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等车辆的车身构造。
技术介绍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提高窄幅偏置碰撞时的碰撞载荷吸收性的车身构造。所谓微小重叠碰撞(也称为窄幅偏置碰撞(narrowoffsetcollision)、小重叠碰撞(smalloverlapcollision))例如是指对面车辆等碰撞物偏向车辆前端的右侧或左侧,对面车辆等碰撞物的前侧车架或保险杠横梁经由前轮与车身的下纵梁前端碰撞的情况。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67024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车身构造中,在微小重叠碰撞(窄幅偏置碰撞、小重叠碰撞)时,下纵梁前端压溃而能够吸收碰撞载荷。但是,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车身构造中,需要在地板上设置加强构架,存在难以应用于地板上配置有电池的电动汽车的可能。并且,所谓微小重叠碰撞试验(窄幅偏置碰撞试验、小重叠碰撞试验)是指使偏置碰撞宽度的大约一半(车身前面宽度的大约四分之一)与屏障碰撞的试验。例如,除了对面车辆以外,还设想了与建造物的角部、树或电线杆等较细构造的碰撞。本专利技术是鉴于所述问题点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微小重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前侧车架,其配置在车辆前方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并列设置;载荷承受部,其配置在各所述前侧车架的车辆前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前轮,其配置在各所述前侧车架的车宽方向外侧;以及左右一对下纵梁,其配置在所述前轮的车辆后方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所述载荷承受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与所述前轮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相比位于车宽方向的外侧,所述前轮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与所述下纵梁的车辆前端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相比位于车宽方向的外侧。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1.25 JP 2018-0101771.一种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前侧车架,其配置在车辆前方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并列设置;载荷承受部,其配置在各所述前侧车架的车辆前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前轮,其配置在各所述前侧车架的车宽方向外侧;以及左右一对下纵梁,其配置在所述前轮的车辆后方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所述载荷承受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与所述前轮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相比位于车宽方向的外侧,所述前轮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与所述下纵梁的车辆前端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相比位于车宽方向的外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荷承受部为左右一对下构件,各所述下构件在正面观察时呈大致L字状,从所述前侧车架的车辆前端朝向上方立起并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进而与从前柱向前方延伸的上构件的车辆前端结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荷承受部是与各所述前侧车架的内侧壁结合的角撑板,所述角撑板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前侧车架的车辆前端的由所述内侧壁和外侧壁构成的闭合截面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荷承受部是左右一对下构件和与各所述前侧车架的内侧壁结合的角撑板双方。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道横梁,其沿车宽方向以大致直线状延伸;左右一对第2外伸叉架,其从各所述前侧车架的车辆后端部到各所述下纵梁的车宽方向内侧朝向斜后方以大致直线状延伸;以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田真康,阿部祐也,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