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850592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3 07: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新型自行车。该自行车的后上叉设置为弓形,所述后上叉的外形呈内凹圆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新型自行车,通过将后上叉设计为弓形,并使用高强度玻璃纤维或其它性能相近似复合材料,增强车架的弹性,以增加骑车者的舒适度;同时,将前叉与下管贴合设计,增加美观以及减少风阻,并且将前叉设计为前弯,增加前叉的正向刚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到自行车的舒适度设计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舒适的新型自行车。技术背景 现有技术中的自行车车架的后上叉外形,通常设计为直线型,而且为了整个车架的牢固,后上叉通常都采用刚性材料。如此设计,可使得整体车架的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降低了骑车者的舒适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新型自行车,提升了自行车的整体舒适度。本技术提出一种新型自行车,所述自行车的后上叉设置为弓形,所述后上叉的外形呈内凹圆弧。优选地,所述后上叉为高强度玻璃纤维的后上叉。优选地,所述自行车的前叉与下管贴合设计。优选地,所述下管中与前叉接合处设置有凹陷区域,容纳所述前叉中与下管接合部分。优选地,所述前叉呈前凸圆弧。本技术的新型自行车,通过将后上叉设计为弓形,并使用高强度玻璃纤维或其它性能相近似复合材料,增强车架的弹性,以增加骑车者的舒适度;同时,将前叉与下管贴合设计,增加美观以及减少风阻,并且将前叉设计为前弯,增加前叉的正向刚性。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新型自行车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照图I,提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新型自行车。该新型自行车可包括车把手(图未示出)、前叉10以及车架11等部件,该车架11可设置头管12、上管13、中管14、下管15、五通16、后上叉17以及后下叉18等组件。本实施例中,针对现有技术中,后上叉17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的缺陷,从而可将上述自行车的后上叉17设置为弓形,可使得该后上叉17的外形呈现为内凹圆弧。该内凹是指当自行车正常摆放于地面时该后上叉17朝地面方面有稍微的凹陷,且该凹陷呈圆弧形。该后上叉17弓形的设计可增强整体车架11的弹性,而使得骑车者在行驶过程中的舒适度增加。上述后上叉17的材料可使用高强度玻璃纤维或其它性能相近似复合;该高强度玻璃纤维或其它性能相近似复合的后上叉17可进一步增强整体车架11的弹性,从而可更进一步增加骑车者在行驶过程中的舒适度。为增加自行车的美观度,以及减少自行车行进当中的风阻,可将上述自行车的前叉10与下管15贴合设计。该贴合设计是指可在该下管15中与前叉10接合处设置有凹陷区域150,该凹陷区域150可用于容纳该前叉10中与下管15接合部分,使得该前叉10与下管15相贴合。针对现有技术中前叉10通常朝后弯的情况,为增加前叉10的正向刚性,而将该前叉10设置为前弯,即前叉10呈前凸圆弧。该后弯中的“后”是指与自行车的正常前进方向相反方向,该前弯中的“前”则是指自行车的正常前进方向。上述新型自行车,通过将后上叉17设计为弓形,并使用高强度玻璃纤维或其它性能相近似复合材料,增强车架11的弹性,以增加骑车者的舒适度;同时,将前叉10与下管 15贴合设计,增加美观以及减少风阻,并且将前叉10设计为前弯,增加前叉10的正向刚性。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自行车的后上叉设置为弓形,所述后上叉的外形呈内凹圆弧。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上叉为高强度玻璃纤维的后上叉。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伟坤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喜德盛碳纤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