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悬置系统及汽车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6754993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车辆悬置系统,其中,所述车辆悬置系统包括托装梁(1)以及设置在该托装梁(1)的端部的减振装置(2),所述托装梁(1)的两端部之间设置有悬置(3)。由于所述车辆悬置系统包括悬置(3)和减振装置(2),由动力系统产生的振动经所述悬置(3)和减振装置(2)的阻隔和吸收后,只会有很少的一部分传递到车体(如车架或车身底板)上,因此,与现有的仅通过悬置进行减振的车辆悬置系统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车辆悬置系统能够充分地吸收动力系统产生的振动,改善汽车的NVH性能。(*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悬置系统。此外,本技术还 涉及一种包括上述车辆悬置系统的汽车。
技术介绍
目前,汽车动力系统主要通过悬置系统安装到车架上或车身底板上,动力系统通 过悬置安装在悬置系统上,而悬置系统则直接刚性连接到车架或车身底板上。虽然这种悬 置系统能够通过悬置起到一定的隔振作用,但是,随着人们对汽车的NVH特性要求的不断 提高,这种现有的悬置系统的减振效果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悬置系统,该车辆悬置系统能够充分地吸收动力系统产 生的振动,改善汽车的NVH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悬置系统,该车辆悬置系统能够充分地吸收动 力系统产生的振动,改善汽车的NVH性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悬置系统,其中,所述车辆悬置系统包 括托装梁以及设置在该托装梁的端部的减振装置,所述托装梁的两端部之间设置有悬置。优选地,所述车辆悬置系统还包括托装梁支架,该托装梁支架连接在所述托装梁 的端部,并且所述减振装置通过所述托装梁支架与所述托装梁连接。优选地,所述减振装置包括上减振件、下减振件、上压盖、下压盖和紧固件,其中 所述上减振件和所述上压盖依次设置在所述托装梁支架的上侧,所述下减振件和所述下压 盖依次设置在所述托装梁支架的下侧,所述紧固件依次穿过所述上压盖、上减振件、托装梁 支架、下减振件和下压盖并紧固。优选地,所述上减振件和下减振件为橡胶垫。优选地,所述上减振件的外表面和/或所述下减振件的外表面具有环形凹槽,所 述托装梁支架卡接在所述环形凹槽内。优选地,所述上减振件和下减振件形成为一体。优选地,所述上压盖的边缘和/或所述下压盖的边缘向所述托装梁支架的一侧弯 曲,形成凸缘。优选地,所述紧固件为双头螺栓,并且该双头螺栓的两端通过螺母紧固。优选地,所述减振装置还包括衬套,该衬套穿过所述上减振件和下减振件的中心 孔设置,所述紧固件穿过所述衬套。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车辆悬置系统,其中,所述车辆悬 置系统为上述的车辆悬置系统。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所述车辆悬置系统包括悬置和减振装置,由动力系统产 生的振动经所述悬置和减振装置的阻隔和吸收后,只会有很少的一部分传递到车体(如车架或车身底板)上,因此,与现有的仅通过悬置进行减振的车辆悬置系统相比,本技术 所提供的车辆悬置系统能够充分地吸收动力系统产生的振动,改善汽车的NVH性能。 本技术的其它技术特征和有益效果将会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 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车辆悬置系统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所提供的车辆悬置系统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所提供的车辆悬置系统的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所提供的车辆悬置系统的A-A线处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托装梁2减振装置3悬置11托装梁支架21上减震件 22下减震件23上压盖M下压盖25固定件26衬套a环形凹槽 b凸缘c 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 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悬置系统,其中,所述车辆悬置系统包括托 装梁1以及设置在该托装梁1的端部的减振装置2,所述托装梁1的两端部之间设置有悬置 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所述车辆悬置系统包括悬置3和减振装置2,由动力系 统产生的振动经所述悬置3和减振装置2的阻隔和吸收后,只会有很少的一部分传递到车 体(如车架或车身底板)上,因此,与现有的仅通过悬置进行减振的车辆悬置系统相比,本 技术所提供的车辆悬置系统能够充分地吸收动力系统产生的振动,改善汽车的NVH性 能。所述托装梁1为梁状件,用于支承动力系统。所述托装梁1可以设置为各种结构, 其具体结构需要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所述悬置3用于将所述托装梁1和动力系统连接起来, 并吸收动力系统产生的振动,实现一级减振。所述减振装置2用于将所述托装梁1和车架 连接起来,并进一步吸收动力系统产生的振动,实现二级减震。所述悬置3和减振装置2可 以是车辆领域中常用的悬置和减振装置,也可以是为实现本技术的车辆悬置系统的功 能而专门设计的悬置和减振装置,只要能够实现其各自的功能即可。所述托装梁1的每个端部上都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所述减振装置2。为了便于布 置所述减振装置2,优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车辆悬置系统还包括托装梁支架11,该托装梁支架11连接在所述托装梁1的端部,并且所述减振装置2通过所述托装梁支架11与所述 托装梁1连接。所述托装梁支架11用于连接所述托装梁1和所述减振装置2,并与所述托 装梁1 一起提供用于容纳动力系统的空间。所述托装梁支架11可以通过各种方法与所述 托装梁1连接,如焊接、螺栓连接等,其具体连接方式应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如上所述,所述减振装置2可以是机械领域中常用的减振装置,也可以是为实现 本技术的车辆悬置系统的功能而专门设计的减振装置。优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减振 装置2包括上减振件21、下减振件22、上压盖23、下压盖M和紧固件25,其中所述上减振 件21和所述上压盖23依次设置在所述托装梁支架11的上侧,所述下减振件22和所述下 压盖M依次设置在所述托装梁支架11的下侧,所述紧固件25依次穿过所述上压盖23、上 减振件21、托装梁支架11、下减振件22和下压盖M并紧固。所述上减振件21和下减振件22用于吸收动力系统产生的振动,以使得传递至车 身(如车架)的振动减小至最小。所述上减振件21和下减振件22可以具有各种形式,如 橡胶垫、气垫、弹簧等。优选地,所述上减振件21和下减振件22为橡胶垫。橡胶垫为车辆 中经常使用的减振件,具有较好的减振性能,能够经济地满足本技术所提供的车辆悬 置系统的要求。同时,通过调整橡胶垫的弹性以及所述紧固件25对所述上压盖23和下压 盖对的压力,可以将所述减振装置2的位移量和偏转角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使车辆具有 良好的NVH性能。如图3所示,优选地,所述上减振件21的外表面和/或所述下减振件22的外表面 具有环形凹槽a,所述托装梁支架11卡接在所述环形凹槽a内。所述托装梁支架11与所述 环形凹槽a卡接,可以限制所述上减振件21和/或所述下减振件22的位置,防止安装或使 用过程中所述上减振件21和/或下减振件22发生窜动,从而保证所述减振装置2的工作稳定性。所述上减振件21和下减振件22可以为两个独立的减振件,也可以为同一个减振 件上的两个部分。优选地,所述上减振件21和下减振件22形成为一体。当然,也不限于此, 所述上减振件21和下减振件22本身也可以包括多个部分,只要能够吸收振动即可。如图3和图4所示,优选地,所述上压盖23的边缘和/或所述下压盖M的边缘向 所述托装梁支架11的一侧弯曲,形成凸缘b。该凸缘b可以限制所述上减振件21和下减振 件22的位置,防止其在安装或工作过程中发生窜动,从而保证所述减振装置2的工作稳定 性。所述紧固件25用于将所述减振装置2中的各个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悬置系统包括托装梁(1)以及设置在该托装梁(1)的端部的减振装置(2),所述托装梁(1)的两端部之间设置有悬置(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敏李海霞黄国昌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