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控制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7124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压力控制阀,具备形成有输入口(p1)、输出口(p2)以及排放口(p4~p6)的套管(62)、以及产生推力的线性电磁部(11)。还具有设置在套管(62)内并能够进退自如、传递推力、将从输入口(p1)输入的输入压力经过调压后从输出口(p2)输出输出压力的第1阀柱,和设置在套管(62)内并能够进退自如、传递推力、将输出压力作为反馈压力有选择地作用在第1阀柱上的第2阀柱。由于输出压力作为反馈压力有选择地作用在第1阀柱上,从而不需要控制阀等。这种压力控制阀,能够简化产生控制压力的液压回路,并能够产生稳定的控制压力,使压力控制阀小型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压力控制阀
技术介绍
以往,在例如自动变速机的液压回路中,通过调节器阀调整液压泵产生的油压并作为调节器压,将该调节器压供给到液压回路的各处。而且,在上述液压回路中设有各种压力控制阀,在该压力控制阀中的、例如线性电磁阀,具有线性电磁部和调压阀部,将利用调制器阀对上述调节器压进行减压所得的调制器压作为输入压力接受,并通过向线性电磁部的线圈供应电流来操作调压阀部,调整油压,将调整后的油压作为输出压力产生。图2表示了以往的液压回路的主要部分。图中,C为作为摩擦结合元件的离合器,91为具有线性电磁部92以及调压阀部93的线性电磁阀,该线性电磁阀91,接受由未图示的调节器阀调压的调节器压力、以及通过由调制器阀94减压所得到的调制器压力作为输入压力,通过向线性电磁部92的未图示的线圈供给控制装置95的电流,使调压阀部93动作,调整油压,并将调整后的油压作为输出压力。控制阀96,接受由液压泵97产生的油压作为输入压力(原始压),同时接受从上述线性电磁阀91送出的输出压力作为信号油压并产生控制压力,供给到上述离合器C的未图示的液压伺服机构。此时,上述控制压力向上述液压伺服机构供给规定的液压模型,离合器C根据上述液压模型进行结合脱离(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而且,也可以采用制动器取代作为上述摩擦结合元件的离合器C,该制动器根据上述控制压力的液压模型进行结合脱离。专利文献1特开2003-74733号公报。但是,在上述以往的液压回路中,为了产生控制压力,需要线性电磁阀91、控制阀96等,不仅部件数量增多,而且液压回路也变得复杂。这里,也可以考虑只由线性电磁阀91来产生控制压力,但此时当控制压力为离合器C进行结合所需的最大油压时,供给线圈的电流值会产生波动,从而不能产生稳定的控制压力。另外,为了提高控制压力,线性电磁部92需要大的推力,因此线性电磁部92变得大型化,其结果是线性电磁阀91也变得大型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上述以往液压回路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化产生控制压力的液压回路、能够稳定地产生控制压力并且能够小型化的压力控制阀。因此,在本专利技术的压力控制阀中,具有形成有输入口、输出口以及排放口的套管以及产生推力的线性电磁部。还具有第1阀柱和第2阀柱,该第1阀柱,被设置在所述套管内并能够进退自如,传递所述推力,将从所述输入口输入的输入压力经过调压后、从输出口输出输出压力;该第2阀柱,被设置在所述套管内并能够进退自如,传递所述推力,将所述输出压力作为反馈压力,有选择地作用在第1阀柱上。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压力控制阀中,具有形成有输入口、输出口以及排放口的套管以及产生推力的线性电磁部。还具有设第1阀柱和第2阀柱,该第1阀柱,被设置在所述套管内并能够进退自如,传递所述推力,将从所述输入口输入的输入压力经过调压后、从输出口输出输出压力;该第2阀柱,被设置在所述套管内并能够进退自如,改变与所述第1阀柱的相对位置,将所述输出压力作为反馈压力,有选择地作用在第1阀柱上。在本专利技术的另外的其他压力控制阀中,进而,所述线性电磁部,由被供给电流、产生推力的被电流供给部以及被所述推力所移动的可动部组成。在本专利技术的另外的其他压力控制阀中,进而,所述推力,从所述可动部直接传递到第2阀柱,并通过该第2阀柱以及对第2阀柱向与所述线性电磁部相反侧加压的加压部件、传递到第1阀柱。在本专利技术的另外的其他压力控制阀中,进而,所述推力,从所述可动部直接传递到第1阀柱。在本专利技术的另外的其他压力控制阀中,进而,所述第2阀柱,具有在轴方向左右对称的形状。在本专利技术的另外的其他压力控制阀中,进而,具有将所述第1阀柱向所述电磁部侧加压的加压部件。由该加压部件产生的加压力,与所述推力以及由所述反馈压力产生的反馈力处于相对方向。在本专利技术的另外的其他压力控制阀中,进而,还具有将所述第1阀柱向所述电磁部侧加压的加压部件。并且,由该加压部件产生的加压力以及由所述反馈压力产生的反馈力,与所述推力处于相对方向。在本专利技术的另外的其他压力控制阀中,进而,所述第2阀柱,被配置在所述第1阀柱的径方向内侧。并且,第1、第2阀柱,相互之间可以自由相对移动。在本专利技术的另外的其他压力控制阀中,进而,在所述套管上,形成有将反馈压力作用在第1阀柱上的反馈压力作用部。并且,在所述第1、第2阀柱之间形成的反馈油路与所述反馈压力作用部连通。在本专利技术的另外的其他压力控制阀中,进而,随着由所述线性电磁部改变所述推力而改变所述第1、第2阀柱的相对位置,切换反馈油路的连通状态。在本专利技术的另外的其他压力控制阀中,进而,在所述套管的、与线性电磁部相反侧,设置有加压力调整部件,该加压力调整部件,调整由对所述第1阀柱向所述电磁部侧加压的加压部件施加的加压力。在本专利技术的另外的其他压力控制阀中,进而,在所述第1、第2阀柱之间,设置有其他的加压部件,并且,在所述套管的与线性电磁部相反侧的、所述加压力调整部件的径方向内侧,设置有调整由所述其他加压部件施加的加压力的其他的加压力调整部件。在本专利技术的另外的其他压力控制阀中,具有形成有输入口、输出口以及排放口的套管,和产生推力的线性电磁部,和设置在所述套管内并能够进退自如、传递所述推力、在将从所述输入口输入的输入压力进行调压后从输出口输出输出压力的阀柱、以及对该阀柱向线性电磁部侧加压的加压部件;当所述输出压力作为反馈压力作用在所述阀柱上时,使由所述加压部件产生的加压力、与所述推力以及所述反馈压力的反馈力处于相对方向。并且,在套管内设置有用于切换是否将所述反馈压力作用到所述阀柱上的反馈压力切换机构。在本专利技术的另外的其他压力控制阀中,进而,所述反馈压力切换机构由2个加压部件组成。在本专利技术的另外的其他压力控制阀中,进而,所述各加压部件,被设置在所述套管的与线性电磁部相反侧的端部。在本专利技术的另外的其他压力控制阀中,进而,所述各加压部件的弹性系数各不相同。在本专利技术的另外的其他压力控制阀中,进而,所述各加压部件,沿轴方向成串列设置。在本专利技术的另外的其他压力控制阀中,进而,所述各加压部件,沿轴方向成并列设置,长度各不相同。(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压力控制阀中,具有形成有输入口、输出口以及排放口的套管、以及产生推力的线性电磁部。还具有第1阀柱和第2阀柱,该第1阀柱,被设置在所述套管内并能够进退自如,传递所述推力,将从所述输入口输入的输入压力经过调压后、从输出口输出输出压力;该第2阀柱,被设置在所述套管内并能够进退自如,传递所述推力,将所述输出压力作为反馈压力,有选择地作用在第1阀柱上。此时,输出压力作为反馈压力有选择地作用在第1阀柱上,从而不需要控制阀。因此,可以减少液压回路的部件数量,简化液压回路。另外,由于可以在第1阀柱上不施加反馈压力的状态下产生输出压力,因此不需要过大的推力,可以使线性电磁部小型化,其结果使压力控制阀小型化。在本专利技术的另外的其他压力控制阀中,进而,所述线性电磁部,由被供给电流、产生推力的被电流供给部以及被所述推力所移动的可动部组成。此时,由于可以在第1阀柱上不施加反馈压力的状态下产生输出压力,所以,当输出压力为最大油压时,供给被电流供给部的电流值即使产生波动,也可以产生稳定的控制压力。在本专利技术的另外的其他压力控制阀中,进而,所述第2阀柱,具有在轴方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力控制阀,具有:形成有输入口、输出口以及排放口的套管以及产生推力的线性电磁部,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阀柱和第2阀柱,该第1阀柱,被设置在所述套管内并能够进退自如,传递所述推力,将从所述输入口输入的输入压力经过调压后、从输出口输出 输出压力;该第2阀柱,被设置在所述套管内并能够进退自如,传递所述推力,将所述输出压力作为反馈压力,有选择地作用在第1阀柱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本晴树石川和典国分隆弘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