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的滑板车驱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88191 阅读:2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改良的滑板车驱动结构,是指在车架后端枢设有一上、下摆动的踏体,在踏体向下对应处安设有一组至少包含一驱动杆、导引轮、第一驱动轮、第一驱动带和复位元件的第一驱动组,及在第一驱动轮的枢轴和后车轮轴心之间,安设有至少一组包含第二主动驱动轮、第二被动驱动轮和第二驱动带的第二驱动组;据以,踏体往下踩踏时,该第一驱动组的驱动杆将一并作动并致第一驱动带带动第一驱动轮转动,而同轴的第二驱动组的第二主动驱动轮,将会透过第二驱动带带动第二被动驱动轮暨同轴的后车轮转动,俾达到复式驱动的快速驱移车体目的。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滑板车的操作、使用兼具有快速、稳定、趣味和运动效果,非常适于实用。(*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改良的滑板车驱动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设置简 单,使用简易、方便,可使滑板车的操作兼倶稳定性、趣味性和运动效果,而 极符实际适用性、理想性和进步性,且前所未有的改良的滑板车驱动结构。
技术介绍
按,现有习知滑板车大抵如图l所示,主要具有一车架ll、 一操纵杆12与二转轮13;其中,该操纵杆12枢设于车架11上,并于上设有一把手 121;另,该二转轮13枢设于车架11相反的二侧,同时,其一转轮13并 与操纵杆12连动,俾控制滑板车行进方向,使用时,操作者以一脚站在车 架11上,而另一脚实施蹬踩地面动作,俾滑板车可藉此自由滑行移动,而 随着滑板车自由滑行的速度逐渐减緩,该蹬踩地面的脚再辅以助力,如此 往复操作,便可维持滑板车的车速;惟,是种操作方式却有脚力推移速度 有限、稳定度不高及运动形态单调的缺点,而有待改进。有鉴上述,此间有业者提供出一种如图2所示的前踩式动力滑斧反车,其 主要在车架11的前端上方枢设有一踏板14,在踏板14前端设有一摆 臂141,在摆臂141前端枢设有一第一驱动轮142;另,在车架ll后端安 设有一第一被动轮15,在第一被动轮15同轴处安设有一单向转动的第二驱 动轮16,及在后车轮13同轴处安设有一第二被动轮17;又,在车架ll前 端上方固设有第一驱动链条18 —端,该第一驱动链条18另端且绕过第一 驱动轮142、第一被动轮15后,透过一弹性元件19牵引于车架11前端下 方,而在第二驱动轮16与第二被动轮17之间,则环设有一第二驱动链条 20;藉之,使用者可往前做上、下往复踩动踏板14动作,而第一驱动轮142 可随着摆臂141的前、后摆动拉动第一驱动链条18,俾第一被动轮15和同 轴的第二驱动轮16被驱动转动,进而,透过第二驱动链条20带动第二被动 轮17,该同轴的后车轮13便可同步转动驱移车体,达到滑板车滑行目的。 是种设成虽可达到踩踏驱移车体目的,但却有下述缺失产生1、 由于诸踩踏驱动的构件充分的布设在车架前、后端上、下方,致整 个车架均布满着踩踏驱动构件,对于构造筒单的滑板车而言,是种踩踏驱动结构显然有占空间和包装、搬运较麻烦、不便缺失。2、 由于使用者将一脚站在车架上,另脚朝前做上、下踩踏踏板动作,对 于滑行运动的实施而言,是种前踩式的操作显然有较不自然、顺畅和符合人体工学现象,进而有衍生趣味感不足之虞。针对上述,此间亦有业者提供出 一种如图3所示之后踩式动力滑板 车,其主要在车架11后端上方枢设有一踏板21,在踏板21下方安设有一摆 臂211,并在摆臂211端处枢设有一第一驱动轮212,在后车轮13同轴处 安设有一单向转动的第二驱动轮22,在第二驱动轮22后方的车架11处安 设有一导轮23,另,在车架11前端下方安设有一弹性元件24,并在其后 端安设有一滑轮25,而在车架11后端固设一驱动链条26—端,该驱动链 条26另端逐一绕设第一驱动轮212、第二驱动轮22、导轮23及滑轮25后 安设于车架ll;藉之,使用者往后做上、下踩动踏板21动作,而第一驱动 轮212可随着摆臂211的前、后摆动拉动驱动链条26,俾第二驱动轮22和 同轴的后车轮13被驱动转动,进而,透过弹性元件24的拉伸运作及第二 驱动轮22呈单向转动配合,该踏板21便可在上、下往复踩动中致后车轮 13转动驱移车体,达到滑板车滑行目的。是种设置和实施方式,由于将踩 踏和驱动构件均集中在车架ll后端,故就构造简单的滑板车而言,其显然 具有较不占空间和包装、搬运较简易、方便效果,同时,该将脚往后踩动 踏板的方式,亦有操作较自然、顺畅和符合人体工学效果,而可改善前述 缺失,惟,在实际的实施上,其却车速较緩慢的缺失;即,该与后车轮13 同轴的第二驱动轮22转动的实施方式,透过摆臂211往前摆动时拉动驱动 链条26所致,然而,在车架11后端有限的空间中,该摆臂211可摆动的 幅度实属有限,是,踏板21每踏动一次仅能致摆臂211产生小幅度摆动的 情形下,自然的,该驱动链条26被拉动位移的长度将呈较短,连带的,该 第二驱动轮22暨后车轮13转动的圈数亦呈较少,进而,有无法达到有效 加速情形;当然,若欲增加车速,则必需连续、快速的不断踩动踏板,而此 提高踩动频率的实施方式,又极易导致疲劳,而有丧失操作趣味性之虞。是,针对上述,专利技术人潜心精研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特将现有习知者加 以设计改良,终于提供出本技术。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滑板车驱动结构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 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 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 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 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的改良的滑板车驱动结构,实 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有鉴于上述现有的滑板车驱动结构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人基于从事此 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 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的改良的滑板车驱动结构,能够改进一 般现有的滑板车驱动结构,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滑板车驱动结构存在的 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的改良的滑板车驱动结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使其滑板车的操作、使用兼倶有快速、稳定、趣味和运动效果,非常适于 实用。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釆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改良的滑板车驱动结构,在滑板车车架后 端枢设有一可上、下摆动的踏体,在踏体向下对应处安设有第一驱动组和至少一组第二驱动组;该第一驱动组至少包含有一驱动杆, 一端固^:于踏-体,与踏体一同作动; 一导引轮,自由转动的安设在后车轮轴心或邻近后车轮轴心的车架位置; 一第一驱动轮,以枢轴安设在车架邻后端并与后车 轮轴心相对应; 一复位元件, 一端安设在车架; 一第一驱动带, 一端安设 在复位元件,另端逐一牵引环设于第一驱动轮、导引轮并安设在驱动杆另 端,俾驱动杆和踏体随时具有复位作用力;该第二驱动组安设在第一驱动 组的第一驱动轮的枢轴和后车轮的轴心之间,包含有一第二主动驱动轮,与 第一驱动轮安设于同一枢轴; 一第二被动驱动轮,枢设在后车轮轴心;一第 二驱动带,环设于第二主动驱动轮和第二被动驱动轮之间;利用上述,踏 体往下踩踏时,驱动杆会一并摆动并致第一驱动带前移带动第一驱动轮和 第二主动驱动轮转动,透过第二驱动带的环设于第二主动驱动轮和第二被 动驱动轮,该与第二被动驱动轮同轴的后车轮将一并转动驱移车体行进;不 踩踏踏体时,复位元件透过第二驱动带将驱动杆回拉复位,并致踏体一并上摆复位。本技术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 进一步实现。前述的改良的滑板车驱动结构,其中所述的第二主动驱动轮以单向驱 动形态与第 一驱动轮相枢设。前述的改良的滑板车驱动结构,其中所述的第二被动驱动轮枢设在后 车轮轴心后且固设于后车轮边侧。前述的改良的滑板车驱动结构,其中所述的第一驱动轮且在正向转动 时带动第二主动驱动轮转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良的滑板车驱动结构,在滑板车车架后端枢设有一上、下摆动的踏体,在踏体向下对应处安设有第一驱动组和至少一组第二驱动组;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驱动组至少包含有一驱动杆,一端固设于踏体,与踏体一同作动;一导引轮,自由转动的安设在后车轮轴心或邻近后车轮轴心的车架位置;一第一驱动轮,以枢轴安设在车架邻后端并与后车轮轴心相对应;一复位元件,一端安设在车架;一第一驱动带,一端安设在复位元件,另端逐一牵引环设于第一驱动轮、导引轮并安设在驱动杆另端,驱动杆和踏体随时具有复位作用力;该第二驱动组安设在第一驱动组的第一驱动轮的枢轴和后车轮的轴心之间,包含有一第二主动驱动轮,与第一驱动轮安设于同一枢轴;一第二被动驱动轮,枢设在后车轮轴心;一第二驱动带,环设于第二主动驱动轮和第二被动驱动轮之间;    利用上述,踏体往下踩踏时,驱动杆会一并摆动并致第一驱动带前移带动第一驱动轮和第二主动驱动轮转动,通过第二驱动带的环设于第二主动驱动轮和第二被动驱动轮,该与第二被动驱动轮同轴的后车轮将一并转动驱移车体行进;不踩踏踏体时,复位元件通过第二驱动带将驱动杆回拉复位,并致踏体一并上摆复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整能
申请(专利权)人:信隆车料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