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车体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94784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4 01:13
提供一种能够通过车体整体来提高悬架的支承刚性的车辆的车体构造。从左右一对减震器支承部(54)的附近直到在车体后部(1R)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尾端(7)构成第1后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RWC1),该左右一对减震器支承部(54)设置于在比车辆的侧门开口(Es)更靠车辆后方配设的后轮罩(52),并且支承悬架减震器(55),在这样的后部车辆的车体构造中,通过连结部件(33)将车辆前后方向的大致环状的前后方向环状车体骨架(SLC)和第1后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RWC1)连结。

Vehicle body constru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车体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后悬架的减震器支承部附近形成了在车宽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的车体骨架的车辆的车体构造。
技术介绍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由地板横梁、轮罩加强件及后端梁形成从左右的后悬架的减震器支承部附近直到后尾端在车宽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的车体骨架,从而能够提高后悬架中的减震器支承部的支承刚性。此外,在侧门开口的周缘也形成大致环状的车体骨架,并且与在上述的车宽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的车体骨架连结,从而能够通过车体整体来提高悬架的支承刚性,但是,后悬架中的减震器支承部和形成于侧门开口的周缘的大致环状的车体骨架分离,所以难以利用车体整体来提高悬架的支承刚性。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9304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车体整体来提高悬架的支承刚性的车辆的车体构造。本专利技术是一种车辆的车体构造,在车辆的侧门开口周缘具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的第1车体骨架,所述第1车体骨架包括:左右一对铰链柱,配设于车体前部;左右一对前立柱,从该铰链柱的上端向车体后方且上方延设;左右一对顶棚侧轨,从该前立柱的上端向车辆后方向延伸;左右一对边梁,从所述铰链柱的下端向车辆后方向延伸;以及左右一对侧立柱,沿着所述侧门开口的后端配设,上端与所述顶棚侧轨连结,下端与所述边梁连结,所述车辆的车体构造具备第2车体骨架,该第2车体骨架配设于比车辆的侧门开口更靠车辆后方,在车宽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所述第2车体骨架包括:后端板,构成车体后壁;后端梁,将从所述左右一对顶棚侧轨的后端向车辆后方且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立柱的下端彼此在所述车宽方向上连结,在与所述后端板之间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左右一对所述后轮罩,在上部设置有后悬架减震器支承部;左右一对后轮罩加强件,在比所述减震器支承部更靠车辆前方的位置在与所述后轮罩之间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上端前部与所述侧立柱的后端接合;地板横梁,将该后轮罩加强件的下端在所述车宽方向上连结,在与地板之间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以及左右一对连结角撑,将所述后端梁和所述后轮罩的上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连结,所述车辆的车体构造具备连结部件,该连结部件用于安装车辆零件,且将所述侧立柱的前端和所述轮罩加强件连结。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利用车体整体来提高悬架的支承刚性。详细地说,由配设于车辆前部的左右一对铰链柱、从该铰链柱的上端向车辆后方延设的左右一对前立柱、左右一对顶棚侧轨、沿着所述侧门开口的后端配设的左右一对侧立柱、将该侧立柱的下端和所述铰链柱的下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连结的左右一对边梁构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的车体骨架,并且由将从左右一对所述顶棚侧轨的后端向车辆后方且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立柱的下端彼此在车宽方向上连结的后端梁、将该后端梁和所述后轮罩的上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连结的左右一对连结角撑、在上部设置有所述减震器支承部的左右一对所述后轮罩、沿着所述后轮罩配设且上端前部在比所述减震器支承部更靠车辆前方的位置接合到所述侧立柱的后端的左右一对轮罩加强件、以及将该轮罩加强件的下端在车宽方向上连结的地板横梁构成在所述车宽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的车体骨架。而且,通过用于安装车辆零件的连结部件,将构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的车体骨架的所述侧立柱的前端和构成在所述车宽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的车体骨架的所述轮罩加强件连结,也就是说,相对于车辆在多方向上形成大致环状的车体骨架,能够通过车体整体来提高悬架的支承刚性。因此,能够将前悬架和后悬架被输入的力无延迟地传递,能够提高乘客的乘坐舒适性。此外,将用于安装车辆零件的部件用作将大致环状的车体骨架彼此连结的所述连结部件,从而能够抑制零件个数的增加,防止重量增加。此外,通过所述连结部件将所述侧立柱和所述轮罩加强件的接合部位进行加强,所以能够以更高刚性将所述侧立柱和所述轮罩加强件连结。进而,即便在所述侧立柱下端和所述减震器支承部分离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兼顾所述侧门开口的后端缘的刚性和所述减震器支承部的支承刚性的同时,将所述侧立柱和所述轮罩加强件连结。另外,上述大致环状的车体骨架只要是能够传递力学地作用的载荷的大致环状即可,其形状可以是任何形状,此外,也可以是由多个部件构成的大致环状。进而,构成大致环状的车体骨架的部件可以是由闭合截面构成的部件,但如果是力学上适合作为构造部件的部件,也可以是由开放截面构成的部件。另外,开放部件的情况下,也可以与其他部件组合而构成闭合截面。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方式,将所述连结部件中的所述轮罩加强件侧部位连结到所述减震器支承部的前方部位。根据本专利技术,将在上部设置有所述减震器支承部的左右一对所述后轮罩和连结部件直接连结,该减震器支承部构成在所述车宽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的车体骨架,因此,能够提高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的车体骨架和在所述车宽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的车体骨架的连结刚性。此外,即便是减震器支承部和侧立柱加强件离开一定距离的情况下,通过连结部件将所述轮罩加强件和所述侧立柱加强件的前端连结,也能够确保减震器支承部的刚性,利用轮罩加强件的一部分和用于安装车辆零件的连结部件,能够将在所述车体前后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的车体骨架和在所述车宽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的车体骨架连结。此外,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方式,所述连结部件由用于安装座椅靠背的卡锁所嵌合的锁栓的锁栓安装托架构成。根据本专利技术,使座椅靠背的卡锁所嵌合的锁栓安装托架作为所述连结部件发挥功能,利用锁栓安装托架,能够提高在所述车体前后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的车体骨架和在所述车宽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的车体骨架的连结刚性。此外,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方式,在与侧立柱加强件一起构成所述侧立柱的侧边板内侧件中的所述减震器支承部的侧方,设置用于安装车辆零件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将从所述顶棚侧轨的后端向后方延伸的后立柱和所述轮罩加强件的上端部后端连结。根据本专利技术,将设置于所述减震器支承部的侧方的所述侧边板内侧件的加强板和所述轮罩加强件的上端部后端连结,并且将所述加强板的上端连结到所述后立柱,所以利用用于安装第2车辆零件的加强板,能够提高在所述车体前后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的车体骨架和在所述车宽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的车体骨架的连结刚性。此外,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方式,所述加强板由用于安装安全带卷收器的安装板构成。根据本专利技术,使安全带卷收器的安装板作为所述加强板发挥功能,利用安装板,能够提高在所述车体前后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的车体骨架和在所述车宽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的车体骨架的连结刚性。此外,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方式,设置有跨过所述安装板和所述侧立柱加强件安装的安装托架。根据本专利技术,利用用于安装安全带卷收器的安装托架,能够提高在所述车体前后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的车体骨架和在所述车宽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的车体骨架的连结刚性。此外,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方式,所述减震器支承部由延伸到所述轮罩加强件且比其他部位更厚的厚壁部构成。根据本专利技术,构成在所述车宽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的车体骨架的所述连结角撑将所述后端梁和所述后轮罩中的所述厚壁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连结,能够构成更高刚性的车体骨架。此外,即便是设置于所述后轮罩的所述减震器支承部相对于所述轮罩加强件分离的情况下,通过比其他部位更厚且延伸到所述轮罩加强件的厚壁部,能够抑制支承刚性的下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车体构造,在车辆的侧门开口周缘具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的第1车体骨架,所述第1车体骨架包括:左右一对铰链柱,配设于车体前部;左右一对前立柱,从该铰链柱的上端向车体后方且上方延设;左右一对顶棚侧轨,从该前立柱的上端向车辆后方向延伸;左右一对边梁,从所述铰链柱的下端向车辆后方向延伸;以及左右一对侧立柱,沿着所述侧门开口的后端配设,上端与所述顶棚侧轨连结,下端与所述边梁连结,所述车辆的车体构造具备第2车体骨架,该第2车体骨架配设于比车辆的侧门开口更靠车辆后方,在车宽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所述第2车体骨架包括:后端板,构成车体后壁;后端梁,将从所述左右一对顶棚侧轨的后端向车辆后方且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立柱的下端彼此在所述车宽方向上连结,在与所述后端板之间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左右一对所述后轮罩,在上部设置有后悬架减震器支承部;左右一对后轮罩加强件,在比所述减震器支承部更靠车辆前方的位置在与所述后轮罩之间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上端前部与所述侧立柱的后端接合;地板横梁,将该后轮罩加强件的下端在所述车宽方向上连结,在与地板之间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以及左右一对连结角撑,将所述后端梁和所述后轮罩的上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连结,所述车辆的车体构造具备连结部件,该连结部件用于安装车辆零件,且将所述侧立柱的前端和所述轮罩加强件连结。...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3.06 JP 2018-0394861.一种车辆的车体构造,在车辆的侧门开口周缘具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的第1车体骨架,所述第1车体骨架包括:左右一对铰链柱,配设于车体前部;左右一对前立柱,从该铰链柱的上端向车体后方且上方延设;左右一对顶棚侧轨,从该前立柱的上端向车辆后方向延伸;左右一对边梁,从所述铰链柱的下端向车辆后方向延伸;以及左右一对侧立柱,沿着所述侧门开口的后端配设,上端与所述顶棚侧轨连结,下端与所述边梁连结,所述车辆的车体构造具备第2车体骨架,该第2车体骨架配设于比车辆的侧门开口更靠车辆后方,在车宽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所述第2车体骨架包括:后端板,构成车体后壁;后端梁,将从所述左右一对顶棚侧轨的后端向车辆后方且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立柱的下端彼此在所述车宽方向上连结,在与所述后端板之间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左右一对所述后轮罩,在上部设置有后悬架减震器支承部;左右一对后轮罩加强件,在比所述减震器支承部更靠车辆前方的位置在与所述后轮罩之间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上端前部与所述侧立柱的后端接合;地板横梁,将该后轮罩加强件的下端在所述车宽方向上连结,在与地板之间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以及左右一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藤健一福田真祝中发修一川野晃宽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