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1207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半导体器件包括:多个第一场效应晶体管(FET),其栅极形成于半导体衬底主表面上,其漏极和源极形成于栅极两侧的区域;多个第二FET,其栅极形成于半导体衬底的主表面上,其漏极和源极形成于栅极两侧的区域;穿过成对FET之间区域的半导体衬底的主表面和背面的导电层。(*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放大超高频信号的功放半导体器件,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多个分别设置成梳齿状的漏极和栅极结构(此后称之为多条结构)的半导体器件。迄今为止,放大几百MHz(例如900MHz)信号的功率晶体管已用于便携式电话的传输级。由于这种类型的携式电话由电池驱动,所以要求其每次充电后能够使用尽可能长的时间。另外,为了减小便携式电话的外观尺寸和减轻其重量,需要电池尺寸减小。然而,电池尺寸减小便无法增大电池的容量,因此,要求减小用于这种便携式电话的功率晶体管功率放大电路的电流,以提高放大效率。在上述情况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例如日本技术特许公开公报51-80063已提出了一种多条结构的功率晶体管,其中的多条结构由多个场效应晶体管单元构成,每个单元都有交错排列成梳齿状的漏极和栅极。图7示出了常规多条结构的功率晶体管的布局。如图7所示,多个源极78、栅极条71和漏极条73按固定间隔交错排列,形成多个晶体管单元(基本单元)72。此后,多个沿漏极引出电极74和栅极引出电极76延伸的方向设置的基本单元称为“晶体管单元”。每个基本单元72中,漏极条73通过漏极引出电极74共接于漏极焊盘75。另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按第一预定间隔排列的第一场效应晶体管(FET)(20),其栅极(8)形成于半导体衬底(1)的主表面上,其漏极(1g)和源极(1e)形成于栅极两侧的区域; 多个按第一预定间隔排列的第二FET(20),其栅极(8)形成于半导体衬底的主表面上,其漏极(1g)和源极(1e)形成于栅极两侧的区域,所说第一和第二FET按第二预定间隔排列,该间隔窄于第一预定间隔,由此构成成对FET; 穿过成对FET之间区域的所说半导体衬底的主表面和背面的导电层(1c); 其中构成所说成对FET的所说第一和第二FET彼此靠近设置,以便它们的漏极彼此相对; 其中...

【技术特征摘要】
JP 1997-2-28 045525/971.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按第一预定间隔排列的第一场效应晶体管(FET)(20),其栅极(8)形成于半导体衬底(1)的主表面上,其漏极(1g)和源极(1e)形成于栅极两侧的区域;多个按第一预定间隔排列的第二FET(20),其栅极(8)形成于半导体衬底的主表面上,其漏极(1g)和源极(1e)形成于栅极两侧的区域,所说第一和第二FET按第二预定间隔排列,该间隔窄于第一预定间隔,由此构成成对FET;穿过成对FET之间区域的所说半导体衬底的主表面和背面的导电层(1c);其中构成所说成对FET的所说第一和第二FET彼此靠近设置,以便它们的漏极彼此相对;其中所说第一和第二FET在其源极的短边方向的区域宽度基本等于所说第一和第二FET在其漏极的短边方向的区域宽度;其中所说一和第二FET的所有漏极彼此电连接;其中所说第一和第二FET的所有栅极彼此电连接;及所说第一和第二FET的所有源极通过所说导电层在所说半导体衬底背面上彼此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成对FET按大于第二预定间隔的预定间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成对FET的每个皆包括形成于所说半导体衬底主表面上的一个漏极接触(1h)和两个源极接触(1d),漏极接触与所说第一和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近松圣渡边寿郎井上寿明小濑泰
申请(专利权)人:NEC化合物半导体器件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