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椅及具有其的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2266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4 01: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座椅及具有其的汽车。该汽车座椅包括:靠背组件、座垫侧臂、上滑轨、第一连杆组件和第二连杆组件,座垫侧臂设置在靠背组件的前侧且与靠背组件铰接相连,上滑轨设置在靠背组件和座垫侧臂的下方,上滑轨上设置有滑轨搭接板,且第一连杆组件包括:后侧连杆、中间连杆,第二连杆组件包括:第二后连杆、前侧连杆。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汽车座椅,通过设置第一连杆组件与第二连杆组件,可以保证当靠背组件发生前倾时,座垫支撑杆可以发生独立于靠背组件的转动,从而保证当汽车座椅前倾时,靠背组件的翻折角度较大,并且座垫支撑杆的下沉角度较大,从而保证汽车座椅可以为需要上、下车的乘客提供较大的空间。

Car seats and cars with th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座椅及具有其的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汽车座椅及具有其的汽车。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座椅前倾机构为四连杆,中排座椅调节后使后排乘客能够上下车的结构中,结构相对较简单的四连杆机构对车身空间要求较高且乘客上下车空间较小,如果一度增加乘客上下车空间,则需牺牲座椅的乘坐舒适性,增高座椅H点高度及大腿支撑高度,且四连杆,靠背折叠前倾时,座椅后端悬臂大,没有支撑,稳定性较差。且四连杆结构折叠前倾时,靠背顶端距离车身顶棚距离减小,制约了此类型座椅适用于内部空间更大的MPV或大型SUV,对于相对空间较小的SUV则不合适。SUV对座椅的需求为整体厚度较小,即座垫上面到滑轨底面的距离偏小。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汽车座椅,以解决汽车座椅在前倾时,靠背组件翻折角度较小,座垫侧臂下沉角度小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汽车座椅包括:靠背组件、座垫侧臂、上滑轨、第一连杆组件、座椅支撑杆以及第二连杆组件,所述座垫侧臂设置在所述靠背组件的前侧且与所述靠背组件铰接相连,所述上滑轨设置在所述靠背组件和所述座垫侧臂的下方,所述上滑轨上设置有滑轨搭接板,所述第一连杆组件设置在所述座垫侧臂与所述滑轨搭接板之间,且所述第一连杆组件包括:后侧连杆、中间连杆,所述中间连杆设置在所述后侧连杆的前侧,所述后侧连杆和所述中间连杆的上端均与所述座垫侧臂铰接相连,所述后侧连杆和所述中间连杆的下端与所述滑轨搭接板铰接相连,所述座垫侧臂与所述靠背组件的铰接处设置有连动杆,所述座椅支撑杆与所述连动杆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组件设置在所述座椅支撑杆与所述滑轨搭接板之间,且所述第二连杆组件包括:第二后连杆、前侧连杆,所述第二后连杆的上端与所述靠背组件、所述座椅支撑杆在同一处铰接相连,所述前侧连杆设置在所述中间连杆的前侧,所述前侧连杆的上端与所述座椅支撑杆铰接相连,所述第二后连杆(52)和所述前侧连杆的下端与所述滑轨搭接板铰接相连,且所述第二后连杆(52)的下端与所述中间连杆(42)的下端为同一铰接点。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中间连杆的上端铰接点位于所述后侧连杆的上端铰接点的前方,所述后侧连杆的上端铰接点与所述中间连杆的上端铰接点之间形成第一上连杆,所述后侧连杆的下端铰接点与所述中间连杆的下端铰接点之间形成第一下连杆。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后连杆的上端铰接点与所述前侧连杆的上端铰接点之间形成第二上连杆,所述第二后连杆的下端铰接点与所述前侧连杆的下端铰接点之间形成第二下连杆。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靠背组件包括:靠背、调角器,所述调角器设置在所述靠背与所述座垫侧臂之间,所述靠背与所述调角器固定相连,所述调角器与所述座垫侧臂铰接相连。进一步地,所述调角器包括:调角器上连接板和调角器下连接板,所述调角器上连接板和所述调角器下连接板可以相对转动也可以相对固定,所述靠背与所述调角器上连接板相连,所述调角器下连接板与所述座垫侧臂铰接相连。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靠背组件与所述上滑轨之间设置有锁紧机构。进一步地,所述锁紧机构包括:地板锁固定支架和锁钩固定支架,所述地板锁固定支架设置在所述靠背组件的底部,所述锁钩固定支架设置在所述上滑轨上,所述锁钩固定支架上设置有锁钩钢丝,以将所述靠背组件保持在竖直位置。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杆组件和所述第二连杆组件均设置在所述锁紧机构的前方。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中间连杆与所述后侧连杆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中间连杆与所述前侧连杆之间的距离。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汽车座椅具有以下优势:通过设置座垫侧臂,为设置座垫提供支撑,并且后侧连杆、靠背组件以及座垫侧臂三者铰接相连,可以提高座垫侧臂的支撑强度,保证座垫侧臂对乘客的支撑可靠。通过设置第一连杆组件与第二连杆组件,实现了靠背组件与上滑轨的间接连接、座垫侧臂与上滑轨的间接连接、座垫支撑杆与上滑轨的间接连接,可以保证当靠背组件发生前倾时,座垫支撑杆可以发生独立于靠背组件的转动,从而保证当汽车座椅前倾时,靠背组件的翻折角度较大,并且座垫支撑杆的下沉角度较大,从而保证汽车座椅可以为需要上、下车的乘客提供较大的空间。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汽车座椅,且汽车座椅还包括:下滑轨,所述上滑轨可沿所述下滑轨在汽车的前后方向上滑动。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汽车具有以下优势:本技术所述的汽车座椅集成了靠背折叠放平功能和前倾功能,当靠背放平时,可以减小汽车座椅整体厚度,增加整车的储物空间,当靠背前倾时,后排乘客上车时,座椅靠背前倾留出避让空间,并且靠背组件前倾运动时,与座垫侧臂的下沉运动为独立运动,因此,可以实现在靠背组件翻折角度相同的情况下,座垫侧臂的下沉量增大,汽车座椅可向前滑动的距离增大,进而增大乘客的上、下车空间,并且,还可以保证滑轨解锁手柄的布置和防下潜位置的布置设计在舒适性以及合理设计范围内,从而提高人员操作舒适性能及安全性能。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汽车座椅被锁止时的侧面示意图;图2是汽车座椅被锁止时的立体图;图3是汽车座椅前倾时的示意图;图4是汽车座椅前倾以及向前滑移时的示意图;图5是汽车座椅的靠背发生翻折时的示意图;图6是第一上连杆、第一下连杆、第二上连杆以及第二下连杆配合关系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汽车座椅100、靠背组件10、靠背11、调角器12、调角器上连接板121、调角器下连接板122、座垫侧臂20、座椅支撑杆21、连动杆22、横杆23、上滑轨30、滑轨搭接板31、滑轨解锁手柄32、第一连杆组件40、后侧连杆41、中间连杆42、第二连杆组件50、前侧连杆51、第二后连杆52、第一上连杆61、第一下连杆62、第二上连杆71、第二下连杆72、锁紧机构80、地板锁固定支架81、锁钩固定支架82、锁钩钢丝83、下滑轨90。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图1-图6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参照图1-图4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汽车座椅100可以包括:靠背组件10、座垫侧臂20、上滑轨30、第一连杆组件40、座椅支撑杆21以及第二连杆组件50,靠背组件10可以为乘客坐在座椅上时提供后靠的支撑,以提高乘坐舒适性。参考图1-图5所示,座垫侧臂20设置在靠背组件10的前侧,且座垫侧臂20与靠背组件10铰接相连,座垫侧臂20与靠背组件10的铰接处设置有连动杆22,座椅支撑杆21与连动杆22铰接,座椅支撑杆21设置在靠背组件10的前侧,且座椅支撑杆21呈开口朝后的“U”形结构,座垫可以放置在座垫侧臂20和座椅支撑杆21的上方,因此,通过设置座垫侧臂20,为设置座垫提供支撑。如图1-图6所示,上滑轨30设置在靠背组件10和座垫侧臂20、座椅支撑杆21的下方,汽车座椅100还可以包括:下滑轨90,上滑轨30位于下滑轨90的上方,且上滑轨30可以相对于下滑轨90在汽车的前后方向上做滑移运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座椅(100),其特征在于,包括:靠背组件(10);座垫侧臂(20),所述座垫侧臂(20)设置在所述靠背组件(10)的前侧且与所述靠背组件(10)铰接相连;上滑轨(30),所述上滑轨(30)设置在所述靠背组件(10)和所述座垫侧臂(20)的下方;第一连杆组件(40),所述第一连杆组件(40)设置在所述座垫侧臂(20)与所述上滑轨(30)之间,且所述第一连杆组件(40)包括:后侧连杆(41)、中间连杆(42),所述中间连杆(42)设置在所述后侧连杆(41)的前侧,所述后侧连杆(41)和所述中间连杆(42)的上端均与所述座垫侧臂(20)铰接相连,所述后侧连杆(41)和所述中间连杆(42)的下端均与所述上滑轨(30)铰接相连;座椅支撑杆(21),所述座垫侧臂(20)与所述靠背组件(10)的铰接处设置有连动杆(22),所述座椅支撑杆(21)与所述连动杆(22)铰接;第二连杆组件(50),所述第二连杆组件(50)设置在所述座椅支撑杆(21)与所述上滑轨(30)之间,且所述第二连杆组件(50)包括:第二后连杆(52)、前侧连杆(51),所述第二后连杆(52)的上端与所述靠背组件(10)、所述座椅支撑杆(21)在同一处铰接相连,所述前侧连杆(51)设置在所述中间连杆(42)的前侧,所述前侧连杆(51)的上端与所述座椅支撑杆(21)铰接相连,所述第二后连杆(52)和所述前侧连杆(51)的下端均与所述上滑轨(30)铰接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座椅(100),其特征在于,包括:靠背组件(10);座垫侧臂(20),所述座垫侧臂(20)设置在所述靠背组件(10)的前侧且与所述靠背组件(10)铰接相连;上滑轨(30),所述上滑轨(30)设置在所述靠背组件(10)和所述座垫侧臂(20)的下方;第一连杆组件(40),所述第一连杆组件(40)设置在所述座垫侧臂(20)与所述上滑轨(30)之间,且所述第一连杆组件(40)包括:后侧连杆(41)、中间连杆(42),所述中间连杆(42)设置在所述后侧连杆(41)的前侧,所述后侧连杆(41)和所述中间连杆(42)的上端均与所述座垫侧臂(20)铰接相连,所述后侧连杆(41)和所述中间连杆(42)的下端均与所述上滑轨(30)铰接相连;座椅支撑杆(21),所述座垫侧臂(20)与所述靠背组件(10)的铰接处设置有连动杆(22),所述座椅支撑杆(21)与所述连动杆(22)铰接;第二连杆组件(50),所述第二连杆组件(50)设置在所述座椅支撑杆(21)与所述上滑轨(30)之间,且所述第二连杆组件(50)包括:第二后连杆(52)、前侧连杆(51),所述第二后连杆(52)的上端与所述靠背组件(10)、所述座椅支撑杆(21)在同一处铰接相连,所述前侧连杆(51)设置在所述中间连杆(42)的前侧,所述前侧连杆(51)的上端与所述座椅支撑杆(21)铰接相连,所述第二后连杆(52)和所述前侧连杆(51)的下端均与所述上滑轨(30)铰接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连杆(42)的上端铰接点位于所述后侧连杆(41)的上端铰接点的前方,所述后侧连杆(41)的上端铰接点与所述中间连杆(42)的上端铰接点之间形成第一上连杆(61),所述后侧连杆(41)的下端铰接点与所述中间连杆(42)的下端铰接点之间形成第一下连杆(6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攻关张玉郑露菊窦兰宝王腾王玉影
申请(专利权)人:诺博汽车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