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轮从动架式扭转减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13343 阅读:2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集成于飞轮的从动架式扭转减振器,包括与发动机飞轮连接的动力输入单元、与变速器输入轴连接的动力输出单元和阻尼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将扭转减振器与离合器分离,这种方案免除了传统的离合器从动架给减振器带来的设计尺寸限制,并且节省了变速箱的轴向空间,降低了成本,较传统减振器减振能力有较大提升。(*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曲轴轴系振动的抑制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集成于飞轮 的从动架式扭转减振器。
技术介绍
发动机曲轴轴系是一个弹性系统,若给以初激扭矩,便会产生周期性的扭转弹性 变形,即自由扭转振动。若给轴系一个周期变化的干扰力矩,轴系即按干扰力矩的频率作强 迫扭转振动。若干扰力矩的频率和轴系的固有频率相同时,轴系则将产生高振幅的扭转共 振,一旦发生共振,则会使轴系零件磨损加剧,噪音骤增,加速材料疲劳,甚至折断曲轴,因 而在内燃机设计时必须进行扭振计算;特别在柴油机上.必须加装起阻尼作用并符合性能 要求的减振器,以提高内燃机工作的可靠性。扭转减振器利用自身所能承受的静扭矩作低 度往复扭振,达到降低曲轴振动幅度的效果。国内现有的应用于发动机的扭转减振器多为 离合器从动架式扭转减振器(Clutch Torsional Damper,简称CTD),这种减振器受到离合 器结构尺寸的限制,其扭转角度不能满足客户日益提高的减振要求,虽然双质量飞轮减振 效果较好,但其结构复杂且成本太高,达不到经济型车辆的成本装用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减振效果良好,成本低廉,节省变速 器轴向空间的飞轮从动架式扭转减振器。本技术的飞轮从动架式扭转减振器,包括与发动机飞轮连接的动力输入单 元、与变速器输入轴连接的动力输出单元和阻尼装置,其中动力输入单元包括壳体、驱动块、定位销,壳体为圆周边缘对接在一起并在内部形 成一定空间的两个圆盘,壳体的外沿与飞轮的外沿固定连接,左侧壳体的中心处固定在滑 动轴承上,右侧壳体的中心处与定位销的左侧固定连接,定位销的右侧导向定位穿过飞轮 的中心,壳体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突出的周向圆环,两个圆环内部形成了圆环空间,在围成 圆环空间的左右两侧壳体的内壁上,分别对称固定至少一对二者之间留有间隙的驱动块;动力输出单元包括外圆周向均布若干缺口的圆盘状从动架和固定在从动架中心 孔处的花键套,从动架同轴布置在壳体内部,从动架上的各个缺口的周向之间为若干个动 力驱动端,并且动力驱动端的外圆直径介于壳体的圆环空间的外圆直径与内圆直径之间, 在壳体的圆环空间内的从动架的缺口处,形成了若干个可以相对壳体转动的缺口空间,若 干个动力驱动端可以在任何一对驱动块之间留有的间隙内转动,花键套固定安装在变速器 输入轴上,滑动轴承安装在花键套上;阻尼装置包括若干个分别设置在一个缺口空间内的阻尼单元,每个阻尼单元包括 被限位块的三角形部分隔开的一组弹簧,限位块的圆弧形部分可相对于壳体的边沿圆周内 侧面自由滑动,成对的驱动块设置在相邻的两个阻尼单元之间,一对驱动块能够推动与其 相邻的阻尼单元的弹簧,并通过弹簧阻尼单元推动从动架的动力驱动端;弹簧的中间选择性地安装有导柱。本技术的飞轮从动架式扭转减振器,其中从动架带有3个缺口和3个动力驱 动端,阻尼装置包括3个阻尼单元,每组弹簧包括三个弹簧。本技术的飞轮从动架式扭转减振器,其中导柱的长度大于弹簧的压并高度且 小于弹簧的安装长度。压并高度Solid height 是指压缩弹簧压至各线圈接触时的理论高度。本技术的飞轮从动架式扭转减振器,其中壳体的内壁上,固定有两对驱动块。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采用飞轮从动架式扭转减振器的结构设计,将扭转减 振器与离合器分离,这种方案移除了传统的离合器从动架给减振器带来的限制,提高了减 振性能,节省了变速箱轴向空间,降低了成本。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飞轮从动架式扭转减振器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飞轮从动架式扭转减振器的轴向剖视图;图2、为图1的A-A向的剖视图(剖线经从动架);图3、为图1的B-B向的剖视图(剖线经过壳体外沿,但未经过壳体内圆周)。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飞轮从动架式扭转减振器包括一个与飞轮12连接的动力输入单元,其 中飞轮12传递来自飞轮发动机的扭矩,一个与变速器输入轴(未示出)连接的动力输出单 元,以及用于衰减发动机扭矩、转速波动的阻尼装置,其中动力输入单元包括壳体11、驱动块10、定位销3,壳体11为两个对接在一起内部形 成一定空间的圆盘,壳体11的外沿和飞轮12外沿通过连接销1固定连接(也可是焊接或 铆接),形成为一个整体轮;壳体11的左侧圆盘中心处固定在滑动轴承4上,滑动轴承4使 结构更加紧凑,节省了空间,壳体11右侧的圆盘中心处固定连接有向外伸出的定位销3,该 定位销3导向定位穿过飞轮12的中心;壳体11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突出的周向圆环,两个 圆环的内部形成了圆环空间,在围成圆环空间的左右两侧壳体11的内壁上,对称固定一对 驱动块10。动力输出单元包括从动架9、花键套2,结合图2所示,从动架9为外圆周向带有三 个均勻的缺口的圆盘,在从动架9各个缺口的周向之间形成了三个动力驱动端5,从动架9 被平行且同轴布置在壳体11内,并且动力驱动端5的外圆直径与壳体11的圆环空间的外 圆直径大致相等,从动架9的缺口处内圆直径与壳体11的圆环空间的内圆直径大致相等, 因此,在壳体11的圆环空间内的从动架9的缺口处,形成了三个可以相对壳体11转动的缺 口空间,并且三个动力驱动端5可以在一对驱动块10之间留有的间隙内转动。从动架9的 中心孔处焊接在花键套2的外圆周面的一端上,这样从动架9就通过花键套2固定安装在 变速器输入轴(未示出)上,花键套2的其余部分外圆周面与滑动轴承4的内圆周面紧配合。阻尼装置包括三个阻尼单元,阻尼单元被分别设置在一个缺口空间内,如图3,其 中两个阻尼单元设置在一对驱动块10两侧,结合图2,每个阻尼单元包括被2个限位块7的三角形部分隔开的3个弹簧6,限位块7的圆弧形部分可相对于右侧壳体11的边沿圆周内 侧面自由滑动,因此,一对驱动块10能够推动与其相邻的阻尼单元的弹簧6,从动架9的动 力驱动端5能够和与其接触的弹簧6沿周向相互推动。按照顺时针方向,每个阻尼单元的 前两个弹簧6中安装有穿过其中间的导柱8,导柱8的长度大于弹簧6的压并高度小于弹簧 6的安装长度,该导柱8用于避免弹簧的压并导致对弹簧性能和寿命的损害,导柱8安装的 数量和位置,根据不同的需求而调节。该飞轮从动架式扭转减振器的工作过程如下发动机动力传递给飞轮12,飞轮12将动力传递给与其固定在一起的壳体11,进而 壳体11通过一对驱动块10传递给与其接触的一个阻尼单元,整个阻尼装置对传递来的扭 矩、转速波动进行衰减后,将动力传递给与阻尼装置接触的从动架9,动力通过与从动架9 焊接相连的花键套2输出到变速器的输入轴,实现对发动机转速、转矩波动的抑制。作为本技术的有益变形,采用摩擦阻尼、液体阻尼和摩擦阻尼加液体阻尼等 方式制成飞轮从动架式减振器,都应在本技术的构思之内。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并非对本技术的范围进 行限定,在不脱离本技术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技 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一种飞轮从动架式扭转减振器,包括与发动机飞轮(12)连接的动力输入单元、与变速器输入轴连接的动力输出单元和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入单元包括壳体(11)、驱动块(10)、定位销(3),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飞轮从动架式扭转减振器,包括与发动机飞轮(12)连接的动力输入单元、与变速器输入轴连接的动力输出单元和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入单元包括壳体(11)、驱动块(10)、定位销(3),所述壳体(11)为圆周边缘对接在一起并在内部形成一定空间的两个圆盘,所述壳体(11)的外沿与飞轮(12)的外沿固定连接,左侧壳体(11)的中心处固定在滑动轴承(4)上,右侧壳体(11)的中心处与定位销(3)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定位销(3)的右侧导向定位穿过飞轮(12)的中心,所述壳体(11)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突出的周向圆环,两个圆环的内部形成了圆环空间,在围成所述圆环空间的左右两侧壳体(11)的内壁上,分别对称固定至少一对二者之间留有间隙的驱动块(10);所述动力输出单元包括外圆周向均布带有若干缺口的圆盘状从动架(9)和固定在从动架(9)中心孔处的花键套(2),所述从动架(9)被同轴布置在所述壳体(11)内部,所述从动架(9)上的各个缺口的周向之间为若干个动力驱动端(5),并且动力驱动端(5)的外圆直径介于壳体(11)圆环空间的外圆直径与内圆直径之间,在壳体(11)圆环空间内从动架(9)的缺口处,形成了若干个可以相对壳体(11)转动的缺口空间,若干个动力驱动端(5)可以在任何一对驱动块(10)之间留有的所述间隙内转动,所述花键套(2)固定安装在变速器输入轴上,所述滑动轴承(4)安装在花键套(2)上;所述阻尼装置包括若干个分别设置在一个所述缺口空间内的阻尼单元,每个阻尼单元包括被限位块(7)的三角形部分隔开的一组弹簧,所述限位块(7)的圆弧形部分可相对于壳体(11)的边沿圆周内侧面自由滑动,所述成对的驱动块(10)设置在任一相邻的两个阻尼单元之间,所述一对驱动块(10)能够推动与其相邻阻尼单元的弹簧(6),并通过弹簧阻尼单元推动从动架(9)的动力驱动端(5)沿周向运动;所述弹簧(6)的中间选择性地安装有导柱(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可彭飞楚迎庆方晓华吴志友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