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顶盖隔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976871 阅读:2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顶盖隔热结构,其包括第一隔热层,第二隔热层以及面料层,所述的第一隔热层,第二隔热层以及面料层依次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汽车顶盖隔热结构在相同隔热性能条件下,成本更低;由于该汽车顶盖隔热结构所构成材料主要是泡沫材料,重量更低,能够减轻车辆的自重,而且占用体积小,利于车辆运输,降低运输成本。(*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机械领域,特别是一种汽车顶盖隔热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汽车在露天停放,尤其是天热太阳暴晒时,由于车顶结构不隔 热,车内闷热难耐,是广大轿车驾驶员最为烦心的事。在自然界中,热交换的方式有三种对流、传导和辐射。三种方式总 是互相作用、同时存在的,并且是沿温度的梯度场由高向低处进行热交换 的。汽车车顶顶盖覆盖件一般是阻止传导方式的热交换。现在的汽车车内顶盖覆盖件为硬顶,硬顶是由材料为增强结构聚氨酯 (PU)泡沫塑料等板材和表面的面料构成,其聚氨酯(PU)泡沫塑料的导热 系数为0.019 W/ (m.k) ~0.023 W/ (m.k),能够阻止太阳直射车顶时 产生的热量通过石更顶传导到车内。但是,硬顶结构需要对板材进行加热,然后和面料一起放入模具的凹 模部份中,模具的凸模部份随后与凹模部份一体合模一段时间后分离,这 种结构不利于降低整体车身的重量以及运营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可以 大大降低生产成本的汽车顶盖隔热结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汽车顶盖 隔热结构,其包括第一隔热层,第二隔热层以及面料层,所述的第一隔热 层,第二隔热层以及面津+层依次设置。本技术解决进一步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所述的第一隔热层为EVA 层,第二隔热层为PU层。本技术解决进一步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所述的第一隔热层以及第 二隔热层均为PU海绵层。本技术解决进一步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所述的第一隔热层以及第3二隔热层为泡棉结构物或蜂窝结构物。本技术解决进一步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所述的第一隔热层以及第 二隔热层分别为泡棉结构物以及蜂窝结构物。本技术解决进一步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所述的第一隔热层与车内 顶盖粘结。本技术解决进一步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所述的第一隔热层,第二 隔热层以及面料层之间紧密粘结。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汽车顶盖隔热结构在相同隔热性能条 件下,成本更低;由于该汽车顶盖隔热结构所构成材料主要是泡沫材料, 重量更低,能够减轻车辆的自重,而且占用体积小,利于车辆运输,降低 运输成本。附图说明图l是本技术的汽车顶盖隔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汽车顶盖隔热结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 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 型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l所示,本技术的汽车顶盖隔热结构包括EVA层11, PU层 12以及面料层13,所述的EVA层ll, PU层12以及面料层13依次设置。 所述的EVA层11是乙烯/乙酸乙烯酯泡沫,所述的PU层12是聚氨酯泡 沫。所述的PU层12的导热系数为0.022W/ (m.k), EVA层11的导热 系数为0.038 W/ (m.k)。所述的面料层13的颜色与车内色调相配合,使用时只需将EVA层11 直接粘贴在车内的顶盖上。本技术的汽车顶盖隔热结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如图2所示。PU的泡沫密度为15~30Kg/m3, EVA的泡沫密度为30 ~ 50 Kg/m3, 相比于现有技术中使用的硬顶用增强结构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密度为470 ~ 530Kg/m3,两种覆盖件之间的密度相差10倍,这样的结构使得整体车身 重量减轻。所述的还有EVA层11以及PU层12的结构组合也可以是单纯的PU 海棉或者其它类似泡棉结构物,或蜂窝结构物。以上的物质同样具有柔软, 密度小的优点,能够利用其自身结构中的空腔体,实现隔绝热的功能,同 时零件整体重量较小。本技术的汽车顶盖隔热结构成型工艺较为筒单,成型时,需要将 环保胶水均匀涂布,然后加压复合而成,不需要开发成型模具,较之现有 的硬顶需要开发成型模具钢模、玻璃钢模相比,大大节约了零件开发成 本。本技术的汽车顶盖隔热结构重量轻, 一定载重的车辆,能够运输 更多的汽车顶盖隔热结构物;另一方面,汽车顶盖隔热结构柔软、平铺型, 不像硬顶已经成型成一定的形状,节约了运输空间,同时降低了零件的运 输成本。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顶盖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隔热层,第二隔热层以及面料层,所述的第一隔热层,第二隔热层以及面料层依次设置。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顶盖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 一隔热层为EVA层,第二隔热层为PU层。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汽车顶盖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 一隔热层以及第二隔热层均为PU海绵层。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顶盖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 一隔热层以及第二隔热层为泡棉结构物或蜂窝结构物。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顶盖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 一隔热层以及第二隔热层分别为泡棉结构物以及蜂窝结构物。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顶盖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 一隔热层与车内顶盖粘结。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顶盖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 一隔热层,第二隔热层^及面料层之间紧密粘结。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顶盖隔热结构,其包括第一隔热层,第二隔热层以及面料层,所述的第一隔热层,第二隔热层以及面料层依次设置。本技术的汽车顶盖隔热结构在相同隔热性能条件下,成本更低;由于该汽车顶盖隔热结构所构成材料主要是泡沫材料,重量更低,能够减轻车辆的自重,而且占用体积小,利于车辆运输,降低运输成本。文档编号B32B5/18GK201405804SQ200920140799公开日2010年2月17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30日专利技术者唐甸鑫, 飞 毛, 王丽华 申请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顶盖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隔热层,第二隔热层以及面料层,所述的第一隔热层,第二隔热层以及面料层依次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甸鑫王丽华毛飞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