承在设置于车架的前部的头管并轴支承前轮;前罩,其配置在该前叉部件的上方;挡风屏支柱,其配置在该前罩的上方并支承挡风屏,在挡风屏的下缘形成有导入行驶风并使其流向挡风屏背侧的行驶风导入部,该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的特征在于,挡风屏支柱在下部一体地具有从前罩向上方离开的桥状部,并且该挡风屏支柱具备左右的连结部,该左右的连结部从该桥状部向车宽度方向延伸并在相比前叉部件而位于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与车架侧连结,从行驶风导入部导入的行驶风通过前罩的上缘和桥状部之间向车辆后方流动。第二方面专利技术的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挡风屏支柱支承有显示车辆的行驶状态的仪表。第三方面专利技术的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挡风屏支柱的前表面的形状仿照挡风屏的形状,在与挡风屏支柱重叠的部位,在挡风屏设置有与行驶风导入部不同而将行驶风导向挡风屏支柱的前表面的上侧行驶风导入窗。第四方面专利技术的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前罩的前表面设置有台阶部,该台阶部向车宽度方向左右延伸以分离行驶风中所包含的水分。第五方面专利技术的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前罩的前表面后部设置有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凹陷的凹部。在第一方面专利技术中,在前罩的上方具备桥状部。导入到行驶风导入部的行驶风通过前罩和桥状部之间向车辆后方流动。因此,可以减轻或消除挡风屏背侧的负压状态,从而可以使在挡风屏的边缘附近流动的行驶风很难绕到挡风屏的背侧。其结果是,可以抑制行驶风的紊流。另外,导入到行驶风导入部的行驶风流向位于行驶风导入部的车辆后方的驾驶者ο以往,即使是将行驶风导向挡风屏的后方的结构,也没有考虑到使行驶风朝向驾驶者流动。对这样的结构而言,存在发动机的热量传向驾驶者的情况,因此在行驶时的舒适性方面仍然具有改良的余地。在这方面,对本专利技术而言,从行驶风导入部导入的行驶风通过前罩的上缘和桥状部之间向车辆后方流动。因为导入到挡风屏背侧的行驶风向驾驶者流动,所以利用该行驶风能够使驾驶者感到凉爽。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减轻对乘坐者的热影响,提高行驶时的舒适性。另外,挡风屏支柱具备从桥状部向车宽度方向延伸的左右的连结部,这些左右的连结部在相比前叉部件而位于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与车架侧连结。与左右的连结部在前叉部件的车宽度方向内侧与车架侧连结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可以导入到挡风屏后方的行驶风的风量,从而能够进一步减轻对乘坐者的热影响。在第二方面专利技术中,仪表支承在挡风屏支柱。用挡风屏支柱支承挡风屏,并支承仪表。因为挡风屏支柱兼用于支承仪表,所以能够抑制部品数量的增加。在第三方面专利技术中,挡风屏的后表面安装在挡风屏支柱,当正面观察车辆时,在与挡风屏支柱重叠的部位,在挡风屏具备上侧行驶风导入窗。流入挡风屏支柱和挡风屏之间的行驶风的一部分通过上侧行驶风导入窗向挡风屏的背面流动。因为行驶风流向挡风屏的背面,所以能够使挡风屏的后表面即背面难以结Mo在第四方面专利技术中,在前罩的前表面设置有向车宽度方向左右延伸的台阶部。在包含水分的行驶风沿前罩的前表面流动的情况下,当行驶风碰上台阶部时,将包含在行驶风的一部分水分分离。通过台阶部除去一部分水分,从而能够减少沿前罩的前表面向车辆后方流动的行驶风所包含的水分量。在第五方面专利技术中,在前罩的前表面后部设置有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凹陷的凹部。通过在前罩的前表面后部设置这样的凹部,能够增大导入挡风屏背侧的行驶风的出口, 从而能够使导入的大量行驶风朝向驾驶者。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两轮机动车的左视图。图2是两轮机动车的主要部分的左视图。图3是说明挡风屏支柱及其周边部分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说明挡风屏支柱的结构要素的侧视图。图5是说明两轮机动车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图6是说明从挡风屏的车辆后方观察时的前罩及挡风屏支柱的图。图7是图2的7-7线的剖视图。 图8是图4的8-8线的剖视图。图9是图4的9-9线的剖视图。图10是图4的10-10线的剖视图。图11是图4的11-11线的剖视图。图12是图4的12-12线的剖视图。图13是图5的13-13线的剖视图。图14是车辆前部的作用说明图。附图标记说明10鞍乘型车辆(两轮机动车)11 车架21 头管25前叉部件26 前轮36 前罩40挡风屏支柱41挡风屏48行驶风导入部61L、61R左右的连结部65上侧行驶风导入窗67a 凹部68台阶部71桥状部73 仪表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对图及实施例而言,“上”、“下”、“前”、 “后”、“左”、“右”分别表示乘坐于两轮机动车的驾驶者观察的方向。另外,按附图标记所示的方向看附图。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两轮机动车10具备车架11 ;设置在该车架11的前部的前轮转向部 13 ;设置在车架11的后部的后轮悬架部14 ;用螺栓连接支承在车架11的发动机15 ;配置于该发动机15的上方并支承于车架11的驾驶者R所乘坐的车座17,两轮机动车10是驾驶者跨乘的鞍乘型车辆。前轮转向部13具备可以转向地安装在车架11的前叉部件25 ;旋转自如且转向自如地轴支承于该前叉部件25的下端的前轮沈;安装在前叉部件25的上端的转向柄27。在转向柄27上设置有后方确认用的后视镜只表示图中跟前侧的附图标记^L)。后轮悬架部14具备从车架11向车辆后方延伸的摇臂31 ;横跨在该摇臂31和车架11之间的未图示的后侧缓冲器;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于摇臂31的后端的后轮33。接着,对覆盖车辆的罩部件进行说明。罩部件35由以下部件构成设置在车辆前部并覆盖车辆前部的前罩36 ;与该前罩 36连续地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侧罩37 ;设置于该侧罩37的下方并包含乘坐者的脚踏板的下罩38 ;从侧罩37的后端部向车辆后方连续地延伸的后侧罩39。挡风屏支柱40朝前罩36的上方延伸,并在该挡风屏支柱40安装有挡风屏41。在前轮沈的上方,在前叉部件25安装有前轮挡泥板42。另外,在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津久井浩明铃木祥高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