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的驻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2940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行车的驻车架,包含有一用以结合于一自行车的车架上的结合座、以及一驻车杆,且此一驻车杆可相对于结合座作一从一支撑位置至一折收位置的枢转。在此一驻车架自支撑位置向折收位置枢转的过程中,其与车架的左/右中心平面间的夹角会逐渐缩小,而在到达折收位置时,此一夹角缩小至驻车杆不会干扰自行车曲柄的枢转路径和自行车的链条。相反地,驻车杆自折收位置向支撑位置枢转时,其与中心平面间的夹角会逐渐加大,而在到达支撑位置时,其与中心平面间的夹角加大而使自行车可稳固地立置于地面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自行车支撑于地面上的装置,尤其是关于自行车的驻车架
技术介绍
自行车在停放时,一般是通过一结合在其车架上的驻车架支撑其平稳地立置在地 面上。目前的驻车架都具有一结合在车架上的结合座、和一支枢接在该结合座上而可于一 支撑(stand)位置和一折收位置(fold)间往复枢转的驻车杆。从自行车的侧面看来,当此 一驻车杆位于支撑位置时与地面概呈垂直,而在折收位置时则概呈平行。此一驻车杆在支 撑位置时,其自由端可与自行车的前、后车轮共同地接触在地面上,使自行车与地面形成三 个接触点,而能立置在地面上。自行车立置在地面上的稳定度,取决于下列二个因素将上述自行车与地面接触的三个接触点以直线连接起来,该三条直线将会在地面 上形成一个三角平面。此三角平面的面积愈大,则自行车停放在地面上的稳定度就愈高。由 于一部自行车的前、后车轮之间的距离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如果能使驻车架的驻车杆与地 面间的接触点,与前、后车轮与地面间的接触点所形成的直线间的直角距离愈长,则自行车 停放在地面上的稳定度就愈高。要达到这个目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加大驻车杆的轴心线与 自行车车架的左/右中心平面间(left/right center plane)的夹角,此一左/右中心平 面是指由自行车车架的前端中心、及后端中心所构成的虚拟平面。目前市售自行车的驻车架,主要分成二种型式,分别是后置式驻车架及中置式驻 车架。前者是用以结合在一自行车车架的后上叉与后下叉交会处,其使得自行车与地面间 的三个接触点于地面上形成一个不等边的三角形平面,而降低自行车立置的稳定度。后者 是用以结合在一自行车车架后下叉接近五通管处,或者是在五通管下方,其使得自行车与 地面间的三个接触点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平、或接近于等边的三角形平面,而有助于自行 立置的稳定度。因此,采用中置式驻车架,并加大驻车杆的轴心线与自行车车架的左/右中心平 面间的夹角,有助于提高自行车立置的稳定度。然而,由于加大驻车杆的轴心线与车架左/右中心平面间的夹角,会使得驻车杆 位在上述折收位置时,干涉了装设在车架五通管处的曲柄的枢转路径,或与自行车的链条 碰撞。因此,目前市售用以装设于车架五通管处的驻车架,其驻车杆的轴心线与车架左/右 中心平面间的夹角都被限制在一定的角度之内,而使得装设有此种驻车架的自行车的立置 稳定度无法提高。此外,有业者采用降低驻车架的位置的方式以避免上述干涉或碰撞等问 题,此种方式会使得驻车架与地面间的距离过短,而容易在自行车行进的过程中与地面上 的地形物或障碍物产生碰撞,产生安全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的驻车架,其驻车杆从前述支撑位置向前述折收位置枢转的过程中,该驻车杆与自行车车架的左/右中心平 面间的夹角会逐渐缩小,而在到达该折收位置时,该驻车杆与该中心平面间的夹角缩小至 该驻车杆不会干扰自行车曲柄的枢转路径。相反地,该驻车杆自该折收位置向该支撑位置 枢转时,其与该中心平面间的夹角会逐渐加大,而在到达该支撑位置时,其与该中心平面间 的夹角加大至可使自行车稳固地立置。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自行车的驻车架,用以结合于一自行车的车架上;其中,由该车架前端中心及 后端中心可界定出一左/右中心平面;该驻车架包含有一结合座,是用以结合于该车架 上;一转动件,是枢设于该结合座上,而可于该结合座上沿一第一枢转方向作一第一位置和 一第二位置间的往复枢转;至少一驻车杆,是枢设于该转动件上,而可沿一第二枢转方向作 相对于该转动件的一第三位置与一第四位置间的往复枢转;一连杆,是枢设在该结合座上; 一传动装置,是设于该驻车杆与该连杆间,用以在该转动件自该第一位置枢转至该第二位 置时,同步地驱动该驻车杆自该第三位置枢转至该第四位置,且该驻车杆位于该第三位置 时,其轴心线与该车架的左/右中心平面所形成的夹角,大于其位于该第四位置时,其轴心 线与该车架的左/右中心平面所形成的夹角。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该驻车架的转动件及驻车杆分别位于该第二、第四位置时 (即该驻车杆的折收位置),该驻车杆的轴心线与该车架的左/右中心平面间的夹角较小, 使该驻车杆不会干扰自行车曲柄的枢转路径。相反地,该转动件及驻车杆分别位于上述第 一、第三位置时(即该驻车杆的支撑位置),该驻车杆的轴心线与车架的左/右中心平面间 的夹角较大,而使自行车可稳固地立置于地面上。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驻车架的外观图;图2是图1所示驻车架的构件分解图;图3是图1所示驻车架中的部分构件的立体图;图4是沿图1的4-4线的剖视图;图5以相同于图4的方式显示图1所示驻车架的另一状态;图6是以侧视的角度显示图1所示的驻车架结合于一自行车车架上,且其驻车杆 位于支撑位置时的状态;图7是沿图5的7-7线的剖视图;图8是以仰视的角度显示图1所示驻车架结合于一自行车车架上,且其驻车杆位 于折收位置时状态;图9是图1所示的驻车架结合在另一自行车车架上的状态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驻车架的外观图;图11是以侧视的角度显示图10所示的驻车架结合于一自行车车架上,且驻车杆 位于支撑位置时的状态;图12是沿图11的12-12线的剖视图;图13是以仰视的角度显示图10所示驻车架结合于一自行车车架上,且其驻车杆 位于折收位置时状态;图14是本专利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驻车架的前观图15是图14所示驻车架于另一个状态的仰视图16是本专利技术第四较佳实施例的驻车架的前观图17是图16所示驻车架于另一个状态的仰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第一实施例』驻车架1自行车2螺栓3车架4前、后轮5、6结合座10主体11结合孔111弹簧室112开口 113第二枢接耳114枢轴孔115定位凹槽116端面 117、118第一枢接耳12枢轴孔121垫子13结合孔131定位凸块132第一枢轴14转动件20第一枢接座21第一枢轴孔211第一挡止面212第二挡止面213凸轮部214凸轮面215第二枢接座22第二枢轴孔221第二枢轴23弹簧30垫片31驻车杆40杆体41枢轴孔411垫块42螺丝421枢轴43连杆50枢轴孔51、52枢轴53传动装置60中介枢座61枢接耳611枢接柱612枢轴孔613连接杆62枢轴孔621、622车架70水平距离dx垂]1距离dy位差Dm车架的左/右中心平面P『第二实施例』驻车架5驻车杆40a、40b 连接杆62a、62b『第三实施例』驻车架6传动装置80枢座81杆体82辊轮83扭力弹簧84『第四实施例』驻车架7驻车杆45导槽451传动装置90 枢座91杆体92凸柱9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兹举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并配合下列附图详细说 明的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驻车架的外观图;图2是图1所示驻车架的构件分解图;图3是图1所示驻车架中的部分构件的立体图;图4是沿图1的4-4线的剖视图;图5以相同于图4的方式显示图1所示驻车架的另一状态;图6是以侧视的角度显示图1所示的驻车架结合于一自行车车架上,且其驻车杆 位于支撑位置时的状态;图7是沿图5的7-7线的剖视图;图8是以仰视的角度显示图1所示驻车架结合于一自行车车架上,且其驻车杆位 于折收位置时状态;图9是图1所示的驻车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的驻车架,用以结合于一自行车的车架上;其中,由该车架可界定出一左/右中心平面;其特征在于,该驻车架包含有:一结合座,用以结合于该车架上;一转动件,枢设于该结合座上,而可于该结合座上沿一第一枢转方向作一第一位置和一第二位置间的往复枢转;至少一驻车杆,枢设于该转动件上,而可沿一第二枢转方向作相对于该转动件的一第三位置与一第四位置间的往复枢转;一连杆,枢设在该结合座上;一传动装置,设于该驻车杆与该连杆间,用以在该转动件自该第一位置枢转至该第二位置时,同步地驱动该驻车杆自该第三位置枢转至该第四位置,且该驻车杆位于该第三位置时,其轴心线与该车架的左/右中心平面所形成的夹角,大于其位于该第四位置时,其轴心线与该车架的左/右中心平面所形成的夹角。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民昌
申请(专利权)人:巨大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