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驱动系统以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361609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04 20: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力驱动系统以及车辆,动力驱动系统包括:两个行星齿轮机构,齿圈为动力输出端,输入部,输入部、两个行星架同轴布置且输入部分别与两个行星架联动;动力接合装置,动力接合装置包括第一和第二接合部,第一接合部与两个齿圈中的一个相连,第二接合部与两个行星架同步转动;接合部驱动装置,接合部驱动装置包括:驱动针和驱动部,驱动部设置成用于驱动驱动针带动第二接合部沿轴向向靠近第一接合部的方向移动,从而使第二接合部接合第一接合部;第一电动发电机和第二电动发电机分别向一对车轮输出动力。这样动力驱动系统可以锁止两个半轴,可以提高车辆的脱困能力。

Power drive systems and vehicles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power drive system and a vehicle. The power drive system includes two planetary gear mechanisms, the gear ring is the power output, the input part, the input part, the two planetary frames are arranged coaxially and the input part is not linked to the two planetary frames; the power engagement device, the power engagement device includes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connections. The first joint is connected to one of the two gear rings, and the second joint is synchronously rotated with the two planetary frames; the joint drive device consists of a driving needle and a drive part, which is used to drive the driving pin to move the second joint in the direction near the first joint. The second joint part joins the first joint part, and the first electric generator and the second electric generator output power to a pair of wheels respectively. Such a power driven system can lock the 2.5 axle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he vehicle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动力驱动系统以及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涉及一种动力驱动系统以及具有该动力驱动系统的车辆。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新能源汽车采用了分布式驱动方式,由两个电机分别驱动两侧车轮,左、右车轮的转速、扭矩可以由控制器分别独立调节,这样取消了差速器,但是在某些易打滑路况下仍然需要锁止左、右半轴以提高车辆通过性。如果将传统的电动锁止式差速器应用于分布式驱动的新能源汽车,则浪费了差速器的差速功能,而且传统的电动锁止式差速器结构复杂,零部件较多,占用空间较多。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动力驱动系统,该动力驱动系统可以实现锁止两个半轴,可以提升车辆的脱困能力。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动力驱动系统,包括:第一行星架、第一行星轮和第一齿圈,所述第一行星轮与所述第一行星架相连,所述第一行星轮与所述第一齿圈啮合;第二行星架、第二行星轮和第二齿圈,所述第二行星轮与所述第二行星架相连,所述第二行星轮与所述第二齿圈啮合且所述第二行星轮还与所述第一行星轮啮合,其中,所述第一齿圈和所述第二齿圈构成所述动力驱动系统的两个动力输出端;输入部,所述输入部、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同轴布置且所述输入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联动;动力接合装置,所述动力接合装置包括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一齿圈和第二齿圈中的一个相连,所述第二接合部与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同步转动;接合部驱动装置,所述接合部驱动装置包括:驱动针和驱动部,所述驱动针设置成可随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绕中心轴线转动且可相对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轴向移动,所述驱动针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驱动部和所述第二接合部配合,所述驱动部设置成用于驱动所述驱动针带动所述第二接合部沿所述轴向向靠近所述第一接合部的方向移动,从而使所述第二接合部接合所述第一接合部;第一电动发电机和第二电动发电机,所述第一电动发电机设置成与所述第一齿圈动力耦合连接且耦合后的动力输出至一对车轮中的一个,所述第二电动发电机设置成与所述第二齿圈动力耦合连接且耦合后的动力输出至一对车轮中的另一个。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动力驱动系统,当接合部驱动装置驱动第二接合部与第一接合部接合后,第一齿圈和第二齿圈的输出转速相同,从而可以实现两个半轴的同步锁止,可以有利于提升车辆的脱困能力。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包括上述的动力驱动系统。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差速器的爆炸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差速器的另一视角的爆炸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差速器的立体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差速器的平面原理简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差速器的立体图,其中未示出第二行星架和第二齿圈等;图6是第一行星轮和第二行星轮的啮合示意图;图7是第一行星轮和第二行星轮的啮合原理简图;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又一个实施例的第一齿圈或第二齿圈的立体图;图9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再一个实施例的第一齿圈或第二齿圈的立体图;图10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的示意图;图1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示意图;图1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的示意图;图13是差速器、动力接合装置和接合部驱动装置的示意图;图14-图16是驱动针在差速器上的布置示意图;图17是随动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下面结合图1-图7对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差速器100进行详细描述,该差速器100可以用于轮间差速或轴间差速,以用于轮间差速为例,该差速器100能够使左右驱动车轮在车辆转弯行驶或在不平路面行驶时以不同的角速度滚动,以保证两侧驱动轮与地面间作纯滚动运动。如图1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的差速器100可以包括第一行星架11、第一行星轮12和第一齿圈13以及第二行星架21、第二行星轮22和第二齿圈23。结合图1和图2的实施例,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均可以构造为圆形的板状结构,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差速器100的轴向尺寸。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可为分体式结构,由于单独小部件成型相对容易,因此将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分别单独加工可以简化制造工艺、提高加工精度。如图1-图2且结合图6所示,第一行星轮12设置在第一行星架11上,例如,每个第一行星轮12配置有一个第一行星轮轴14,第一行星轮轴14的两个端部分别可转动地支承在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上,如第一行星轮轴14的两个端部可通过轴承而可转动地支承在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上彼此对应的轴孔内,此时第一行星轮12可固定于对应的第一行星轮轴14上。由此,通过第一行星轮轴14可以实现连接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的目的,从而使得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保持同速、同向运动(即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联动),而且采用这种连接方式,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可以很好地对第一行星轮轴14进行支承,防止第一行星轮轴14与单个行星架脱离连接而导致差速器100失效。参见图1和图2所示,第一行星轮12与第一齿圈13啮合,具体可为内啮合形式,即第一行星轮12位于第一齿圈13的内侧并与第一齿圈13上的齿啮合。第一行星轮12优选为多个,并且沿周向等间距分布在第一齿圈13内侧,例如,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行星轮12可为三个,并且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行星轮12之间间隔角度为120°。如图1-图2且结合图6所示,第二行星轮22设置在第二行星架21上,例如,每个第二行星轮22配置有一个第二行星轮轴24,如第二行星轮轴24的两个端部可通过轴承而可转动地支承在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上彼此对应的轴孔内,此时第二行星轮22可固定于对应的第二行星轮轴24上。由此,通过第二行星轮轴24可以实现连接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的目的,从而使得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保持同速、同向运动,而且采用这种连接方式,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可以很好地对第二行星轮轴24进行支承,防止第二行星轮轴24与单个行星架脱离连接而导致差速器100失效。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保持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能够同速、同向运动,不仅可以采用上述通过第一行星轮轴14和/或第二行星轮轴24的方式实现,同时也可以通过中间连接结构6将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直接固定连接,或者同时采用行星轮轴与中间连接结构6连接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而关于中间连接结构6的具体构造将在下面详细描述。参见图1和图2所示,第二行星轮22与第二齿圈23啮合,具体可为内啮合形式,即第二行星轮22位于第二齿圈23的内侧并与第二齿圈23上的齿啮合。第二行星轮22优选为多个,并且沿周向等间距分布在第二齿圈23内侧,例如,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行星轮22可为三个,并且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行星轮22之间间隔角度为120°。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图4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差速器100的平面原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动力驱动系统以及车辆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车辆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行星架、第一行星轮和第一齿圈,所述第一行星轮与所述第一行星架相连,所述第一行星轮与所述第一齿圈啮合;第二行星架、第二行星轮和第二齿圈,所述第二行星轮与所述第二行星架相连,所述第二行星轮与所述第二齿圈啮合且所述第二行星轮还与所述第一行星轮啮合,其中,所述第一齿圈和所述第二齿圈构成两个动力输出端;输入部,所述输入部、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同轴布置且所述输入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联动;动力接合装置,所述动力接合装置包括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一齿圈和第二齿圈中的一个相连,所述第二接合部与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同步转动;接合部驱动装置,所述接合部驱动装置包括:驱动针和驱动部,所述驱动针设置成可随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绕中心轴线转动且可相对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轴向移动,所述驱动针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驱动部和所述第二接合部配合,所述驱动部设置成用于驱动所述驱动针带动所述第二接合部沿所述轴向向靠近所述第一接合部的方向移动,从而使所述第二接合部接合所述第一接合部;第一电动发电机和第二电动发电机,所述第一电动发电机设置成与所述第一齿圈动力耦合连接且耦合后的动力输出至一对车轮中的一个,所述第二电动发电机设置成与所述第二齿圈动力耦合连接且耦合后的动力输出至一对车轮中的另一个。...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行星架、第一行星轮和第一齿圈,所述第一行星轮与所述第一行星架相连,所述第一行星轮与所述第一齿圈啮合;第二行星架、第二行星轮和第二齿圈,所述第二行星轮与所述第二行星架相连,所述第二行星轮与所述第二齿圈啮合且所述第二行星轮还与所述第一行星轮啮合,其中,所述第一齿圈和所述第二齿圈构成两个动力输出端;输入部,所述输入部、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同轴布置且所述输入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联动;动力接合装置,所述动力接合装置包括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一齿圈和第二齿圈中的一个相连,所述第二接合部与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同步转动;接合部驱动装置,所述接合部驱动装置包括:驱动针和驱动部,所述驱动针设置成可随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绕中心轴线转动且可相对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轴向移动,所述驱动针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驱动部和所述第二接合部配合,所述驱动部设置成用于驱动所述驱动针带动所述第二接合部沿所述轴向向靠近所述第一接合部的方向移动,从而使所述第二接合部接合所述第一接合部;第一电动发电机和第二电动发电机,所述第一电动发电机设置成与所述第一齿圈动力耦合连接且耦合后的动力输出至一对车轮中的一个,所述第二电动发电机设置成与所述第二齿圈动力耦合连接且耦合后的动力输出至一对车轮中的另一个。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动力源,所述动力源与所述输入部联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行星轮配置有一个第一行星轮轴,所述第一行星轮轴的两个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相连,每个所述第二行星轮配置有一个第二行星轮轴,所述第二行星轮轴的两个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轮轴和/或所述第二行星轮轴构成所述驱动针。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针与所述第一行星轮轴和所述第二行星轮轴间隔开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轮轴、所述第二行星轮轴和所述驱动针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二接合部相连,以使所述第二接合部随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同步转动。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一齿圈和所述第二齿圈中的所述一个之间设置有环形的套筒,所述套筒包围所述第二接合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装置,所述弹性装置弹性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之间以使所述第二接合部具有向远离所述第一接合部的方向运动的趋势。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凌和平翟震黄长安罗永孟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