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横梁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6921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0 14: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横梁结构及汽车。其中,该车身横梁结构包括:呈阶梯状分布的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其中,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之间通过第一框体相连接,第一框体上设置有用以安装其他零件的第一预设空间;第三横梁与第二横梁的连接处设置有用以安装其他零件的第二预设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呈阶梯状连接在一起的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能够增加整个横梁结构的支撑强度和防侧碰性能,能在B柱受到碰撞后,有效增强对乘员舱的保护作用;尤其是,在第一横梁的端部设置搭接结构,有利于提升整个结构的安装精度;进一步的,在三根横梁的衔接部位,预留预设空间,能为一些无准确位置的零部件提供安装空间。

A Body Beam Structure and Automob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身横梁结构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身横梁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对汽车驾乘舒适度要求的提高,对汽车上各横梁结构的强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汽车前座椅后横梁亦起到提升车身侧面结构刚度,有效传递侧面碰撞载荷的作用。C-NCAP试验项目中有一项为可变形移动壁障侧面碰撞试验,此项试验对座椅横梁的强度提出很高的要求。否则,当移动壁障以50km/h的碰撞速度垂直驶向试验车辆时,驾驶员位置的假人受伤情况将会很严重甚至在真实状况下会给驾驶员的生命带来危害。而且由于座椅本身安装的要求,座椅横梁总成也要有很高的强度,能够承担住由碰撞带来的能量损害,避免座椅发生脱落现象。这也就对座椅横梁在整个地板横梁中的碰撞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车身横梁结构及汽车,目的在于满足目标市场对于车身横梁结构的强度和安装精度要求。一个方面,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车身横梁结构,包括:呈阶梯状分布的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其中,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之间通过第一框体相连接,所述第一框体上设置有用以安装其他零件的第一预设空间;所述第三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的连接处设置有用以安装其他零件的第二预设空间。进一步地,上述车身横梁结构中,所述第一横梁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顶板、第一底板、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第一底板之间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其中,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设置有第一竖直连接板,所述第一竖直连接板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底板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底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的下端相连接;所述第一顶板端部的一部分边缘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一底板及所述第一竖直连接板的端部边缘形成一倾斜角度与B柱搭接面相适应的第一搭接结构。进一步地,上述车身横梁结构中,所述第一搭接结构包括:第一搭接面和第一搭接槽;其中,所述第一搭接面由所述第一顶板的第一侧边、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二侧边、所述第一底板的第三侧边和所述第一竖直连接板的第四侧边依次连接而成;所述第一搭接槽设置在所述第三侧边上。进一步地,上述车身横梁结构中,所述第一搭接槽的截面形状为梯形,梯形的顶边位于所述第一底板的下表面底部边缘,梯形的底边远离所述第一底板的底部下表面边缘。进一步地,上述车身横梁结构中,所述第一搭接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第一竖直连接板上的第二搭接槽。进一步地,上述车身横梁结构中,所述第二搭接槽的截面形状为方形。进一步地,上述车身横梁结构中,所述第一框体包括:呈L型设置的竖直支撑部和水平支撑部;其中,所述竖直支撑部的顶部与所述第一横梁的底部相连接,所述竖直支撑部的底部与所述水平支撑部的一端相连接。进一步地,上述车身横梁结构中,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上分别开设有若干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进一步地,上述车身横梁结构中,所述第三横梁上设置有加强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的车身横梁结构,通过呈阶梯状连接在一起的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能够增加整个横梁结构的支撑强度和防侧碰性能,能在B柱受到碰撞后,有效增强对乘员舱的保护作用;尤其是,在第一横梁的端部设置搭接结构,有利于提升整个结构的安装精度;进一步的,在三根横梁的衔接部位,预留预设空间,能为一些无准确位置的零部件提供安装空间。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车身横梁结构。由于车身横梁结构具有上述效果,所以具有该车身横梁结构的汽车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横梁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搭接结构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横梁结构包括:呈阶梯状分布的第一横梁1、第二横梁2和第三横梁3;其中,所述第一横梁1与所述第二横梁2之间通过第一框体4相连接,所述第一框体4上设置有用以安装其他零件的第一预设空间a;所述第三横梁3与所述第二横梁2的连接处设置有用以安装其他零件的第二预设空间b。具体而言,第一横梁1、第二横梁2和第三横梁3均可以为中空铝型材,他们的截面形状可以为矩形。其中,第一横梁1与第二横梁2之间可以通过呈L形的第一框体4相连接,以使得第一横梁1所在平面高于所述第二横梁2所在的平面,并且,在第一横梁1与第二横梁2之间形成了第一预设空间a,可以为一些自选件的安装提供安装位置;第一横梁1、第二横梁2和第三横梁3可以一体成型。第一横梁1、第二横梁2和第三横梁3的截面尺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例如第二横梁2的截面高度可以大于第三横梁3的高度,本实施例对其不做任何限定。第一横梁1和第二横梁2上可以分别开设有若干第一安装孔g和第二安装孔h,以用来安装座椅等零件。第三横梁3上还设置有加强筋6,以增加第三横梁3的强度,进而能在后部电池受到碰撞后,增强整个横梁结构对乘员舱人员的保护作用。结合图1和图2,第一横梁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顶板11、第一底板14、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顶板11与所述第一底板14之间的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其中,第一侧板12与第二侧板13之间设置有第一竖直连接板15,所述第一竖直连接板15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底板14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底板1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12的下端相连接。具体的,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可以垂直设置在第一顶板11两侧,第一竖直连接板15可以垂直设置在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之间,第一底板14水平连接在第一侧板12和第一竖直连接板15之间。第一顶板11端部的一部分边缘与所述第一侧板12、所述第一底板14及所述第一竖直连接板15的端部边缘形成一倾斜角度与B柱搭接面相适应的第一搭接结构5,以提升整个结构的安装精度。显然,在第一顶板11的另外部分边缘与第一竖直连接板15及第二侧板13的边缘也形成了一搭接面。具体的,第一搭接结构5包括:第一搭接面51和第一搭接槽52;其中,所述第一搭接面51由所述第一顶板11的第一侧边c、所述第一侧板12的第二侧边d、所述第一底板14的第三侧边e和所述第一竖直连接板15的第四侧边f依次连接而成;第一搭接槽52设置在所述第三侧边e上。第一搭接槽52与B柱上对应的搭接部位的形状相适配,优选的,第一搭接槽52的截面形状可以为梯形,梯形的顶边位于所述第一底板14的下表面边缘,梯形的底边远离所述第一底板14的下表面边缘。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搭接结构5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15第一竖直连接板15上的第二搭接槽53。其中,第二搭接槽53与B柱上对应的搭接部位的形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呈阶梯状分布的第一横梁(1)、第二横梁(2)和第三横梁(3);其中,所述第一横梁(1)与所述第二横梁(2)之间通过第一框体(4)相连接,所述第一框体(4)上设置有用以安装其他零件的第一预设空间(a);所述第三横梁(3)与所述第二横梁(2)的连接处设置有用以安装其他零件的第二预设空间(b)。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呈阶梯状分布的第一横梁(1)、第二横梁(2)和第三横梁(3);其中,所述第一横梁(1)与所述第二横梁(2)之间通过第一框体(4)相连接,所述第一框体(4)上设置有用以安装其他零件的第一预设空间(a);所述第三横梁(3)与所述第二横梁(2)的连接处设置有用以安装其他零件的第二预设空间(b)。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顶板(11)、第一底板(14)、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顶板(11)与所述第一底板(14)之间的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其中,所述第一侧板(12)与所述第二侧板(13)之间设置有第一竖直连接板(15),所述第一竖直连接板(15)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底板(14)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底板(1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12)的下端相连接;所述第一顶板(11)端部的一部分边缘与所述第一侧板(12)、所述第一底板(14)及所述第一竖直连接板(15)的端部边缘形成一倾斜角度与B柱搭接面相适应的第一搭接结构(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搭接结构(5)包括:第一搭接面(51)和第一搭接槽(52);其中,所述第一搭接面(51)由所述第一顶板(11)的第一侧边(c)、所述第一侧板(12)的第二侧边(d)、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群刘爽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