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抱死防滑转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866917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05 15: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抱死防滑转系统,包括阀体(1),阀体(1)上集成设置有ABS电磁阀部分、双通单向阀部分(42)、ASR电磁阀部分(43)和继动阀部分(44),所述ABS电磁阀部分包括设置在阀体(1)两侧的第一ABS电磁阀部分(40)和第二ABS电磁阀部分(41),第一ABS电磁阀部分(40)和第二ABS电磁阀部分(41)分别各设置有两个进气膜片(11)和两个排气膜片(20)。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输出口压力分别由两组进气膜片和两组排气膜片共四个膜片进行控制,既可实现所述输出口压力的保压和排气功能,还能实现所述输出口压力分别由不同的所述膜片进行控制,使所述输出口压力控制更灵活和可靠;同时能够实现对所述输出口气压的独立控制。

Antiskid antiskid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n anti lock anti slip system, including a valve body (1), a valve part (1), a double way valve part (42), a ASR solenoid valve part (43) and a relay valve portion (44), and the ABS solenoid valve part includes a first ABS electromagnetic valve set on both sides of the valve body (1). The part (40) and the second ABS solenoid valve portion (41), the first ABS solenoid valve portion (40) and the second ABS solenoid valve portion (41)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two intake diaphragm (11) and two exhaust diaphragm (20) respectively. The utility model has a beneficial effect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by controlling the output port pressure by two groups of intake diaphragm and two groups of exhaust diaphragm, the pressure protection and exhaust function of the output port pressure can be realized, and the pressure of the output port can be controlled by the different diaphragm. The pressure control of the output port is more flexible and reliable, and at the same time, independent control of the outlet air pressure can be realiz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抱死防滑转系统
本技术涉及商用车重卡制动系统,尤其涉及一种防抱死防滑转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商用车重卡制动系统的防抱死制动系统和驱动防滑系统主要包括继动阀、两个ABS电磁阀、一个ASR电磁阀以及一个双通单向阀,所述五个阀的连接结构均是通过彼此的中间管路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技术缺陷是:总体体积大、重量大、结构不紧凑,响应时间慢,同时也不便于主机厂在装车布局时设计系统安装位置。因此,亟待改进。所述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全称是Anti-lockBrakeSystem,是一种具有防止车轮抱死、缩短汽车制动距离,减少轮胎磨损,防止汽车跑偏、甩尾等优点的汽车安全控制系统,它基于常规制动系统起作用。在车轮接近抱死的情况下,相应的车轮制动压力将被释放并在要求或测得车轮重新加速期间保持恒定,在重新加速之后逐步增加制动压力。相当于对每个车轮单独的“点刹”。所述驱动防滑系统ASR,全称是AccelerationSlipRegulation,是驱动防滑系统也叫牵引力控制系统。当车轮转动而车身不动或是汽车的移动速度低于转动车轮的轮线速度时,车轮胎面与地面之间就有相对的滑动,这种滑动称为“滑转”,以区别于汽车制动时车轮抱死而产生的车轮“拖滑”。驱动车轮的滑转,同样会使车轮与地面的附着力下降。汽车防滑转电子控制系统是在车轮出现滑转时,通过对滑转车施以制动力或控制发动机的动力输出来抑制车轮的滑转,以避免汽车牵引力和行驶稳定性的下降。专利号为ZL201710088978.1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商用车制动系统紧凑型后桥制动模块,属于车辆制动
这种制动系统紧凑型后桥制动模块包括上阀体和下阀体,活塞组件包含活塞和第一O型圈,活塞下端与密封垫相连、密封垫通过压缩弹簧与导套接触、由第五O型圈密封,用卡簧加以固定。电磁阀组件包含磁头、进气电枢集合、排气电枢集合、阀座、第六O型圈、长压缩弹簧和短压缩弹簧,用进气电枢集合、排气电枢集合控制气路的通断进行压力控制;在整个模块中,有两条相对独立,互不相通的气路通道,但同时又通过活塞组件及电磁阀组件实现两条气路气压的相互平衡,来实现压力调节,压力供给及压力排放。该制动模块是一种结构紧凑,集合程度高,功能强大的商用车后桥制动模块。但该专利技术仅设置有两个膜片9,其只能实现第一输出口P21压力和第二输出口P22压力的保压及增压功能,当其中一个所述输出口的压力需要减压时,只能通过主支路电磁阀控制口进行排气,以达到所述输出口的气压减压,该控制方案的技术缺陷是造成所述两个输出口同时减压,也就是说,所述两个输出口压力的减压不能实现独立控制,因此所述两个输出口压力的控制不够灵活,可靠性也较低,亟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商用车制动系统紧凑型后桥制动模块存在的技术缺陷,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防抱死防滑转系统,包括阀体,所述阀体上集成设置有ABS电磁阀部分、双通单向阀部分、ASR电磁阀部分和继动阀部分,所述ABS电磁阀部分包括设置在所述阀体两侧的第一ABS电磁阀部分和第二ABS电磁阀部分,所述第一ABS电磁阀部分和第二ABS电磁阀部分分别各设置有两个进气膜片和两个排气膜片。优选的是,所述进气膜片处装有进气弹簧,所述排气膜片处装有排气弹簧。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进气膜片、进气弹簧、排气膜片和排气弹簧的外侧装有压板。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压板的外侧装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与所述压板之间的安装配合面上装有异型圈。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电磁阀包括进气线圈组件,所述进气线圈组件包括进气静铁芯、进气动铁芯、大弹簧和进气阀门。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电磁阀包括排气线圈组件,所述排气线圈组件包括排气静铁芯、排气动铁芯、小弹簧和排气阀门。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双通单向阀部分包括双通单向阀活塞、电磁阀座和第二O形圈,所述双通单向阀活塞安装在所述电磁阀座内,所述双通单向阀活塞的外壁上开有活塞环槽,所述活塞环槽内装有第二O形圈,所述双通单向阀活塞的外壁与所述电磁阀座的内壁之间形成密封连接。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ASR电磁阀部分包括动铁芯、回位弹簧、静铁芯、ASR电磁阀线圈和ASR电磁阀排气罩,所述动铁芯上套装有所述回位弹簧,所述动铁芯和回位弹簧安装在所述电磁阀座与静铁芯之间。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继动阀部分包括活塞、阀门组件、压缩弹簧、弹簧座、上壳体和阀门嘴。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进气膜片的进气膜片轴线与所述排气膜片的排气膜片轴线之间相互平行。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双通单向阀部分的双通单向阀轴线与所述ASR电磁阀部分的ASR电磁阀轴线之间相互平行且重合。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进气膜片的进气膜片轴线和所述排气膜片的排气膜片轴线分别与所述双通单向阀部分的双通单向阀轴线和所述ASR电磁阀部分的ASR电磁阀轴线之间相互平行。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阀体上开有进气口,所述双通单向阀部分和ASR电磁阀部分设置在所述进气口的上方。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进气口的进气通道延伸至所述ASR电磁阀部分,所述进气通道内壁上开有环槽,所述环槽内装有连接套,所述连接套上设置有密封凸台,所述密封凸台上套装有第一O形圈,所述连接套与所述环槽之间通过所述第一O形圈形成密封状态。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电磁阀座上方开有控制口,所述控制口的控制通道延伸至所述电磁阀座处。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ABS电磁阀部分的一侧装有右电器端子,所述第二ABS电磁阀部分的一侧装有左电器端子,所述左电器端子和右电器端子设置成不同型号。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ASR电磁阀部分与所述阀体之间通过第一安装螺钉固定连接。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ABS电磁阀部分与所述阀体之间以及所述第二ABS电磁阀部分与所述阀体之间均通过第二安装螺钉固定连接。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上壳体与所述阀体之间通过第三安装螺钉固定连接。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阀体的下方装有消声器。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进气口的两侧设置有第一输出口和第二输出口。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进气口的下方并排设置有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三输出口和第四输出口。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ASR电磁阀部分包括第一排气口。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消声器的外侧设有第二排气口。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将所述输出口的压力分别由设置在所述阀体两侧的第一ABS电磁阀部分和第二ABS电磁阀部分中的两组进气膜片和两组排气膜片共计四个膜片进行控制,不仅能够实现所述输出口压力的保压和排气功能,还能够实现所述输出口压力分别由不同的所述膜片进行控制,使得所述输出口压力的控制更加灵活和可靠;同时,对阀体两侧的所述输出口气压能够实现独立控制,即当一侧的输出口进行进气保压、排气控制时,另一侧的输出口也能够独立进行升压、保压或排气工作。增设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并由继动阀部分直接控制,输出至所述输出口时,无须经过ABS电磁阀部分,所述输出口直接与ABS调节器相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防抱死防滑转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抱死防滑转系统,包括阀体(1),阀体(1)上集成设置有ABS电磁阀部分、双通单向阀部分(42)、ASR电磁阀部分(43)和继动阀部分(44),其特征在于,所述ABS电磁阀部分包括设置在阀体(1)两侧的第一ABS电磁阀部分(40)和第二ABS电磁阀部分(41),第一ABS电磁阀部分(40)和第二ABS电磁阀部分(41)分别各设置有两个进气膜片(11)和两个排气膜片(2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抱死防滑转系统,包括阀体(1),阀体(1)上集成设置有ABS电磁阀部分、双通单向阀部分(42)、ASR电磁阀部分(43)和继动阀部分(44),其特征在于,所述ABS电磁阀部分包括设置在阀体(1)两侧的第一ABS电磁阀部分(40)和第二ABS电磁阀部分(41),第一ABS电磁阀部分(40)和第二ABS电磁阀部分(41)分别各设置有两个进气膜片(11)和两个排气膜片(2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抱死防滑转系统,其特征在于,进气膜片(11)处装有进气弹簧(13),排气膜片(20)处装有排气弹簧(23)。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抱死防滑转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进气膜片(11)、进气弹簧(13)、排气膜片(20)和排气弹簧(23)的外侧装有压板(25)。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抱死防滑转系统,其特征在于,压板(25)的外侧装有电磁阀(22),电磁阀(22)与压板(25)之间的安装配合面上装有异型圈(24)。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抱死防滑转系统,其特征在于,电磁阀(22)包括进气线圈组件(26),进气线圈组件(26)包括进气静铁芯(28)、进气动铁芯(29)、大弹簧(30)和进气阀门(31)。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抱死防滑转系统,其特征在于,电磁阀(22)包括排气线圈组件(27),排气线圈组件(27)包括排气静铁芯(32)、排气动铁芯(33)、小弹簧(34)和排气阀门(35)。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抱死防滑转系统,其特征在于,双通单向阀部分(42)包括双通单向阀活塞(14)、电磁阀座(15)和第二O形圈(21),双通单向阀活塞(14)安装在电磁阀座(15)内,双通单向阀活塞(14)的外壁上开有活塞环槽,所述活塞环槽内装有第二O形圈(21),双通单向阀活塞(14)的外壁与电磁阀座(15)的内壁之间形成密封连接。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抱死防滑转系统,其特征在于,ASR电磁阀部分(43)包括动铁芯(16)、回位弹簧(17)、静铁芯(18)、ASR电磁阀线圈(19)和ASR电磁阀排气罩(36),动铁芯(16)上套装有回位弹簧(17),动铁芯(16)和回位弹簧(17)安装在电磁阀座(15)与静铁芯(18)之间。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抱死防滑转系统,其特征在于,继动阀部分(44)包括活塞(5)、阀门组件(6)、压缩弹簧(7)、弹簧座(8)、上壳体(9)和阀门嘴(10)。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抱死防滑转系统,其特征在于,进气膜片(11)的进气膜片轴线(47)与排气膜片(20)的排气膜片轴线(48)之间相互平行。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抱死防滑转系统,其特征在于,双通单向阀部分(42)的双通单向阀轴线(49)与ASR电磁阀部分(43)的ASR电磁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延涛余乐乐江祖河王鲜艳李传武蒋伟荣
申请(专利权)人:瑞立集团瑞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