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动离合摩托车的离合器外罩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47460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手动离合摩托车的离合器外罩组合,包括从动齿轮、外罩、盖板、蝶形弹簧、平垫圈和铆钉。从动齿轮装配在外罩上,外罩和从动齿轮由压在从动齿轮外表面的盖板通过铆钉连接为一体,其将外罩的中心孔设计为光孔,从动齿轮的中心孔则设计为内花键孔,与发动机的主轴相连,这样可以保证外罩不易损坏,从而提高离合器的使用寿命。将现有离合器的缓冲套改成两组减震弹簧。均匀分布在齿轮和外罩的圆周上,一组减震弹簧在低载荷状态下工作,另一组减震弹簧是在高载荷状态下参与工作,由于弹簧的缓冲平稳、高温状态下变形小、不易失效,可以克服缓冲套早期老化失效的问题,提高离合器的使寿命和降低离合器的噪声。(*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摩托车离合器
,具体涉及一种摩托车的离合器外罩组口 o
技术介绍
现有的125型手动离合摩托车离合器的基本部件包括从动齿轮、外罩、缓冲套减 震、中心套、压盘、盖板、摩擦片、钢片、弹簧、升板、铆钉及螺栓等。上述结构存在诸多问题 其一是外罩通过内花键孔与发动机主轴联接,由于外罩材质多为铝合金,外罩内花键孔易 磨损而导致离合器失效。其二是外罩与从动齿轮之间设计有缓冲套减震,缓冲套易早期老 化失效。三是由于设计基准与检测基准不统一,导致端面跳动、齿轮综合误差等不易保证。 四是该结构摩擦面积不大、传递扭矩不能满足使用者长期的重载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摩托车离合器的外罩内花键易损伤、缓冲套早期 老化失效等难题,提出一种新结构的摩托车离合器外罩组合。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手动离合摩托车的离合器外罩组合,包括从动齿轮、外罩、盖板、蝶形弹簧、平 垫圈和铆钉;所述从动齿轮装配在外罩上,外罩和从动齿轮由压在从动齿轮外表面的盖板 通过铆钉连接为一体;所述从动齿轮和外罩之间安装有减震部件。本技术首要的改进是将外罩的中心孔设计为光孔,从动齿轮的中心孔则设 计为内花键孔,与发动机的主轴相连。由于外罩材质通常采用的是铝合金,在外罩上设置内 花键孔与发动机的主轴相联且受一定冲击载荷,大大降低了外罩的强度,内花键孔易磨损 而导致离合器失效,降低了离合器的使用寿命,本技术将其改为光孔,这样可以保证外 罩不易损坏,从而提高离合器的使用寿命。而将内花键孔调整到从动齿轮上,因从动齿轮采 用是粉末冶金材料高精压制,所以齿轮的强度较高,从动齿轮上设置内花键孔不易磨损,使 用寿命长,且从动齿轮与外罩铆接后其检测基准与设计基准达到统一,所以从动齿轮与外 罩组合后从动齿轮的端面跳动、径向综合误差等易得到保证,提高产品合格率,降低离合器 的噪声。本技术的从动齿轮和外罩之间安装的减震部件可以采用现有结构的缓冲套 形式,即在从动齿轮的圆周上均勻分布六个缓冲套孔,对应在外罩的圆周上均勻分布六个 凸出的铆钉孔,六件缓冲套分别安装在从动齿轮的缓冲套孔与外罩凸出的铆钉孔之间所形 成的孔中。但是,从更优化的角度考虑,可进一步将现有离合器的缓冲套改成两组减震弹簧。 其在从动齿轮的圆周面上分布有两组减震簧孔,并在外罩的圆周面上的对应位置分布有两 组减震簧槽,这两组减震簧孔或槽在尺寸上存差异,大小不同,且间隔交叉分布。在这两组 减震簧孔和槽中对应安装两组减震弹簧,所述第一组减震弹簧的钢丝直径、自由长度、钢度、压缩力值均小于第二组减震弹簧。第一组减震弹簧安装在稍小的一组减震簧孔和减震簧槽内,第二组减震弹簧安装在稍大的一组减震簧孔和大减震簧槽内。第一组减震弹簧装入外罩与从动齿轮的孔内时,第一组减震弹簧的两端面与外罩上的减震簧孔的两端面以及从动齿轮上的减震簧槽的两端面接触。而安装第二组减震弹簧的从动齿轮的减震簧孔大于外罩的减震簧槽,第二组减震弹簧在装入外罩与从动齿轮的孔内时,由于从动齿轮的减震簧孔大于外罩的减震簧槽,第二组减震弹簧的两端面只与外罩上的减震簧槽两端面接触,不与从动齿轮的减震簧孔两端面接触。外罩和从动齿轮由压在从动齿轮外表面的盖板通过铆钉连接为一体,从动齿轮上的铆钉孔为长圆孔,大于外罩上的铆钉孔。[ooog] 由上述结构改进可见,本技术将现有离合器的缓沖套改成了两组减震弹簧,均匀分布在齿轮和外罩的圆周上,第一组(通常采用3件)减震弹簧在低载荷状态下工作,第二组(3件)减震弹簧是在高载荷状态下参与工作。在低载荷情况下,第一组减震弹簧处于工作状态,而当处于高载荷状态下时,由于第一组减震弹簧的力值不能克服所受阻力,从动齿轮相对于外罩旋转一定的角度,此时减震弹簧的一端与外罩接触而另一端就与从动齿轮接触,从而减震弹簧参与工作。由于弹簧的缓沖平稳、高温状态下变形小、不易失效,可以提高离合器的使用寿命和降低离合器的噪声。 进一步,为了提高离合器的可靠性,将所述外罩上的铆钉孔设计为凸出的铆钉孔,插进从动齿轮上对应的铆钉孔中。 另外,还可将从动齿轮的减震簧孔与减震弹簧接触的两端面设计成朝向从动齿轮中心收窄的梯形形式(即一边与另一边有一定的夹角a’,约4度)。这样可以保证其在高载荷时第二组减震弹簧,两端面受力与其弹簧的轴线平行,防止弹簧在受力状态下发生易常变形而延长离合器的使用寿命、保证离合器运转平稳,降低噪声。 进一步,在所述外罩与从动齿轮的装配面上设计有蝶形弹簧槽,其内安装蝶形弹簧,目的是减小从动齿轮与外罩之间的轴向间隙,降低噪声。 通过上述改进,本技术具有以下明显的优点 l、外罩无内花键所以不易被损伤,可以提高离合器的使用寿命。 2、使缓沖套早期老化失效的问题得以解决。附图说明 图l是外罩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图l的A—A剖视图; 图3是从动齿轮的平面示意图; 图4是图3的B—B剖视图; 图5是外罩组合的剖面图; 图6是二组减震弹簧分布图; 图7是中心套的平面示意图; 图8是图7的C—C剖面图; 图9是压盘的平面示意图; 图lo是图9的D—D剖面图。 图11是离合器的整体结构剖面图。图中1——第一组减震弹簧 2——第二组减震弹簧3——从动齿轮4——夕卜罩5——外罩光孔6——碟形弹簧槽7——从动齿轮花键孔 8——外罩与从动齿轮铆接后从动齿轮端跳 9_ 外罩与从动齿轮铆接后从动齿轮径向综合误差10—一中心套11-——中心套齿顶外径12—一压盘13-——压盘内径14—一碟形弹簧15-——平垫圈16—盖板17--铆钉18—一摩擦片19--钢片20—一弹簧21--升板22—一螺栓23--大减震簧槽24—一小减震簧槽25--外罩铆钉孔26—一小减震簧孔27--大减震簧孔28—一从动齿轮铆钉孔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5,本离合器外罩组合包括从动齿轮3、外罩4、平垫圈15、盖板16、铆钉17、 减震结构等。参见图1和图2,外罩4的中心孔为光孔5,参见图3和图4,从动齿轮3的中心孔 则为内花键孔7。在外罩4与从动齿轮3的装配面上设计有蝶形弹簧槽6,其内安装蝶形弹 簧14。这样从动齿轮3上内花键孔7不易磨损,使用寿命长,且从动齿轮与外罩铆接后,其 检测基准与设计基准达到统一,所以从动齿轮与外罩组合后从动齿轮的端面跳动8以及径 向综合误差9等易得到保证,提高产品合格率,降低离合器的噪声。外罩组合中设置的减震结构参见图1、图2、图3、图4和图6,从动齿轮3的圆周面 上分布有两组减震簧孔,每组三个,小减震簧孔26小于大减震簧孔27,且大小减震簧孔间 隔交叉排列。而在外罩4的圆周面上的对应位置分布有两组减震簧槽,每组也是三个,大减 震簧槽23大于大减震簧槽24,也是间隔交叉排列。在这两组减震簧孔和槽中对应安装两组 减震弹簧,第一组减震弹簧1的钢丝直径、自由长度、钢度、压缩力值均小于第二组减震弹 簧2,安装后,第一组减震弹簧1的两端面与外罩4的小减震簧孔26的两端面以及从动齿 轮3的小减震簧槽23的两端面均接触;而安装第二组减震弹簧2的从动齿轮3的大减震簧 孔27大于外罩4上对应的大减震簧槽24,安装后,第二组减震弹簧2两端面只与外罩4的 大减震簧槽24两端面接触,不与从动齿轮3上的大减震簧孔27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手动离合摩托车的离合器外罩组合,包括从动齿轮(3)、外罩(4)、盖板(16)、蝶形弹簧(14)、平垫圈(15)和铆钉(17);所述从动齿轮(3)装配在外罩(4)上,外罩(4)和从动齿轮(3)由压在从动齿轮(3)外表面的盖板(16)通过铆钉连接为一体;所述从动齿轮(3)和外罩(4)之间安装有减震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4)的中心孔为光孔(5),从动齿轮(3)的中心孔为内花键孔(7),通过与内花键孔(7)发动机的主轴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手动离合摩托车的离合器外罩组合,包括从动齿轮(3)、外罩(4)、盖板(16)、蝶形弹簧(14)、平垫圈(15)和铆钉(17);所述从动齿轮(3)装配在外罩(4)上,外罩(4)和从动齿轮(3)由压在从动齿轮(3)外表面的盖板(16)通过铆钉连接为一体;所述从动齿轮(3)和外罩(4)之间安装有减震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4)的中心孔为光孔(5),从动齿轮(3)的中心孔为内花键孔(7),通过与内花键孔(7)发动机的主轴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外罩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齿轮(3)和外罩⑷ 之间安装的减震部件是两组减震弹簧;所述两组减震弹簧安装在从动齿轮(3)和外罩(4) 上的两组减震簧孔和槽中;所述从动齿轮(3)的圆周面上分布有两组大小不同且间隔交叉排列减震簧孔,分别是 小减震簧孔(26)和大减震簧孔(27),并在外罩(4)的圆周面上的对应位置分布有两组大小 不同且间隔交叉排列减震簧槽,分别是小减震簧槽(24)和大减震簧槽(23);所述第一组减震弹簧(1)的钢丝直径、自由长度、压缩力值均小于第二组减震弹簧 (2),第一组减震弹簧(1)安装在小减震簧孔(26)和小减震簧槽(24)内,第二组减震弹簧(2)安装在大减震簧孔(27)和大减震簧槽(23)内;第一组减震弹簧(1)的两端面与外罩(4)的小减震簧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天祥杨秀平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万坤摩托车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