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后端板总成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2862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7 1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新型后端板总成组件,包括后端板本体、后端板横梁、两个后端板撑板和两个后端板铰链加强板,后端板本体背面上部与所述后端板横梁固定连接,两个后端板撑板分别固定连接于后端板本体背面左侧和右侧,两个后端板铰链加强板分别固定连接于后端板本体正面左侧和右侧,后端板本体左端和右端分别与对应的左侧围总成和右侧围总成固定连接,后端板本体底部与后地板固定连接,后端板撑板上端与后端板横梁固定连接,后端板撑板下端与后地板固定连接,后端板铰链加强板下端与后大梁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新型后端板总成组件提升了后端板本体区域的强度,提升了尾门下翻后的承载强度;加强了后端板本体与侧围总成区域的局部刚度。

A New Type of Back-end Plate Assembly Compon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后端板总成组件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车身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后端板总成组件。
技术介绍
现有的一种后端板结构(如图1所示),由后端板01和后端板横梁02结构组成,后端板01两侧与D柱流水槽03搭接边搭接,其下部与后地板04翻边连接。现有的一种后端板结构存在以下不足:(一)原有结构强度与侧围及下车仅通过薄板连接,强度、刚度较弱,无法满足尾门下翻后的承载要求;(二)原有设计与后大梁、后横梁05未有效连接,后端板整体搭接强度和刚度较弱;(三)原有小尺寸泄压阀安装孔,不利于车内气体流通,影响关门力、存在耳膜压力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后端板总成组件,其优点是提升了后端板本体区域的强度,提升了尾门下翻后的承载强度;加强了后端板本体与侧围总成区域的局部刚度。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后端板总成组件,包括后端板本体、后端板横梁、两个后端板撑板和两个后端板铰链加强板,所述后端板本体背面上部与所述后端板横梁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后端板撑板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后端板本体背面左侧和右侧,两个所述后端板铰链加强板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后端板本体正面左侧和右侧,所述后端板本体左端和右端分别与对应的左侧围总成和右侧围总成固定连接,所述后端板本体底部与后地板固定连接,所述后端板撑板上端与所述后端板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后端板撑板下端与所述后地板固定连接,所述后端板铰链加强板下端与后大梁固定连接。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后端板总成组件还可以是:所述后端板铰链加强板正面两侧上设置有竖向延伸且向外凸出的凸筋。所述凸筋上部开设有尾门铰链安装点。所述后端板铰链加强板边缘设置向外延伸的后端板翻边,左侧所述后端板铰链加强板的所述后端板翻边与所述后端板本体、所述左侧围总成和左侧所述后大梁均固定连接,右侧所述后端板铰链加强板的所述后端板翻边与所述后端板本体、所述右侧围总成和右侧所述后大梁均固定连接。所述后端板铰链加强板下侧设置有竖向延伸且向外凸出的排液筋,或所述后端板铰链加强板左侧和/或右侧设置有横向延伸且向外凸出的所述排液筋。所述后端板铰链加强板中部左右两侧均开设有至少一个漏液孔。所述后端板本体中间对称设置有泄压阀安装处,所述后端板本体上端部横向设置有饰板安装处,所述后端板本体下部中间设置有线束安装处,所述线束安装处位于两个所述泄压阀安装处中间下部。所述后端板本体上部对称设置有后保支架安装处,所述后保支架安装处位于所述饰板安装处下部和所述泄压阀安装处上部之间。所述后端板本体左端与所述左侧围总成焊接固定,所述后端板本体右端与所述右侧围总成焊接固定,所述后端板本体左端与所述左侧围总成螺栓连接,所述后端板本体右端与所述右侧围总成通过所述螺栓连接。所述后地板上固定连接有两个下车体撑板,所述下车体撑板上端均与对应的所述后端板撑板底部固定连接,所述下车体撑板下端与所述后地板固定连接。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后端板总成组件,包括后端板本体、后端板横梁、两个后端板撑板和两个后端板铰链加强板,所述后端板本体背面上部与所述后端板横梁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后端板撑板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后端板本体背面左侧和右侧,两个所述后端板铰链加强板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后端板本体正面左侧和右侧,所述后端板本体左端和右端分别与对应的左侧围总成和右侧围总成固定连接,所述后端板本体底部与后地板固定连接,所述后端板撑板上端与所述后端板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后端板撑板下端与所述后地板固定连接,所述后端板铰链加强板下端与后大梁固定连接。这样,后端板本体背面上部与后端板横梁连接,其连接可以为后端板本体与后端板横梁通过后端板横梁的翻边焊接。后端板本体背面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竖向设置的后端板撑板,后端板撑板上端与后端板横梁连接,后端板撑板下端与后地板连接,后端板撑板起到竖向支撑作用。后端板本体左端与左侧围总成固定连接,其连接可以是后端板本体与左侧围总成通过左侧围总成的翻边焊接。后端板本体右端与右侧围总成固定连接,其连接可以是后端板本体与右侧围总成通过右侧围总成的翻边连接,使后端板本体能有效连接与左侧围总成/右侧围总成,提升零件局部强度。后端板本体底部与后地板固定连接。后端板铰链加强板下端与后大梁连接,其连接可以是后端板铰链加强板下端与后大梁的U形翻边焊接,能有效保证尾门下翻坐人需求。通过后端板撑板连通后端板横梁、后地板,形成了整体框架式结构,利于尾门承载时力的传递;同时提升了尾门框区域的局部刚度。后端板铰链加强板与后端板本体、后端板撑板、后端板横梁通过三层固定形式连接,提升了零件的强度。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后端板总成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的优点是:提升了后端板本体区域的强度,提升了尾门下翻后的承载强度;加强了后端板本体与侧围总成区域的局部刚度。附图说明图1现有的一种后端板总成组件安装示意图。图2本技术一种新型后端板总成组件外侧安装示意图。图3本技术一种新型后端板总成组件内侧安装示意图。图4本技术一种新型后端板总成组件示意图。图5本技术一种新型后端板总成组件的后端板铰链加强板示意图。图号说明1、后端板本体;11、泄压阀安装处;12、饰板安装处;13、线束安装处;14、后保支架安装处;2、后端板横梁;3、后端板撑板;4、后端板铰链加强板;41、凸筋;42、尾门铰链安装点;43、翻边;44、排液筋;45、漏液孔;5、左侧围总成;6、后地板;7、下车体撑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的图2至图5对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后端板总成组件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后端板总成组件,请参考图2至图5相关各图,包括后端板本体1、后端板横梁2、两个后端板撑板3和两个后端板铰链加强板4,所述后端板本体1背面上部与所述后端板横梁2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后端板撑板3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后端板本体1背面左侧和右侧,两个所述后端板铰链加强板4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后端板本体1正面左侧和右侧,所述后端板本体1左端和右端分别与对应的左侧围总成5和右侧围总成固定连接,所述后端板本体1底部与后地板6固定连接,所述后端板撑板3上端与所述后端板横梁2固定连接,所述后端板撑板3下端与所述后地板6固定连接,所述后端板铰链加强板4下端与后大梁固定连接。这样,后端板本体1背面上部与后端板横梁2连接,其连接可以为后端板本体1与后端板横梁2通过后端板横梁2的翻边焊接。后端板本体1背面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竖向设置的后端板撑板3,后端板撑板3上端与后端板横梁2连接,后端板撑板3下端与后地板6连接,后端板撑板3起到竖向支撑作用。后端板本体1左端与左侧围总成5固定连接,其连接可以是后端板本体1与左侧围总成5通过左侧围总成5的翻边焊接。后端板本体1右端与右侧围总成固定连接,其连接可以是后端板本体1与右侧围总成通过右侧围总成的翻边连接,使后端板本体1能有效连接与左侧围总成5/右侧围总成,提升零件局部强度。后端板本体1底部与后地板6固定连接。后端板铰链加强板4下端与后大梁连接,其连接可以是后端板铰链加强板4下端与后大梁的U形翻边焊接,能有效保证尾门下翻坐人需求。通过后端板撑板3连通后端板横梁2、后地板6,形成了整体框架式结构,利于尾门承载时力的传递;同时提升了尾门框区域的局部刚度。后端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后端板总成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后端板本体(1)、后端板横梁(2)、两个后端板撑板(3)和两个后端板铰链加强板(4),所述后端板本体(1)背面上部与所述后端板横梁(2)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后端板撑板(3)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后端板本体(1)背面左侧和右侧,两个所述后端板铰链加强板(4)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后端板本体(1)正面左侧和右侧,所述后端板本体(1)左端和右端分别与对应的左侧围总成(5)和右侧围总成固定连接,所述后端板本体(1)底部与后地板(6)固定连接,所述后端板撑板(3)上端与所述后端板横梁(2)固定连接,所述后端板撑板(3)下端与所述后地板(6)固定连接,所述后端板铰链加强板(4)下端与后大梁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后端板总成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后端板本体(1)、后端板横梁(2)、两个后端板撑板(3)和两个后端板铰链加强板(4),所述后端板本体(1)背面上部与所述后端板横梁(2)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后端板撑板(3)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后端板本体(1)背面左侧和右侧,两个所述后端板铰链加强板(4)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后端板本体(1)正面左侧和右侧,所述后端板本体(1)左端和右端分别与对应的左侧围总成(5)和右侧围总成固定连接,所述后端板本体(1)底部与后地板(6)固定连接,所述后端板撑板(3)上端与所述后端板横梁(2)固定连接,所述后端板撑板(3)下端与所述后地板(6)固定连接,所述后端板铰链加强板(4)下端与后大梁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后端板总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板铰链加强板(4)正面两侧上设置有竖向延伸且向外凸出的凸筋(4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后端板总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筋(41)上部开设有尾门铰链安装点(4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后端板总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板铰链加强板(4)边缘设置向外延伸的后端板翻边(43),左侧所述后端板铰链加强板(4)的所述后端板翻边(43)与所述后端板本体(1)、所述左侧围总成(5)和左侧所述后大梁均固定连接,右侧所述后端板铰链加强板(4)的所述后端板翻边(43)与所述后端板本体(1)、所述右侧围总成和右侧所述后大梁均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后端板总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板铰链加强板(4)下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晓剑库才旗杜书权侯明亮王瑞哲陆誉文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