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1材料的掺铜金属布线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4071 阅读:2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基于Al金属布线的工艺,其主要特点是:利用物理淀积的方法,在同一台设备中连续淀积Ta、TaN、Ta、Al、TaN等多层薄膜,其中,Al金属中加入Cu和Si原子,以提高Al金属布线的抗电迁移能力。在Al层下面为复合阻挡层,可防止Al和Cu向硅片和介质中的扩散,Al金属层的淀积采用低温和高温两步法淀积。低温淀积的Al籽晶层具有良好的致密性,高温淀积Al层具有较高的、填孔性和回流效果。在Al金属层上面的TaN层,可以作为阻挡层,作为顶部覆盖层和光刻的抗反射层。这种基于Al的布线工艺,可以适用于目前Al金属布线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工艺
,具体涉及一种Al金属布线工艺。溅射Al金属膜的性质与淀积温度密切相关。在低温条件下,Al原子的迁移率较低。而较高温度下,即温度T=0.5-0.7Tm时,(Tm为金属的熔点温度,对Al来讲,Tm=660℃),Al在淀积时会产生表面扩散。当温度继续增加到T>0.7Tm时,Al在淀积时会产生体积扩散效应。在硅片温度>550℃时,Al金属会形成原位回流效果,正是由于Al的回流特性,可以用来填充接触孔或者通孔,形成接触孔或者填孔的Al互联柱(Al-plug),同时,回流还可以消除Al金属中的空洞。为了达到回流效果,特别是让Al填充高宽比>1的接触孔和通孔,硅片必须加热到550℃,并持续3分钟左右的时间。由于长时间的高温过程,Al必须处于低压无氧环境中,以确保Al在回流过程中不被氧化。Al作为金属布线材料,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中,抗电迁移能力差是导致电路可靠性的主要原因。所谓电迁移,是指Al离子在”电子云”的作用下,沿导电方向移动,留下空位,随着空位的不断增大,最后会变成Al连线中的空洞。这种空洞最终会导致Al连线的开路失效,即电迁移失效。一般来说,电迁移的失效率随着Al导线的电路密度和工作温度的升高而急剧增加。早期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金属化工艺,通常Al金属是采用蒸发、电子束蒸发淀积。到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则采用溅射方法淀积Al。因为溅射具有较高淀积速率,可以溅射多利复合材料甚至高温难熔金属,加之,在溅射之前可以对表面进行溅射处理,去除表面的自然氧化层,减小Al金属的接触电阻。随着结深的不断缩小和图形尺寸的不断减小,促使人们考虑怎样进一步提高解决Al金属与浅结工艺的兼容性、Al金属材料的填孔性。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基于Al材料的布线工艺,是利用物理淀积的方法,在同一台设备中依次连续淀积Ta、TaN、Ta、Al、TaN多层薄膜;并在Al金属中加入Cu和Si原子,以改善Al金属薄膜的导电性能和抗高温性能,提高Al作为集成电路布线的抗电迁移能力。具体步骤如下1.先淀积一层Ta阻挡层;2.在Ta层上面淀积一层TaN阻挡层;3.接着淀积一层Ta阻挡层;4.再淀积Al层,Al淀积是用含Cu和Si的金属靶,并采用低温和高温两步法淀积,即包括先淀积第一层低温Al籽晶层,再淀积第二层高温Al层;5.在Al层上面淀积一层TaN阻挡层;6.Al金属回流。上述工艺中物理淀积Ta的温度可控制为400-440℃,膜厚度为10nm-30nm。物理淀积第一层TaN的温度可控制为400-440℃,膜厚度为30nm-50nmnm。低温物理淀积第一层金属Al籽晶层,Al中含Cu、Si原子各0.5-1.5%(以Al为基数),较好的含量为1-1.4%。淀积温度控制为40-55℃,淀积厚度为100nm-300nm;高温物理淀积第二层金属Al,这里Al中含Cu、Si原子各0.5-1.5%(以Al为基数),较好的含量为1-1.4%,薄膜的淀积温度为450℃-500℃,淀积厚度为300nm-500nm。在Al上物理淀积TaN的温度为400-440,TaN膜厚度为30nm-50nm。本专利技术首先淀积一层Ta阻挡层。Ta是一种防止Cu扩散的阻挡层材料,Ta具有较低的电阻率,作为第一层金属时,Ta直接与MOS器件的有源区和多晶硅栅接触,形成难熔金属硅化物TaSi,减小器件的接触电阻。在Ta层上面淀积一层TaN阻挡层。这层TaN的主要作用是作为Cu和Al的扩散阻挡层,防止Cu和Al进入硅片和绝缘介质层中。TaN是一种比Ta或TiN更好的阻挡材料,特别是对Cu和F离子的扩散有良好的阻挡作用。接着淀积一层Ta阻挡层。这层Ta具有较低的电阻率,作为Al低温籽晶淀积的衬底,有利于Al形成连续的导电层。Al淀积是用含Cu和Si的金属靶,采用低温和高温两步法淀积而成。低温淀积Al籽晶层具有良好的致密性,而高温Al具有较高的淀积速度、填孔性和回流效果。具体工艺包括先淀积一层薄的低温Al籽晶层,然后淀积高温Al。在Al层上面淀积一层TaN阻挡层。这层TaN作用是作为Cu和Al的扩散阻挡层,防止Cu和Al进入绝缘介质层中,而且在Al薄膜上淀积一层TaN,可以提高Al金属布线的电迁移能力,TaN还可以拟制Al金属在高温回流时产生小丘。还可作为后步光刻工艺的抗反射层,提高光刻Al的图形完整性和条宽控制水平。最后进行Al金属回流,温度为500-600℃,时间2-5分钟,真空度为1-3Torr。本方法选择Ta作为阻挡层。底部的Ta有利于减小接触孔电阻,并起得增强与介质粘附性的作用。在Ta层的上面淀积TaN扩散阻挡层,接着是Ta层。这一层Ta利于形成连续的、晶粒大小均匀的Al金属薄膜,还为Al布线提供了附加的导电通路,即使在Al金属接触孔或者连线中出现了空洞,也不会造成电迁移失效,从而提高Al金属的抗电迁移能力。在Al的顶部的TaN一方面作为阻挡层材料,改进Al金属的抗电迁移能力之外,还是良好Al金属顶部光刻抗反射层,有利于光刻金属间互联通孔和金属连线的细线条曝光和刻蚀。本专利技术在Al基本工艺的基础上,在Al金属中添加1%的Cu和和1%的Si,以提高Al金属布线的抗电迁移性能。Al淀积采用低温和高温两步法淀积,辅助以真空下的高温退火,以提高Al金属的填孔性能和表面平坦性。Al金属和底部Ta/TaN/Ta阻挡层和顶部TaN阻挡层相结合,显著提高Al的抗电迁移能力和Al金属膜的高温稳定性,提高了集成电路的可靠性。图标说明1---Ta;2---TaN;3---Ta;4---Al(1%Cu);5---TaN; 2、首先进行除气(温度为400℃-500℃,时间120秒-180秒);3、随后采用Ar等离子体对表面进行预处理,时间10-20秒,去除层间绝缘介质表面的残余物资;4、紧接着淀积一层金属Ta,厚度为20nm,温度为420℃;5、然后再淀积TaN,厚度40nm,淀积温度为420℃;6、在TaN上面淀积一层Ta,厚度为20nm,温度为420℃。7、淀积含1%Cu和1%Si的Al金属膜,分为2步第一步低温(50℃)条件下,淀积100nm-300nm的Al(含1%Cu,1%Si)籽晶层;第二步在高温(450℃-500℃)下,淀积厚度为300nm-500nm的Al(含1%Cu,1%Si)薄膜;8、在Al膜的上面再淀积一层TaN,厚度为40nmnm;9、Al金属回流,温度为550C,时间3分钟。至此,基于Al材料的掺铜金属互联工艺的基本步骤已经完成,其剖面示意图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10、多层金属淀积完成后,可以送入光刻工序,进行涂胶、曝光、显影、反应离子刻蚀刻蚀和去胶工序,制备出用于集成电路多层互联的金属微细线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Al金属的布线工艺,其特征在于利用物理淀积的方法,在同一台设备中依次连续淀积Ta、TaN、Ta、Al、TaN多层薄膜,具体步骤为: (1) 首先淀积一层Ta阻挡层; (2) 在Ta层上面淀积一层TaN阻挡层; (3) 接着淀积一层Ta阻挡层; (4) 再淀积Al层,Al淀积是用含Cu和Si的金属靶,采用低温和高温两步法淀积; (5) 在Al层上面淀积一层TaN阻挡层; (6) Al金属回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Al金属的布线工艺,其特征在于利用物理淀积的方法,在同一台设备中依次连续淀积Ta、TaN、Ta、Al、TaN多层薄膜,具体步骤为(1)首先淀积一层Ta阻挡层;(2)在Ta层上面淀积一层TaN阻挡层;(3)接着淀积一层Ta阻挡层;(4)再淀积Al层,Al淀积是用含Cu和Si的金属靶,采用低温和高温两步法淀积;(5)在Al层上面淀积一层TaN阻挡层;(6)Al金属回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l金属布线工艺,其特征在于物理淀积Ta的温度为400-440℃,膜厚度为10nm-30n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l金属布线工艺,其特征在于物理淀积第一层TaN的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小诚缪炳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