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空间利用率的全承载公交车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621785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24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是一种高空间利用率的全承载公交车架结构,包括客车的车架体,该车架体分为车架前区、车架中区和车架后区,客车的前、后轮分别位于所述车架前区和车架后区,所述车架中区设有前后贯通式的桁架纵梁,该桁架纵梁包括上桁架纵梁和下桁架纵梁,两者上、下对称设置,所述桁架纵梁分别与所述车架前区、车架后区相连接设置,且该桁架纵梁布设于所述车架体纵向中心截面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可以保证车架总体刚度及结构强度的要求,而且增大了在车架上安装电池及其他零部件的有效空间,可以更广泛地应用于对整车中区底部空间需求高的车辆。

A fully loaded bus frame structure with high space utilization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high space utilization rate of the full load bus frame structure, the frame body consists of passenger cars, the frame body is divided into a frame, frame and frame of the area before the central area, car front and rear wheel are respectively positioned on the front frame and the back frame, the frame is provided with a central through front and rear truss longitudinal beam, the longitudinal truss including longitudinal truss and truss girders, two symmetrically arranged up and down, the longitudinal truss is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frame, the frame is connected with the area before the post setting, and the truss longitudinal beam cloth is arranged on the frame body vertical center section. The utility model not only ensures the overall rigidity and the structural strength of the frame, but also increases the effective space for installing batteries and other parts on the frame, and can be widely applied to the vehicles with high space requirement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whole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空间利用率的全承载公交车架结构
本技术涉及的是客车车架结构的生产领域,更具体地说是一种高空间利用率的全承载公交车架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半承载客车车架或全承载客车车驾上都装设的两组贯通式的纵梁(3)(如说明书附图的图1、图2所示),该纵梁的宽度一般约占客车车宽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限制了新能源客车电池组的安装空间,所以设计一种即可以保证车架总体刚度及结构强度,又可以满足整车使用要求,适合于新能源客车使用的新型车架结构,对于本领域的客车生产企业来说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公开的是一种高空间利用率的全承载公交车架结构,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和缺点,提供一种结构改进的全承载公交车架结构,它不仅可以保证车架总体刚度及结构强度的要求,而且增大了在车架上安装电池及其他零部件的有效空间,可以更广泛地应用于对整车中区底部空间需求高的车辆。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空间利用率的全承载公交车架结构,包括客车的车架体,该车架体分为车架前区、车架中区和车架后区,客车的前、后轮分别位于所述车架前区和车架后区,所述车架中区设有前后贯通式的桁架纵梁,该桁架纵梁包括上桁架纵梁和下桁架纵梁,两者上、下对称设置,所述桁架纵梁分别与所述车架前区、车架后区相连接设置,且该桁架纵梁布设于所述车架体纵向中心截面处;所述桁架纵梁的横向宽度不大于所述车架体横向宽度的八分之一,所述桁架纵梁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一人字形状的桥段连接结构;所述车架中区的底部还布设有若干个用于放置安装客车零部件的底部放置空间。更进一步,所述桁架纵梁为单组桁架纵梁结构设置。更进一步,所述桁架纵梁为双组桁架纵梁结构,呈左、右对称设置。更进一步,所述车架体为格栅式全承载结构。更进一步,所述底部放置空间对称分布于所述桁架纵梁的两侧。通过上述对本技术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通过改变车架贯通纵梁的位置及结构,在保证总体刚度及结构强度满足整车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增大了在车架上安装电池及其他零部件的有效空间;本结构特别适用于电池布置在整车中区地板下的新能源公交车辆,也可广泛应用于其他对整车中区底部空间需求高的车辆;同时,本结构具有空间利用率高、轻量化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全承载车架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来进一步地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如图2及图3所示,一种高空间利用率的全承载公交车架结构,包括客车的车架体1,该车架体1分为车架前区11、车架中区12和车架后区13,客车的前、后轮分别位于所述车架前区11和车架后区13,所述车架中区12设有上、下两组前后贯通式的桁架纵梁2,该桁架纵梁2包括上桁架纵梁和下桁架纵梁,两者上、下对称设置,该桁架纵梁2分别与所述车架前区11、车架后区13相连接设置,且该桁架纵梁2布设于所述车架体1纵向中心截面处;所述桁架纵梁2的横向宽度不大于所述车架体1横向宽度的八分之一,所述桁架纵梁2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一人字形状的桥段连接结构21;所述车架中区12的底部还布设有若干个用于放置安装客车零部件的底部放置空间121。更进一步,所述车架体1为格栅式全承载结构,所述底部放置空间121对称分布于所述桁架纵梁2的两侧。实施例二如图4及图5所示,一种高空间利用率的全承载公交车架结构,包括客车的车架体1,该车架体1分为车架前区11、车架中区12和车架后区13,客车的前、后轮分别位于所述车架前区11和车架后区13,所述车架中区12设有上、下两组前后贯通式的桁架纵梁2,该桁架纵梁2包括上桁架纵梁和下桁架纵梁,两者上、下对称设置,该桁架纵梁2分别与所述车架前区11、车架后区13相连接设置,且该桁架纵梁2布设于所述车架体1纵向中心截面处;所述桁架纵梁2的横向宽度不大于所述车架体1横向宽度的八分之一,所述桁架纵梁2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一人字形状的桥段连接结构21;所述车架中区12的底部还布设有若干个用于放置安装客车零部件的底部放置空间121。更进一步,所述桁架纵梁2为双组桁架纵梁结构,呈左、右对称设置。所述车架体1为格栅式全承载结构,所述底部放置空间121对称分布于所述桁架纵梁2的两侧。本技术通过改变车架贯通纵梁的位置及结构,在保证总体刚度及结构强度满足整车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增大了在车架上安装电池及其他零部件的有效空间;本结构特别适用于电池布置在整车中区地板下的新能源公交车辆,也可广泛应用于其他对整车中区底部空间需求高的车辆;同时,本结构具有空间利用率高、轻量化等优点。上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设计构思并不仅局限于此,凡是利用此构思对本技术进行非实质性地改进,均应该属于侵犯本技术保护范围的行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高空间利用率的全承载公交车架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空间利用率的全承载公交车架结构,包括客车的车架体,该车架体分为车架前区、车架中区和车架后区,客车的前、后轮分别位于所述车架前区和车架后区,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中区设有前后贯通式的桁架纵梁,该桁架纵梁包括上桁架纵梁和下桁架纵梁,两者上、下对称设置,所述桁架纵梁分别与所述车架前区、车架后区相连接设置,且该桁架纵梁布设于所述车架体纵向中心截面处;所述桁架纵梁的横向宽度不大于所述车架体横向宽度的八分之一,所述桁架纵梁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一人字形状的桥段连接结构;所述车架中区的底部还布设有若干个用于放置安装客车零部件的底部放置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空间利用率的全承载公交车架结构,包括客车的车架体,该车架体分为车架前区、车架中区和车架后区,客车的前、后轮分别位于所述车架前区和车架后区,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中区设有前后贯通式的桁架纵梁,该桁架纵梁包括上桁架纵梁和下桁架纵梁,两者上、下对称设置,所述桁架纵梁分别与所述车架前区、车架后区相连接设置,且该桁架纵梁布设于所述车架体纵向中心截面处;所述桁架纵梁的横向宽度不大于所述车架体横向宽度的八分之一,所述桁架纵梁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一人字形状的桥段连接结构;所述车架中区的底部还布设有若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新柱曹林官发霖黄雪敏占秀萍沈斯哲温鸿郑振华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