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89013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一种半导体器件,用沿着探针的前进方向平行并排的多个细金属层,形成焊盘金属(22)的至少探针区域(23)的正下方部分,从而不会导致工艺和芯片尺寸增大,能够提高焊盘金属(22)的表面平整度,防止半导体器件的特性恶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作为外部端子功能的I/O单元的半导体器件
技术介绍
一般,半导体器件具有I/O单元作为将内部电路与外部设备等连接的输入输出器件,对I/O单元的电极焊盘连接键合引线、或者形成凸点,通过这样与外部设备等进行电连接。另外,在半导体器件的检查中,也使探针与该电极焊盘接触,通过这样将半导体器件与测试设备电连接,进行检查。下面,用图9、图10及图11的例子说明以往的半导体器件的I/O单元结构。图9A为以往的半导体器件的平面图,图9B为以往的半导体器件中的I/O单元区域的主要部分放大图,是图9A的平面图中的I/O区域的放大图。图10为以往的半导体器件中的I/O区域附近的剖视图,表示图9的A-A′剖视图,是表示探测时的电极焊盘状态的示意图。图11为表示以往的半导体器件中形成凸点的电极焊盘的剖视图。半导体器件划分为形成内部电路的工作区域10、以及形成与内部电路连接的作为输入输出器件的I/O单元11的I/O区域。如图9及图10所示,以往的I/O单元将工作区域10中形成的内部电路的信号及电源等,使用多层的Cu布线,引到I/O区域的用最上层Cu布线形成的焊盘金属12(未图示),通过通路15与从半导体器件表面的SiN膜13(平面图中省略)露出的Al电极焊盘14连接。这里,焊盘金属12与电极焊盘14形成为实质上相同形状。许多结构的焊盘金属及电极焊盘为50μm×80μm~70μm×100μm左右,Al电极焊盘膜厚具有450μm~2μm左右。另外如图11所示,在半导体器件利用QFP及BGA等的封装形成时,在电极焊盘14的探针区域16以外的区域形成凸点18或焊球等。检查时,使得与测试设备连接的探针17与电极焊盘14的探针区域16接触,进行检查。在探针17接触时,沿着探针17的前进方向削去电极焊盘14。这时,也可以削去电极焊盘14,一直到焊盘金属12露出为止,探针17与电极焊盘14直接连接。但是,由于工艺精度的问题,在形成大面积图形时,存在表面平整度下降的倾向,在以往的I/O单元结构中,由于电极焊盘14为了进行探测,需要有最低限度的面积,与电极焊盘14形成实质上相同形状的焊盘金属12的表面形成凹凸,平整度降低。所以存在的问题是,在探针17接触时,往往由于在焊盘金属12的表面的凹凸处产生应力集中,焊盘金属12产生裂纹,有的情况下在层间膜产生裂纹,因此下层Cu布线与焊盘金属12产生短路或者下层Cu布线或电路等损坏,从而半导体器件的特性恶化。作为它的解决措施,如特开2004-235416号公报所示,提出了一种结构,它是在焊盘金属的正下方设置空置布线,以缓和裂纹产生的影响,但存在的问题是,由于要形成多余的层,因此工艺复杂,另外在利用已有的布线层形成空置布线时,I/O单元区域的面积增大,芯片尺寸增大。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半导体器件的目的在于不导致工艺复杂及芯片尺寸增大,提高焊盘金属的表面平整度,防止半导体器件的特性恶化。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半导体器件,具有配置外部端子即电极焊盘的电极焊盘区域、以及配置内部电路的工作区域,其中具有将前述电极焊盘与前述焊盘金属电连接的通路,在前述焊盘金属的至少一部分设置缝隙。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半导体器件,具有配置外部端子即电极焊盘的电极焊盘区域、以及配置内部电路的工作区域,其中具有与来自前述内部电路的布线连接并通过层间膜配置在前述电极焊盘的下层的焊盘金属、以及贯通前述层间膜而将前述电极焊盘与前述焊盘金属电连接的通路,在前述焊盘金属的至少一部分设置缝隙。再有,前述通路配置在除了前述探针区域以外的区域。另外,超出到前述工作区域,形成前述电极焊盘。再有,在前述工作区域的前述电极焊盘下部,形成屏蔽布线。另外,前述层间膜是SiN层。另外,在前述焊盘金属的至少一部分设置缝隙的位置是前述电极焊盘中包含检查时检查探针移动的探针区域的正下方的位置,设置前述缝隙的方向是前述检查探针的前述方向。再有,仅在前述焊盘金属的前述探针区域正下方,设置前述缝隙,另外,前述缝隙的至少一端具有开放端。另外,具有多条前述缝隙。再有,用多条前述缝隙夹住的前述焊盘金属的各金属层的宽度为小于等于20μm。另外,形成前述焊盘金属的金属层由Cu构成,前述电极焊盘由Al构成。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1的I/O单元区域的平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1的I/O单元区域的剖视图。图3所示为I/O单元的电极焊盘中的探针区域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1的仅在探针区域设置缝隙的I/O单元区域的平面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2的I/O单元区域的平面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2的I/O单元区域的剖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2的I/O单元区域的平面图。图8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3的形成凸点的I/O单元结构的剖视图。图9A为以往的半导体器件的平面图。图9B为以往的半导体器件的I/O单元区域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10为以往的半导体器件的I/O区域附近的剖视图。图11所示为以往的半导体器件中形成凸点的电极焊盘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的半导体器件的I/O单元,采用的结构是在工作区域形成的内部电路使用多层布线引到I/O单元区域的用最上层布线形成的焊盘金属,并通过通路与从半导体器件表面的层间膜露出的电极焊盘连接。在本专利技术的半导体器件的I/O单元中,至少在探针区域正下方部分用平行于探针前进方向并排的宽度细的多个金属层,形成焊盘金属。另外,在焊盘金属与电极焊盘之间形成层间膜时,在I/O单元的半导体器件端面部分形成将焊盘金属与电极焊盘连接的通路,对于通路在工作区域一侧设置与探针接触的探针区域。这样,探针接触的探针区域正下方的焊盘金属,沿探针前进方向集中形成多条细长形状的焊盘金属,从而与以往的和电极焊盘实质上相同形状的焊盘金属相比,由于一个一个焊盘金属的面积减小,因此工艺上能够形成很好的表面平整度,能够缓和探针接触时的应力集中,缓和对I/O单元下部区域的影响,防止半导体器件的特性恶化。另外,由于在探针区域中因探针接触而产生的对焊盘金属的应力仅作用于细分的一个一个焊盘金属,应力对于整个电极焊盘下部不产生影响,因此能够缓和对I/O单元下部区域的影响,防止半导体器件的特性恶化。下面,以Cu布线及Al电极焊盘的半导体器件为例,用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实施形态1首先,用图1、图2、图3及图4说明实施形态1的半导体器件。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1的I/O单元区域的平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1的I/O单元区域的剖视图,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所示为I/O单元的电极焊盘中的探针区域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1的仅在探针区域设置缝隙的I/O单元区域的平面图。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形态的I/O单元与以往的半导体器件相同,将工作区域10中形成的内部电路的信号及电源等使用多层的Cu布线,引到I/O区域21的用最上层Cu布线形成的焊盘金属22(未图示),通过通路15与从半导体器件表面的SiN膜13(在平面图中未图示)露出的Al电极焊盘14连接。电极焊盘也具有与以往的I/O单元同样的形状。这里,在以往的I/O单元中,是在电极焊盘14的形成区域整个表面形成成为焊盘金属的金属层,但本实施形态的焊盘金属22通过设置缝隙,则为图1那样的由沿着探针前进方向的多个细长的Cu层形成的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导体器件,具有配置作为外部端子的电极焊盘的电极焊盘区域、以及配置内部电路的工作区域,其特征在于,具有与来自所述内部电路的布线连接并配置在所述电极焊盘的下层的焊盘金属、以及将所述电极焊盘与所述焊盘 金属电连接的通路,在所述焊盘金属的至少一部分设置缝隙。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5-8-9 2005-2301931.一种半导体器件,具有配置作为外部端子的电极焊盘的电极焊盘区域、以及配置内部电路的工作区域,其特征在于,具有与来自所述内部电路的布线连接并配置在所述电极焊盘的下层的焊盘金属、以及将所述电极焊盘与所述焊盘金属电连接的通路,在所述焊盘金属的至少一部分设置缝隙。2.一种半导体器件,具有配置作为外部端子的电极焊盘的电极焊盘区域、以及配置内部电路的工作区域的半导体器件中,其特征在于,具有与来自所述内部电路的布线连接并通过层间膜配置在所述电极焊盘的下层的焊盘金属、以及贯通所述层间膜将所述电极焊盘与所述焊盘金属电连接的通路,在所述焊盘金属的至少一部分设置缝隙。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路配置在除了所述探针区域以外的区域。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超出到所述工作区域,形成所述电极焊盘。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工作区域的所述电极焊盘下部,形成屏蔽布线。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层间膜是SiN层。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焊盘金属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所述缝隙的位置是所述电极焊盘中包含检查时检查探针移动的探针区域的正下方的位置,设置所述缝隙的方向是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永井纪行阪下俊彦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