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竹香外源基因转移到桑树体内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27007 阅读:2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桂竹香细胞外膜蛋白外源基因(OEM1)转移到桑树体内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首先是构建双元载体系统;其次是构建受体系统;再次是目的基因(OEM1基因)的转化;第四是外植体脱菌;第五是选择培养;第六是外源基因(OEM1基因)整合。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易行,操作简便。桑树工程植株将比常规品种在光合作用强度、桑叶蛋白质含量、营养物质的利用、转化和运输能力方面都大幅度提高。并可增强桑树的抗虫性(但对家蚕无害)和抗逆性。(*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基因工程桑树植株外源基因的转移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桑叶是茧丝绸的物质基础。不断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才能生产出优质的蚕茧、生丝和丝织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桑叶的蛋白含量是决定茧丝绸产品的质量的关键因素,普通桑树品种的蛋白含量还不能完全满足生产优质茧丝绸的需要,普通桑树抗虫性较差,桑叶产量较低,产量品质不高,饲养成绩不佳,经济效益低下。品种选育一直是提高桑叶产量、改良桑叶品质、带动生产进步的重要措施,但传统育种方法所需时间较长,过程繁琐,需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通过杂交等方法获得的优良品种多容易受到亲本材料的限制。经检索未发现一种桂竹香外源基因转移到桑树体内的技术被公开。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方法易行,操作简便。成功地解决了桑树工程植株将比常规品种在光合作用强度、桑叶蛋白质含量、营养物质的利用、转化和运输能力方面都大幅度提高的问题.并可增强桑树的抗虫性(但对家蚕无害)和抗逆性。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来实现的采用的桂竹香(Cheiranthus cheiri L.)是十字花科植物,其植株生长者大田中不易受蚜虫、鞘翅目昆虫为害,生长旺盛、光合作用极强。经研究发现,所克隆的细胞外膜蛋白基因(OEM1基因)在植物抗虫性、细胞物质运输、信号识别、传递、细胞代谢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植物的外膜蛋白,特别是叶绿体外膜蛋白是离子的传送器,传送Na+、k+这种传送器的基因在人、鼠、醇母中已得到,基因序列长约2.4kb,编码547个氨基酸,它与得到的OEM1基因有一定的同源性,因此OEM1基因与Na+、K+的传送有关。桂竹香外膜蛋白基因转移到桑树体内的步骤是1)构建双元载体系统采用双元载体系统,通过反式激活T-DNA转移。双元载体系统主要包括两个Ti质粒,即mini-Ti和Helper Ti(Helper Ti质粒主要作用是提供vir基因功能,激活处于反式位置上的T-DNA转移),其中mini-Ti质粒含有来自pTiT37的T-DND左右边界序列,在两个边界序列之间的T-DNA区含有植物选择标记和启动子的Nos-Npt-II,以及来自噬菌体M13mp19的多种酶连接接头的Lacz基因。在Lacz基因内部含有多克隆位点。外源基因(OEM1基因)可以便利地插入其间使其本身失活,并且可在含X-gal和IPTG的平板上直接筛选,操作极为方便。将OEM1基因用适当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与mini-Ti质粒相连,并在X-gal和IPTG的平板上筛选白色菌落,经提取质粒,酶切检查后,确定OEM1基因已插入了mini-Ti质粒的多克隆位点区,将mini-Ti质粒纯化后转化含有Helper Ti质粒的根癌农杆菌感受细胞,这时含有mini-Ti质粒和Helper Ti质粒的根癌农杆菌可直接用于植物细胞的转化。2)构建受体系统,选用桑树幼年期叶片作为受体,并在转化操作前,对幼叶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定,并根据野生型农杆菌在外植体组织中形成肿瘤的诱导率,发生时间及生长状态确定受体植物的敏感程度,从而选择浸染敏感的农杆菌种类。3)目的基因(OEM1基因)的转化首先采用光密度测定法来确定农杆菌浓度,为了保证菌种(普通)的纯化,采用多个单菌落分别培养成几个菌群进行保留或应用。挑取单菌落接种在液体培养基内进行液体振荡培养12-24小时,离心(4000r/min),倒掉上清液,加入植物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液体培养基,使其OD600值达到0.5。外植体在转化前预培养时间为2天。预培养后的外植体切割成小块浸泡在菌液中,浸泡时间在5-8分钟内,用无激素植物培养基或无菌水漂洗,再用无菌吸水纸吸干,将其培养在诱导愈伤组织的固体培养基上,与农杆菌共培养,农杆菌转化时,并不“侵入”到植物细胞中,而是把T-DNA转移到植物细胞,在创伤部位生存16小时后菌株才诱发肿瘤,因此共培养时间长于10小时。但共培养时间太长,由于农杆菌的过度生长,植物细胞因受到毒害而死亡,因而采用GUS基因瞬时表达法测定共培养的最佳的时间,并根据获得的转化愈伤组织频率为最终依据,确定外植体共培养时间需4-6天。4)外植体脱菌与农杆菌共培养的外植体表面及浅层组织中共生有大量农杆菌,必须把共培养后的外植体转移到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上进行脱菌培养,脱菌培养时间需5-6次继代培养,但为了杀死残留在维管束和细胞间隙中的农杆菌,一直使用抗生素直到试管苗形成。5)选择培养在选择培养基中加入km抑制非转化细胞的生长,km浓度范围50-100mg/L。一般情况下试管苗对km选择压力不如愈伤组织那样敏感,因此非转化的试管苗也可能在选择培养基上生长,但根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很强,因此在含高浓度的km选择压力的选择培养基上非转化苗是难生根的,只有转化苗才可能生根,所以苗的生根能力是实现转化的一个有力佐证。转化苗的保持与繁殖直接关系到生产实践的应用,目前采用两条途径实现转化苗的保持与繁殖,一条是营养繁殖途径,它包括试管苗的无性快速繁殖及嫁接,扦插等田间的营养繁殖方式,从而保证充足的转化再生植株,第二条途径是种子繁殖,这对于转基因植株的正常表达、遗传特性及向生产应用过渡有重要作用。6)外源基因(OEM1基因)整合的鉴定在完成基因转化后,外源基因是否进入植物细胞,进入植物细胞的外源基因是否整合到植物染色体上,整合的方式如何,整合到染色体上的外源基因是否表达,需进一步加以证实。第一步工作就是筛选转化细胞;第二步就是对转化植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①通过Southern杂交证明外源基因在植物染色体的整合,通过原位杂交可确定外源基因在染色体上整合的位点,Southern杂交是用标记的外源基因(OEM1基因)作探针,与植物细胞染色体DNA进行杂交,具体的检测方法有Southern斑点杂交及Southern印迹杂交两种,斑点杂交可以较快地大略检测一下植物基因组是否含有外源基因,利用Southern印迹不仅可以分析出外源基因是否整合到植物的染色体上,而且还可以对外源基因的整合情况进行分析,如整合的外源基因是单拷贝还是多拷贝,多拷贝的插入方式如何,是串联插入还是分散插入,串联的方式是同向还是反向等,由于使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体,其分析的基本方法是用重叠探针杂交,并以转化的外源基因不同拷贝数为对照。②通过Northern杂交可证明外源基因在植物细胞内是否正常转录,生成特异的mRNA。③通过Western杂交可证明外源基因在植物细胞内转录及翻译成功,生成特异蛋白质。第三步则是进行性状鉴定及外源基因表达调控,由于转OEM1基因是为了获得抗虫性和提高桑叶产量,因而可以根据对照,选择符合由OEM1基因编码的特异蛋白质影响代谢而产生的具有抗虫和高产等经济性状的桑树植株,从而达到OEM1基因转化的目的,最后是进行遗传学分析,并获得转基因植物品种,应用于生产。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采用的双载体农杆菌转化的外源基因整合位点较稳定,常在T-DNA 25bp处与植物细胞整合,大多数是单位点整合,整合的外源DNA基本保持其结构的完整性,结构的变化很少,整合外源基因的拷贝数常以单或低拷贝T-DNA为主,也有少量多拷贝T-DNA以首尾串联形式在单位点整合,整合的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株的显性表达率较高,即多数外源基因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桂竹香外膜蛋白基因转移到桑树体内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构建双元载体系统;B.构建受体系统;C.目的基因的转化;D.外植体脱菌;E.选择培养;F.外源基因整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旭锋刘天艳王劲袁旭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天友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0[中国|成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