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防抱死制动系统布置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234752 阅读:2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22 16: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ABS防抱死制动系统布置结构,前齿圈(2)和前制动盘(1)通过多颗按圆周均匀分布的第一螺栓连接在前轮毂(3)上,与前齿圈(2)相配合的前轮速传感器(4)安装在前轮速传感器支架(5)上;后齿圈(13)和后制动盘(12)通过多颗按圆周均匀分布的第二螺栓连接在后轮毂(14)上,与后齿圈(13)相配合的后轮速传感器(15)安装在后制动分泵支架(16)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巧妙地借用前、后制动盘在轮毂上的安装点来装配前、后齿圈,并借用或增设支架来布置前后轮速传感器和ABS控制器,使齿圈、轮速传感器和ABS控制器各个部件的安装结构简单、精度可靠、拆装操作方便,对摩托车原有结构的改动非常有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摩托车
,具体地说,特别涉及摩托车上的ABS防抱死制动系统。
技术介绍
安全性是摩托车最重要的性能,通过加装ABS防抱装置可提高摩托车的驾驶安全性,但在国内,加装该装置的摩托车极少。在ABS防抱紧装置中,前轮速传感器、前齿圈、ABS控制器、后轮速传感器、后齿圈等部件的安装精度及可靠性非常重要,如何布置这些部件是众多摩托车生产企业正努力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方便安装的ABS防抱死制动系统布置结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ABS防抱死制动系统布置结构,在前制动盘(I)中部的沉槽中设置前齿圈(2),该前齿圈⑵和前制动盘⑴通过多颗按圆周均匀分布的第一螺栓连接在前轮毂(3)上,与前齿圈(2)相配合的前轮速传感器(4)安装在前轮速传感器支架(5)上,所述前轮速传感器支架(5)与前右减震器(6)及前制动分泵支架相固定,在前制动分泵支架上安装前制动分泵(7),所述前制动分泵(7)通过第二前制动油管(8)与ABS控制器(9)的前制动第二油口连接,ABS控制器(9)的前制动第一油口通过第一前制动油管(10)与前制动主泵(11)连接,所述ABS控制器(9)通过ABS控制器支架(21)安装于摩托车车架的中部;在后制动盘(12)的中部设置后齿圈(13),该后齿圈(13)位于后制动盘(12)与后轮毂(14)之间,后齿圈(13)和后制动盘(12)通过多颗按圆周均匀分布的第二螺栓连接在后轮毂(14)上,与后齿圈(13)相配合的后轮速传感器(15)安装在后制动分泵支架(16)上,该后制动分泵支架(16)上安装后制动分泵(17),所述后制动分泵(17)通过第二后制动油管(18)与ABS控制器(9)的后制动第二油口连接,ABS控制器(9)的后制动第一油口通过第一后制动油管(19)与后制动主泵(20)连接。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前齿圈利用前制动盘在前轮毂上的安装点,共用第一螺栓来连接前齿圈、前制动盘和前轮毂,安装工艺简单,拆装便捷,装配效率高,在确保前制动盘及前齿圈安装牢固的同时,前齿圈不会发生轴向或周向移动,精度可靠,能够确保前轮速传感器获取信号的准确性。前齿圈布置于前制动盘的沉槽内,前齿圈不额外占用空间,不影响前制动盘的安装方式和位置。前轮速传感器安装在前轮速传感器支架上,前轮速传感器拆装方便,安装的精度及可靠性好。前轮速传感器及其支架布置于前右减震器和前制动分泵支架上,一方面占用空间小,能有效节省空间位置;另一方面,抗震能力强,受摩托车行驶的振动影响小,前轮速传感器距离前轮较近,前轮速传感器端面与前齿圈间距变化不大,获取信号的准确性好。ABS控制器布置在车架的中部,并位于空气滤清器、空气滤清器出气管、后减震器、车架中体左右主管、下连接板和发动机所围成的空间内,不易被摩托车行驶过程中飞溅形成的异物损伤,同时能够防止雨水淋洒在ABS控制器上,对ABS控制器起保护的作用。后齿圈利用后制动盘在后轮毂上的安装点,共用第二螺栓来连接后齿圈、后制动盘和后轮毂,一方面拆装便捷,装配效率高;另一方面,后齿圈安装牢固,不会发生轴向或周向移动,精度可靠,能够确保后轮速传感器获取信号的准确性。后齿圈布置于后制动盘与后毂盘之间,后齿圈不额外占用空间,不影响后制动盘的安装方式和位置。后轮速传感器布置于后制动分泵支架上,一方面占用空间小,能有效节省空间位置;另一方面,后制动分泵支架的厚度足够,保障了后轮速传感器端面的尺寸要求,并且抗震能力强,受摩托车行驶的振动影响小,后轮速传感器距离后轮较近,后轮速传感器端面与车轮上的后齿圈间距变化不大,获取信号的准确性好。所述前轮速传感器支架(5)为开口朝向后上方的“V”形,并由铝合金压铸而成,前轮速传感器支架(5)开口的一端通过螺栓与前右减震器(6)及前制动分泵支架相固定,前轮速传感器支架(5)开口的另一端通过螺栓与前制动分泵支架固定,在前轮速传感器支架(5)的前端安装前轮速传感器(4)。以上结构一方面前轮速传感器支架造型简单,便于加工制作,在减轻重量的同时能确保结构强度;另一方面,前轮速传感器支架通过两颗螺栓与前右减震器及前制动分泵支架连接,不仅操作简单、方便、快捷,而且前轮速传感器支架安装牢固、可靠,不会发生松动或脱落。前右减震器和前制动分泵支架上供前轮速传感器支架安装的孔均为现成的,这样不用改动前右减震器和前制动分泵支架的结构,增加的成本有限。所述ABS控制器支架(21)为“L”形,并由铝合金压铸而成,所述ABS控制器(9)的的底部及前端通过螺栓与ABS控制器支架(21)连接,而ABS控制器支架(21)焊接在摩托车的车架上。以上结构一方面ABS控制器支架造型简单,便于加工制作,在减轻重量的同时能确保结构强度;另一方面,ABS控制器安装操作简单、方便,装配效率高,ABS控制器支架与ABS控制器结合紧密,占用空间小,有利于在车架上布置,ABS控制器的前端及底部与ABS控制器支架相连接,连接的牢固性及可靠性好。有益效果:本技术巧妙地借用前、后制动盘在轮毂上的安装点来装配前、后齿圈,并借用或增设支架来布置前后轮速传感器和ABS控制器,使齿圈、轮速传感器和ABS控制器各个部件的安装结构简单、精度可靠、拆装操作方便,对摩托车原有结构的改动非常有限,在各种类型的摩托车上改造非常容易,改造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I部放大图。图3为图1的II部放大图。图4为图1的III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4所示,在摩托车的前轮毂3上设置前制动盘1,该前制动盘I的中部具有与前齿圈2形状大小相适应的沉槽,在前制动盘I中部的沉槽中设置前齿圈2,该前齿圈2和前制动盘I通过多颗按圆周均匀分布的第一螺栓连接在前轮毂3上。与前齿圈2相配合的前轮速传感器4设置在前轮速传感器支架5上,前轮速传感器支架5为开口朝向后上方的“V”形,并由铝合金压铸而成。前轮速传感器支架5开口的一端通过螺栓与前右减震器6及前制动分泵支架相固定,前轮速传感器支架5开口的另一端通过螺栓与前制动分泵支架固定,在前轮速传感器支架5的前端安装前轮速传感器4。如图1、图3、图4所示,在前制动分泵支架上安装前制动分泵7,前制动分泵7通过第二前制动油管8与ABS控制器9的前制动第二油口连接,ABS控制器9的前制动第一油口通过第一前制动油管10与前制动主泵11连接,前制动主泵11设置在手把上。ABS控制器9设于摩托车车架的中部,并位于空气滤清器、空气滤清器出气管、后减震器、车架中体左右主管、下连接板和发动机所围成的空间内。与ABS控制器9相配合的ABS控制器支架21为“L”形,并由铝合金压铸而成,ABS控制器9的的底部及前端通过螺栓与ABS控制器支架21连接,而ABS控制器支架21焊接在摩托车的车架上。如图1、图2所示,在后制动盘12的中部设置后齿圈13,该后齿圈13位于后制动盘12与后轮毂14之间,后齿圈13和后制动盘12通过多颗按圆周均匀分布的第二螺栓连接在后轮毂14上,与后齿圈13相配合的后轮速传感器15安装在后制动分泵支架16上,该后制动分泵支架16上安装后制动分泵17。后制动分泵17通过第二后制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ABS防抱死制动系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前制动盘(1)中部的沉槽中设置前齿圈(2),该前齿圈(2)和前制动盘(1)通过多颗按圆周均匀分布的第一螺栓连接在前轮毂(3)上,与前齿圈(2)相配合的前轮速传感器(4)安装在前轮速传感器支架(5)上,所述前轮速传感器支架(5)与前右减震器(6)及前制动分泵支架相固定,在前制动分泵支架上安装前制动分泵(7),所述前制动分泵(7)通过第二前制动油管(8)与ABS控制器(9)的前制动第二油口连接,ABS控制器(9)的前制动第一油口通过第一前制动油管(10)与前制动主泵(11)连接,所述ABS控制器(9)通过ABS控制器支架(21)安装于摩托车车架的中部;在后制动盘(12)的中部设置后齿圈(13),该后齿圈(13)位于后制动盘(12)与后轮毂(14)之间,后齿圈(13)和后制动盘(12)通过多颗按圆周均匀分布的第二螺栓连接在后轮毂(14)上,与后齿圈(13)相配合的后轮速传感器(15)安装在后制动分泵支架(16)上,该后制动分泵支架(16)上安装后制动分泵(17),所述后制动分泵(17)通过第二后制动油管(18)与ABS控制器(9)的后制动第二油口连接,ABS控制器(9)的后制动第一油口通过第一后制动油管(19)与后制动主泵(20)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礼超庞奎
申请(专利权)人: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