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01630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3 23: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分解的坐席装置。坐席装置(1)具有靠背(2)以及座部(3),并具备:坐席主体(4),其设置有第一轴(11)以及第二轴(12);支承部(5),其设置有第一引导槽(81)以及第二引导槽(82);工作台(10);以及一对工作台臂(9)。第一轴(11)插入于第一引导槽(81)且第二轴(12)插入于第二引导槽(82),由此将坐席主体(4)以能够倾转的方式支承于支承部(5)。在坐席主体(4)设置有:第一容纳部(41),其以能够供第一轴(11)突出或没入的方式对第一轴(11)进行容纳;以及第二容纳部(42),其以能够供第二轴(12)突出或没入的方式对第二轴(12)进行容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坐席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倾斜机构的坐席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旅客用座椅等坐席装置,存在具备倾斜机构的坐席装置。作为该具备倾斜机构的坐席装置,公知仅使靠背以固定点为转动中心进行倾转的类型的坐席装置、以及如摇篮那样使靠背和座部进行联动动作的类型(称为摇篮(CRADLE)方式)的坐席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2。)。上述的仅使靠背进行倾转的类型的坐席装置中,例如通过将在靠背的下部设置的轴插入于在支承部(固定于固定位置的部件。)设置的孔,由此使得靠背能够以轴为转动中心进行倾转地支承于支承部。上述的靠背和座部进行联动动作的类型的坐席装置中,例如通过使靠背相对于座部以能够倾转的方式连结,并将分别设置于靠背以及座部的轴分别插入于在支承部设置的各引导槽,各轴在靠背倾转时沿各引导槽移动,由此使得座部与靠背的倾转联动地移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25842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8393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上述的现有的坐席装置中,当将靠背和座部组装于支承部时,需要进行如下繁琐的作业:利用扳手等工具将多个轴安装于靠背、座部,并且将上述轴插入于支承部的孔或者引导槽。另外,在将靠背和座部从支承部拆下时,也需要进行如下繁琐的作业:利用工具将多个轴从靠背、座部拆下,并且将上述轴从支承部的孔或者引导槽拔出。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分解的坐席装置。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是一种坐席装置,具备:坐席主体,其设置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轴;以及支承部,其设置有轴插入部,所述轴插入于所述轴插入部而将所述坐席主体以能够倾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支承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席装置具备容纳部,该容纳部设置于所述坐席主体,且以能够供所述轴突出或没入的方式对所述轴进行容纳。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席装置具备施力单元,该施力单元容纳于所述容纳部,并在使所述轴从所述容纳部突出的方向上对所述轴施力。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席装置具备销,该销与所述轴连结,穿过对所述容纳部在所述轴的突出或没入的方向上进行切割而成的槽而定位于所述容纳部外,在所述槽内对所述销进行滑动操作而使所述轴以突出或没入的方式移位。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具有:槽主体部,其沿所述轴的突出或没入的方向延伸;以及槽延长部,其从上述槽主体部中的与所述轴插入部相反一侧的端部沿与所述突出或没入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延长,所述轴因所述销定位于所述槽延长部而维持于从所述容纳部的突出量为零或者最小的最短位置。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具有槽中间延长部,该槽中间延长部从所述槽主体部中的所述突出或没入的方向上的中间部沿与所述突出或没入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延长,所述轴因所述销定位于所述槽中间延长部而维持于从所述容纳部的突出量最大的最长位置与所述最短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席装置具备:工作台,在所述坐席主体的后方使用该工作台;以及工作台臂,其对该工作台进行支承,在所述工作台臂设置有轴插通孔,该轴插通孔定位于所述容纳部与所述轴插入部之间且供所述轴插通,所述中间位置处的所述轴从所述容纳部的突出量被规定为使得该轴穿过所述轴插通孔且定位于所述轴插入部外的量。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坐椅装置具备销,该销与所述轴连结,穿过在所述轴的突出或没入的方向上对所述容纳部进行切割而成的槽而定位于所述容纳部外,在所述槽内对所述销进行滑动操作而使得所述轴以突出或没入的方式移位,所述槽具有:槽主体部,其沿所述轴的突出或没入的方向延伸;以及槽延长部,其从上述槽主体部中的所述轴插入部侧的端部沿与所述突出或没入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延长,所述轴因所述销定位于所述槽延长部而维持于从所述容纳部的突出量最大的最长位置。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专利技术,轴以能够突出或没入的方式容纳于在坐席主体设置的容纳部,因此,当将坐席主体组装于支承部时,只要使轴从容纳部突出且将该轴插入于支承部的轴插入部即可,能够容易地将坐席主体组装于支承部。另外,当将坐席主体从支承部拆下时,只要将轴容纳于容纳部内且将该轴从轴插入部拔出即可,能够容易地将坐席主体从支承部拆下。这样,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可以容易地进行组装、分解的坐席装置。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所述坐椅装置具备在使轴从容纳部突出的方向上对轴施力的施力单元,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而维持轴从容纳部突出的状态。根据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容纳部的槽内对销进行滑动操作而使得轴以突出或没入的方式移位,因此,能够在不使用工具的情况下容易地使轴以突出或没入的方式移位。根据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专利技术,轴因销定位于槽延长部而维持于从容纳部的突出量为零或者最小的最短位置,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而将轴维持于最短位置。根据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专利技术,轴因销定位于槽中间延长部而维持于从容纳部的突出量最大的最长位置与所述最短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而将轴维持于中间位置。根据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所述中间位置处的轴从容纳部的突出量被规定为使得该轴穿过工作台臂的轴插通孔且定位于支承部的轴插入部外的量。因此,当将坐席主体和工作台臂组装于支承部时,首先,使轴穿过工作台臂的轴插通孔而对坐席主体和工作台臂进行组装,并且将轴维持于中间位置,然后,只要使轴从中间位置移动至最长位置、且将该轴插入于支承部的轴插入部即可,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另外,当将坐席主体和工作台臂从支承部拆下时,只要使得轴从最长位置向中间位置移位、且将该轴从支承部的轴插入部拔出即可,能够容易地进行拆卸。根据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容纳部的槽内对销进行滑动操作而使得轴以突出或没入的方式移位,因此,能够在不使用工具的情况下容易地使轴以突出或没入的方式移位。另外,轴因销定位于槽延长部而维持于从容纳部的突出量最大的最长位置,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而将轴维持于最长位置。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坐席装置的立体图,且是表示靠背的立起状态的图。图2是表示图1中的靠背半倾斜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2中的座部弹起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从背面侧观察图1的坐席装置的立体图。图5是图4的坐席装置的分解图。图6是图1的坐席装置的侧视图,且是表示靠背的立起状态的图。图7是表示图6中的工作台定位于使用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图8是表示图6中的靠背半倾斜的状态的侧视图。图9是表示图8中的工作台定位于使用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0是表示图6中的靠背完全倾斜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1是表示图10中的工作台定位于使用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2是图5中的靠背背面下部的放大图,且是表示轴定位于最短位置的状态的图。图13是表示图12中的轴定位于中间位置的状态的图。图14是表示图13中的轴定位于最长位置的状态的图。图15是表示图14中的轴移位单元的变形例的图。符号的说明1:坐席装置;4:坐席主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坐席装置,具备:坐席主体,其设置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轴;以及支承部,其设置有轴插入部,所述轴插入于所述轴插入部而将所述坐席主体以能够倾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支承部,所述坐席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坐席装置具备容纳部,该容纳部设置于所述坐席主体,并以能够供所述轴突出或没入的方式对所述轴进行容纳。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2.27 JP 2018-0335191.一种坐席装置,具备:坐席主体,其设置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轴;以及支承部,其设置有轴插入部,所述轴插入于所述轴插入部而将所述坐席主体以能够倾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支承部,所述坐席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坐席装置具备容纳部,该容纳部设置于所述坐席主体,并以能够供所述轴突出或没入的方式对所述轴进行容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席装置具备施力单元,该施力单元容纳于所述容纳部,并在使所述轴从所述容纳部突出的方向上对所述轴施力。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坐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席装置具备销,该销与所述轴连结,穿过对所述容纳部在所述轴的突出或没入的方向上进行切割而成的槽而定位于所述容纳部外,在所述槽内对所述销进行滑动操作而使所述轴以突出或没入的方式移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坐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具有:槽主体部,其沿所述轴的突出或没入的方向延伸;以及槽延长部,其从上述槽主体部中的与所述轴插入部相反一侧的端部沿与所述突出或没入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延长,所述轴因所述销定位于所述槽延长部而维持于从所述容纳部的突出量为零或者最小的最短位置。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山务
申请(专利权)人:小糸电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