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动闸片及盘式制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99810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0 22: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制动闸片及盘式制动器。所述制动闸片包括:背板、摩擦块、以及用于背板与摩擦块连接的卡控元件,摩擦块包括摩擦体和用于摩擦体固定安装的摩擦体背板,制动闸片还包括设置在摩擦体背板与背板之间的弹性元件,其中,弹性元件的第一端与背板抵接,第二端具有与摩擦体背板形状相适配,并可与摩擦体背板抵接的配合面,进而制动闸片在实现浮动功能的同时,摩擦体与弹性元件的接触为面接触,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为线接触的情形,这种面接触方式在高速/动车组列车运营过程中稳定性好,使摩擦块和弹性元件之间的摩擦力分散,避免了对摩擦块中摩擦体背板底部的划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制动闸片及盘式制动器
本技术涉及制动
,具体涉及一种制动闸片及盘式制动器。
技术介绍
目前,在铁路列车使用的高速列车制动系统中,使用最广泛的是盘式制动结构,盘式制动结构主要包括制动盘和制动闸片。在列车进行制动时,制动夹钳将制动压力施加到制动闸片上,使得制动闸片和制动盘发生接触滑动摩擦,在滑动摩擦面上会生成大量的摩擦热,消耗了高速列车的动能,使列车完全停止运动。采用上述盘式制动结构,在列车刹车制动的初始过程中,由于制动闸片和制动盘并不是完全贴合,会有局部区域先受力摩擦,这部分局部区域就会承受较高的变应力和高的热负荷,会导致热量的集中,产生高温变形区,从而就会产生“热点”。“热点”的产生又会进一步加剧制动闸片的热损伤,最终导致制动盘受损和制动闸片寿命的降低,影响列车的制动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对制动闸片的结构和性能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一种方式是在高速/动车组列车运营过程中采用单点浮动闸片,单点浮动闸片主要包括背板50’以及通过卡簧70’安装在背板50’上的摩擦块10’,同时在背板50’和摩擦块10’之间设置通用的碟簧30’,从而可以通过碟簧30’实现闸片的浮动效果,进而可以有效地缓解制动盘热斑和裂纹、避免闸片偏摩、提高制动稳定性。但是采用上述结构,碟簧30’与摩擦块10’中的摩擦体背板13’底部接触方式为线接触,受力点是一条弧线,进而产生了如下问题:1.在高速/动车组列车运营过程中,由于路程的颠簸,这种结构形式导致摩擦块10’相对背板50’的摆动量较大,容易对摩擦块10’中摩擦体背板13’底部造成划伤;2.在制动过程中,闸片所受力非常的大,而受力点是一条弧线,进而容易产生瞬时应力集中点,导致产生疲劳裂纹,影响整体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动闸片及盘式制动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摩擦块相对背板的摆动量较大,容易对摩擦块中摩擦体背板底部造成划伤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制动闸片,包括:背板、摩擦块、以及用于背板与摩擦块连接的卡控元件,摩擦块包括摩擦体和用于摩擦体固定安装的摩擦体背板,制动闸片还包括设置在摩擦体背板与背板之间的弹性元件,其中,弹性元件的第一端与背板抵接,第二端具有与摩擦体背板形状相适配,并可与摩擦体背板抵接的配合面。进一步地,摩擦体背板底部呈凸弧形,弹性元件的配合面为与摩擦体背板形状相适的凹弧面。进一步地,弹性元件为碟簧。进一步地,碟簧为环形碟簧。进一步地,碟簧上的凹弧面由碟簧一体冲压成型。进一步地,弹性元件的第二端还具有与背板相抵接的背板抵接部。进一步地,背板上开设有用于对环形碟簧限位的沉孔。进一步地,卡控元件为卡簧。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盘式制动器,包括制动盘和制动闸片,制动闸片为如上所述的制动闸片。本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提供的制动闸片及盘式制动器中,通过在摩擦体背板与背板之间的弹性元件,同时设置弹性元件的第一端与背板抵接,第二端具有与摩擦体背板形状相适配,并可与摩擦体背板抵接的配合面,从而制动闸片在实现浮动功能的同时,由于弹性元件的与摩擦体背板之间的接触是通过与摩擦体背板形状相适配的配合面,摩擦体与弹性元件的接触为面接触,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为线接触的情形,这种面接触方式在高速/动车组列车运营过程中稳定性好,使摩擦块和弹性元件之间的摩擦力分散,保护了摩擦体背板,避免了对摩擦块中摩擦体背板底部的划伤。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图1为现有技术中制动闸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制动闸片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制动闸片中弹性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为:10’、摩擦块;13’、摩擦体背板;30’、碟簧;50’、背板;70’、卡簧;100、制动闸片;10、摩擦块;11、摩擦体;13、摩擦体背板;30、碟簧;31、第一端;33、第二端;35、凹弧面;37、背板抵接部;50、背板;51、沉孔;70、卡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实施例1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制动闸片100包括:背板50、摩擦块10、以及用于背板50与摩擦块10连接的作为卡控元件的卡簧70。摩擦块10包括摩擦体11和用于摩擦体11固定安装的摩擦体背板13,制动闸片100还包括设置在摩擦体背板13与背板50之间的弹性元件,其中,弹性元件的第一端31与背板50抵接,第二端33具有与摩擦体背板13形状相适配,并可与摩擦体背板13抵接的配合面。本技术提供的制动闸片100中,通过在摩擦体背板13与背板50之间的弹性元件,同时设置弹性元件的第一端31与背板50抵接,第二端33具有与摩擦体背板13形状相适配,并可与摩擦体背板13抵接的配合面,从而制动闸片100在实现浮动功能的同时,由于弹性元件的与摩擦体背板13之间的接触是通过与摩擦体背板13形状相适配的配合面,摩擦体11与弹性元件的接触为面接触,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为线接触的情形,这种面接触方式在高速/动车组列车运营过程中稳定性好,使摩擦块10和弹性元件之间的摩擦力分散,保护了摩擦体背板13,避免了对摩擦块10中摩擦体背板13底部的划伤。同时制动闸片100在制动受力时,弹性元件和摩擦块10之间不易出现应力集中点,进而不易产生疲劳裂纹,提高了制动闸片100的整体性能。具体地,摩擦体背板13底部的形状为常见的的凸弧形,对应的弹性元件的配合面为与摩擦体背板13形状相适的凹弧面35,进而保证了弹性元件与摩擦体背板13之间接触的可靠。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弹性元件为碟簧30,更具体为环形碟簧30,对应的在背板50上开设有用于对环形碟簧30限位的沉孔51,这样弹性元件的制造成本较低,同时弹性系数能与制动闸片100很好的适配。而对于凹弧面35,具体凹弧面35在碟簧30上是通过与碟簧30一体冲压成型的方式,有利于降低具有该凹弧面35碟簧30的制造成本,适于工业上大规模制造。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弹性元件的第二端33还具有与背板50相抵接的背板抵接部37,即弹性元件的第二端33除了具有与摩擦体背板13配合的配合面外,还具有与背板50抵接的背板抵接部37,背板抵接部37与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制动闸片及盘式制动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动闸片,包括:背板(50)、摩擦块(10)、以及用于所述背板(50)与所述摩擦块(10)连接的卡控元件,所述摩擦块(10)包括摩擦体(11)和用于所述摩擦体(11)固定安装的摩擦体背板(13),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闸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摩擦体背板(13)与所述背板(50)之间的弹性元件,其中,所述弹性元件的第一端(31)与所述背板(50)抵接,第二端(33)具有与所述摩擦体背板(13)形状相适配,并可与所述摩擦体背板(13)抵接的配合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动闸片,包括:背板(50)、摩擦块(10)、以及用于所述背板(50)与所述摩擦块(10)连接的卡控元件,所述摩擦块(10)包括摩擦体(11)和用于所述摩擦体(11)固定安装的摩擦体背板(13),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闸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摩擦体背板(13)与所述背板(50)之间的弹性元件,其中,所述弹性元件的第一端(31)与所述背板(50)抵接,第二端(33)具有与所述摩擦体背板(13)形状相适配,并可与所述摩擦体背板(13)抵接的配合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闸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体背板(13)底部呈凸弧形,所述弹性元件的配合面为与所述摩擦体背板(13)形状相适的凹弧面(3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动闸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佩芳释加才让丁向莹龙波石一婷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天宜上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