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
本技术涉及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身连续腔体结构的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
技术介绍
承载式车身的支撑框架通常在各个截面方向上以钣金件组成闭合腔体来实现,如图1至图2所示,现有车型X向截面的支撑框架通常有意识的设计在D柱012及尾门框03处,而车身中间仅靠下车体02的横梁09与尾门框03传力,横梁09与轮罩04及C柱010连接时没有连续腔体,仅轮罩内板加强板08与轮罩单板形成轮罩加强板腔体,轮罩内板加强板08上侧通过轮罩单板05或多层板连接的方式连接。相对于现在开发的较大尺寸(较重)的车型,此结构的存在的缺陷主要是:1.如图2所示,轮罩撑板06与后大梁总成07连接点过少,易成为支撑框架的薄弱点;2.横梁09与轮罩撑板06位置错开,腔体不连续;3.仅靠轮罩单板05与上车体01连接,受力局限,不符合承载式车身应整个车身协同受力;3.车身后部支撑框架过少,对于较大尺寸(较重)的车型,普通尺寸车型设计的支撑框架,即C柱010与下车体02中部、D柱012与尾端板03的支撑框架,在车身性能要求上存在很大缺陷;4.现有车型X向截面的支撑框架通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轮罩撑板(2)、后大梁隔板(1)和后大梁总成(3),所述后大梁隔板(1)纵向截面呈n形,所述轮罩撑板(2)纵向截面呈L形,所述后大梁总成(3)纵向截面呈u形,所述后大梁隔板(1)包括第一水平壁(5)和两个第一竖直壁(4),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4)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水平壁(5)左右两端,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4)底壁分别与所述后大梁总成(3)底壁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4)前后端部分别与所述后大梁总成(3)的前后侧壁固定,所述后大梁隔板(1)上的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4)内表面和所述第一水平壁(5)下表面与所述后大梁总成(3)底壁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轮罩撑板(2)、后大梁隔板(1)和后大梁总成(3),所述后大梁隔板(1)纵向截面呈n形,所述轮罩撑板(2)纵向截面呈L形,所述后大梁总成(3)纵向截面呈u形,所述后大梁隔板(1)包括第一水平壁(5)和两个第一竖直壁(4),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4)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水平壁(5)左右两端,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4)底壁分别与所述后大梁总成(3)底壁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4)前后端部分别与所述后大梁总成(3)的前后侧壁固定,所述后大梁隔板(1)上的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4)内表面和所述第一水平壁(5)下表面与所述后大梁总成(3)底壁外表面和侧壁外表面之间形成封闭的隔板腔体(11),所述轮罩撑板(2)包括第二水平壁(9)、第三竖直壁(10)和两个第二竖直壁(8),所述第三竖直壁(10)固定在第二水平壁(9)上端,两个所述第二竖直壁(8)固定在所述第二水平壁(9)左右两端,所述第三竖直壁(10)上端外表面与对应的轮罩内板(25)内表面固定,两个所述第二竖直壁(8)内表面分别固定在对应的所述第一竖直壁(4)外表面上,所述第二水平壁(9)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水平壁(5)上表面固定,所述轮罩撑板(2)上的两个所述第三竖直壁(10)中下端外表面与对应的所述轮罩内板(25)内表面及所述第一水平壁(5)外表面之间形成封闭的撑板腔体(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4)底壁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一翻边(6),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4)前后端部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二翻边(7),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4)底壁分别通过对应的第一翻边(6)与所述后大梁总成(3)底壁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4)前后端部分别通过对应的第二翻边(7)与所述后大梁总成(3)的前后侧壁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靖东,陈仁泽,和丽梅,李书阳,常光宝,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