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动离合摩托车的离合器外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47458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手动离合摩托车的离合器外罩,所述外罩在与离合器从动齿轮连接装配的端面上设置有铆钉孔,其与从动齿轮由压在从动齿轮外表面的盖板通过铆钉连接为一体,其改进是将外罩的中心孔设计为光孔,套在发动机的主轴上,不直接接受来自发动机的动力,而是将内花键孔调整到从动齿轮上,通过有内花键孔的从动齿轮与发动机的主轴相连,将动力传递给外罩。这样可以保证外罩不易损坏,从而提高离合器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摩托车离合器
,具体涉及一种摩托车离合器的外罩结 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125型手动离合摩托车离合器的基本部件包括从动齿轮、外罩、缓冲套减 震、中心套、压盘、盖板、摩擦片、钢片、弹簧、升板、铆钉及螺栓等。其中外罩是和从动齿轮通 过铆钉固定,起到将发动机主轴的动力传递给(请简单说明外罩的功能作用)。现有离合器 的外罩都是通过内花键孔与发动机主轴联接,由于外罩材质通常采用的是铝合金,在外罩 上设置内花键孔与发动机的主轴相联且受一定冲击载荷,大大降低了外罩的强度,内花键 孔易磨损而导致离合器失效,降低了离合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摩托车离合器的外罩内花键易损伤的问题,提出 一种新结构的摩托车离合器外罩结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手动离合摩托车的离合器外罩,所述外罩在与离合器从动齿轮连接装配的端 面上设置有铆钉孔,其与从动齿轮由压在从动齿轮外表面的盖板通过铆钉连接为一体。本技术改进是将外罩的中心孔设计为光孔,套在发动机的主轴上,不直接接 受来自发动机的动力,而是将内花键孔调整到从动齿轮上,通过有内花键孔的从动齿轮与 发动机的主轴相连,将动力传递给外罩。这样可以保证外罩不易损坏,从而提高离合器的使 用寿命。附图说明3——从动齿轮4——夕卜罩5——外罩光孔6——碟形弹簧槽7——从动齿轮花键孔8——外罩与从动齿轮铆接后从动齿轮端跳 9——外罩与从动齿轮铆接后从动齿轮径向综合误差10—一中心套11-——中心套齿顶外径12—一压盘13-——压盘内径14—一碟形弹簧15-——平垫圈16—盖板17-——铆钉18—一摩擦片19-——钢片20—一弹簧21——升板22—一螺栓23—一大减震簧槽24—一小减震簧槽25——外罩铆钉孔26—一小减震簧孔27—一大减震簧孔28—一从动齿轮铆钉孔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和图2,本离合器外罩4与原有结构的改变是中心孔是光孔5,不是花键 孔,这样可以保证外罩4不易损坏,从而提高离合器的使用寿命。在与离合器从动齿轮连接 装配的端面上设置有铆钉孔25,通过铆钉与从动齿轮3连接。参见图3和图4,为了配合外罩的改进,从动齿轮3的中心孔则为内花键孔7,这样 从动齿轮3上内花键孔7不易磨损,使用寿命长,且从动齿轮与外罩铆接后,其检测基准与 设计基准达到统一,所以从动齿轮与外罩组合后从动齿轮的端面跳动8以及径向综合误差 9等易得到保证,提高产品合格率,降低离合器的噪声。另外,在外罩4与从动齿轮3的装配面上设计有蝶形弹簧槽6,其内安装蝶形弹簧 14。对于现有的离合器,可以只对外罩和对应的从动齿轮的孔的形式进行以上改进, 就能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外罩花键孔易磨损的问题。另外,也可以如图示的外罩4 一样,可进一步结合对离合器的缓冲套等其它结构 的改进一起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对其它结构的改进如下参见图11,整个离合器包括从动齿轮3、外罩4、中心套10、第一组减震弹簧1、第二 组减震弹簧2、压盘12、蝶形弹簧14、平垫圈15、盖板16、摩擦片18、钢片19、弹簧20、升板 21、铆钉17及螺栓22等。参见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从动齿轮3的圆周面上分布有两组减震簧 孔,每组三个,小减震簧孔26小于大减震簧孔27,且大小减震簧孔间隔交叉排列。而在外罩 4的圆周面上的对应位置分布有两组减震簧槽,每组也是三个,大减震簧槽23大于和小减 震簧槽24,也是间隔交叉排列。在这两组减震簧孔和槽中对应安装两组减震弹簧,第一组减 震弹簧1的钢丝直径、自由长度、钢度、压缩力值均小于第二组减震弹簧2,安装后,第一组 减震弹簧1的两端面与外罩4的小减震簧孔26的两端面以及从动齿轮3的小减震簧槽23 的两端面均接触;而安装第二组减震弹簧2的从动齿轮3的大减震簧孔27大于外罩4上对应的大减震簧槽24,安装后,第二组减震弹簧2两端面只与外罩4的大减震簧槽24两端面 接触,不与从动齿轮3上的大减震簧孔27的两端面接触。从动齿轮3上的减震簧孔27与 减震弹簧接触的两端面可以设计成朝向从动齿轮3中心收窄的梯形形式。并且,从动齿轮 3上的铆钉孔为长圆孔28,大于外罩4上对应的铆钉孔25,外罩4上的铆钉孔25为凸出的 铆钉孔,插进从动齿轮3上对应的长圆孔28中。上述结构使得缓冲套早期老化失效的问题 得以解决。再结合参见图7和图8,中心套10的齿顶外径11为 81,参见图9和图10,压盘 12的内径13为6 82,由此增大了接触摩擦面积,增大正压力,从而增大传递扭矩。再参见图11,本离合器的装配关系为先将平垫圈15装入外罩4的碟形弹簧槽6 内,将碟形弹簧14装在平垫圈15上,然后将从动齿轮3装在碟形弹簧14上,将第一组减震 弹簧1和第二组减震弹簧2分别装在从动齿轮3和外罩4的减震簧孔和减震簧槽内,将盖 板16装在从动齿轮3上,将铆钉17装在盖板16与外罩4的铆钉孔内,铆接牢固。接着将 中心套10装在外罩4内,摩擦片18装在中心套10上,钢板19装在摩擦片18上,将压盘12 装在中心套10的螺钉孔内,5个弹簧20装在中心套10与压盘12形成的弹簧座上,将升板 21装在压盘12的柱上,将螺栓22装在升板21与压盘12的螺钉孔内。本离合器的工作过程发动机将动力传递给从动齿轮3,通过第一组减震弹簧1或 第二组减震弹簧2再传递给外罩4,外罩4通过与摩擦片18接触,将动力传递给钢盘19,在 弹簧20弹力作用下压紧钢板19、摩擦片18、压盘12、中心套10,从而将动力传递给中心套 10,中心套10与发动机主轴连接,从而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到摩托车后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手动离合摩托车的离合器外罩,所述外罩(4)在与离合器从动齿轮连接装配的端面上设置有铆钉孔,其与从动齿轮(3)由压在从动齿轮外表面的盖板通过铆钉连接为一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4)的中心孔为光孔(5),套在发动机的主轴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手动离合摩托车的离合器外罩,所述外罩(4)在与离合器从动齿轮连接装配的端面上设置有铆钉孔,其与从动齿轮(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天祥杨秀平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万坤摩托车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