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用的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64408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3 04: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架,可得到期望的刚性并有效吸收振动。自行车用的车架,在其至少一部分具备:层叠部,由多个碳纤维强化树脂薄片与在多个纤维强化树脂薄片之间所配置的制振薄片所构成。(*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行车用的车架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自行车用的车架,尤其是指一种设有制振部件的自行车用的车架。
技术介绍
美国专利第6989521号说明书揭露了一种抑制振动的自行车用的车架。该自行车用的车架,在上管(top tube)、下管(down tube)、后下叉(chain stay)以及座管(seat tube)等部件的表面,设有由压电元件(piezoelectric element)所组成的制振部件。此制振部件将产生于自行车车架的振动变换为电力来吸收振动。以往的制振部件,由于制振部件配置在自行车用的车架的表面,所以有可能达不到期望的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用的车架,能得到期望的刚性并有效吸收振动,以克服
技术介绍
中所述的缺陷。上述本技术的目的,是由以下的技术方案所实现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自行车用的车架,在该车架至少一部分具备层叠部,由多个纤维强化树脂薄片与在多个纤维强化树脂薄片之间所配置的制振薄片所构成。此自行车用的车架,使用由多个纤维强化树脂薄片与在多个纤维强化树脂薄片之间配置的制振薄片所构成的层叠部,因此,与在表面设置制振部件相比获得更高的刚性,可容易设定自行车用的车架的刚性。因此,可提供一种自行车用的车架,能得到期望的刚性并有效吸收振动。如上所述的自行车用的车架,包含车架本体与前叉(front fork),层叠部被设于车架本体与前叉中的至少其中之一。在此状况下,由于传递来自前轮振动的前叉以及传递来自前叉振动的车架本体中的至少其一,设有包含制振薄片的层叠部,所以可以有效地吸收作用于前轮的振动。如上所述的自行车用的车架,前述车架本体包含一对后下叉(chain stay)。层叠部,被设于前述一对后下叉中的至少其中之一。在此状况下,可以有效地吸收作用于后轮的振动。如上所述的自行车用的车架,层叠部被分别设于一对后下叉中。在此状况下,可以更有效地吸收作用于后轮的振动。如上所述的自行车用的车架,层叠部被设成制振薄片的长方向尺寸至少为后下叉的长方向尺寸的50%。在此状况下,可以更有效地吸收作用于后轮的振动。如上所述的自行车用的车架,车架本体包含一对后上叉(seat stay)。层叠部被设于一对后上叉中的至少其中之一。在此状况下,可以更有效地吸收作用于后轮的振动。如上所述的自行车用的车架,层叠部被分别设于一对后上叉中。在此状况下,可以更有效地吸收作用于后轮的振动。如上所述的自行车用的车架,层叠部被设成制振薄片的长方向尺寸至少为后上叉的长方向尺寸的50%。在此状况下,可以更有效地吸收作用于后轮的振动。如上所述的自行车用的车架,前叉包含一对前叉腿(fork blade)。层叠部,被设于一对前叉腿中的至少其中之一。在此状况下,可以效率佳地吸收作用于前轮的振动。如上所述的自行车用的车架,层叠部被分别设于一对前叉腿中。在此状况下,可以更有效地吸收作用于前轮的振动。如上所述的自行车用的车架,层叠部被设成制振薄片的长方向尺寸至少为前叉腿的长方向尺寸的50%。在此状况下,可以更有效地吸收作用于前轮的振动。如上所述的自行车用的车架,层叠部形成为筒状。层叠部被构成为包含至少三片前述纤维强化树脂薄片,且制振薄片外周侧的纤维强化树脂薄片的片数,多于制振薄片内周侧的纤维强化树脂薄片的片数。在此状况下,由于制振薄片被层叠于纤维强化树脂薄片的内周侧而不是显著影响刚性的外周侧,所以可以获得高刚性的层叠部。如上所述的自行车用的车架,层叠部形成为筒状。制振薄片沿着层叠部的剖面环状配置。在此状况下,可以更有效地吸收振动。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自行车用的车架,在至少一部分具备层叠部,由层叠纤维强化树脂薄片与合成树脂制的制振薄片构成。此自行车用的车架,将纤维强化树脂薄片与合成树脂制的制振薄片这两种薄片加以层叠,来构成层叠部。在此,由于制振薄片是具有可挠性的合成树脂制,所以不使车架形状的自由度降低,即可以提供能有效吸收振动的车架。借由以上技术方案,本技术的优点在于,能提供一种车架,且能得到期望的刚性并且有效吸收振动。附图说明图I :采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自行车用的车架的侧视图。图2 :图I的割线II-II上的层叠部的剖视示意图。图3 :图2的III部分的放大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自行车用的车架12车架本体14 前叉20 前管22 上管24 下管26 座管28后下叉30后上叉32 中轴34后叉端36 叉柱38前叉腿440 后轮42 前轮50层叠部52碳纤维强化树脂薄片54制振薄片具体实施方式为令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技术手段及技术效果有更完整及清楚的揭露,以下进行详细说明,并请一并参阅附图及元件标号。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自行车用的车架10,具备车架本体12 ;以及前叉14, 可自由摇动地连接在车架本体12。车架本体12是后述的各管经由接头(Iug)或直接连接的所谓菱形车架。车架本体 12 包含连接前叉 14 的前管(head tube) 20 ;上管(top tube) 22 ;下管(down tube) 24 ;座管(seat tube) 26 ;一对后下叉(chain stay) 28 ;以及一对后上叉(seat stay) 30。此外, 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上下是在使用者向着前管20坐在被支持于座管26的自行车坐垫(图未显示)的状态下,代表从使用者来看的前后、左右、上下。上管22是从前管20延伸至后方。下管24从前管20往后方斜下延伸。座管26 是从上管22往前方斜下延伸成连接上管22的后端部与下管24的后端部。座管26与下管 24经由中轴(bottom bracket) 32被连接。一对后下叉28经由中轴32被连接于下管24与座管26。一对后下叉28从中轴32分成左右并分别延伸至后方。一对后上叉30是从座管 26的上端部分成左右并分别在后方斜下延伸。一侧的后下叉28的后端部与一侧的后上叉 30的后端部,借由后叉端(rear fork end) 34连接。关于另一侧的后下叉28与另一侧的后上叉30也是一样。在一对后叉端34之间可以装上后轮40。前叉14可沿前管20轴线自由摇动地连接于前管20。前叉14包含叉柱(fork column) 36,被支持于前管20 ;以及一对前叉腿(fork blade) 38,从叉柱36左右分开并分别往前方斜下延伸。在一对前叉腿38的前端(前叉端)可以装上前轮42。图I所示的一对后下叉28、一对后上叉30以及前叉14的一对前叉腿38,在至少一部分具有图2所示的层叠部50。在此实施例中,一对后下叉28、一对后上叉30以及前叉 14的一对前叉腿38,在图I以阴影线所示的区域具有层叠部50。层叠部50的轴向长度被设成至少为后上叉30以及前叉14的一对前叉腿38的各长方向尺寸的50%。层叠部50形成为筒状。层叠部50,如图3所示,是由多片(例如五片)碳纤维强化树脂薄片52与在多片碳纤维强化树脂薄片52之间所配置的至少一片(例如一片)制振薄片54所构成。如图2所示,制振薄片54沿着层叠部50的剖面环状配置。多片碳纤维强化树脂薄片52较佳为奇数片层叠。层叠部50被构成为,从制振薄片54数起外周侧的碳纤维强化树脂薄片52的片数,多于从制振薄片54数起内周侧的碳纤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用的车架,其特征在于,在该车架至少一部分具备:层叠部,由多个纤维强化树脂薄片与配置在前述多个纤维强化树脂薄片之间的制振薄片所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手冢俊雄
申请(专利权)人:岛野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