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伊潘立酮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972135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1 23: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伊潘立酮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室温下,投入丁酮、四丁基溴化铵、碳酸钾、化合物3和化合物5至反应器;搅拌10‑15分钟后升温至78‑82℃,保温反应60‑90分钟,后经蒸馏、离心、干燥得中间体1;S2、以中间体1计,室温下,投入二甲基甲酰胺、化合物1、中间体1、碳酸钾、溴化钠和水至反应器;搅拌10‑20分钟后升温至63‑67℃,保温反应18‑22小时,后经离心、干燥得粗品;S3、室温下,将粗品和甲醇投入反应器中,甲醇与粗品的体积重量比为14.5‑15.5;加热反应物料至55‑65℃,搅拌使澄清,然后过滤,离心,干燥后得成品。本方法产品收率高、质量合格、产品生产周期短,节约成本,利于商业化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伊潘立酮的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药物合成工艺,尤其是涉及一种伊潘立酮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专利US5364866公布的伊潘立酮制备方法为:化合物1与化合物2在碱性条件下反应生成伊潘立酮。专利EP0402644、USRE39198和US5663449公布的伊潘立酮合成路线本质上与上述专利相同。专利CN102212063A公布的伊潘立酮的制备方法为:化合物1与化合物3在碱性条件下反应生成化合物4,然后化合物4与化合物5在碱性条件下缩合生成伊潘立酮。专利US5364866公布的制备方法收率仅为58%,且反应温度高达90℃,产物易降解,不利于商业化生产。专利CN102212063A公布的制备方收率为88%,但第一步反应需在5~10℃保温搅拌6~12小时;第二步反应需在40~60℃下反应25~35小时、结晶时需冷藏8~16小时;最后的精制也需静置8~24小时,生产周期长导致产品质量低、生产成本高,也不利于商业化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伊潘立酮的制备方法,旨在保证产品质量与收率的前提下,优化反应条件与反应时间以利于商业化生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伊潘立酮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室温下,投入丁酮、四丁基溴化铵、碳酸钾、化合物3和化合物5至反应器,按重量计,化合物3、化合物5及碳酸钾、四丁基溴化铵添加量之比为1∶(0.525‑0.527)∶(0.437‑0.439)∶(0.025‑0.027),丁酮与化合物3的体积重量比为1.578‑1.579L/KG;搅拌10‑15分钟后升温至78‑82℃,保温反应60‑90分钟,后经蒸馏、离心、干燥得中间体1;S2、以中间体1计,室温下,投入二甲基甲酰胺、化合物1、中间体1、碳酸钾、溴化钠和水至反应器,中间体1、化合物1、碳酸钾及溴化钠重量比为1:(1.57‑1.59):(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伊潘立酮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室温下,投入丁酮、四丁基溴化铵、碳酸钾、化合物3和化合物5至反应器,按重量计,化合物3、化合物5及碳酸钾、四丁基溴化铵添加量之比为1∶(0.525-0.527)∶(0.437-0.439)∶(0.025-0.027),丁酮与化合物3的体积重量比为1.578-1.579L/KG;搅拌10-15分钟后升温至78-82℃,保温反应60-90分钟,后经蒸馏、离心、干燥得中间体1;S2、以中间体1计,室温下,投入二甲基甲酰胺、化合物1、中间体1、碳酸钾、溴化钠和水至反应器,中间体1、化合物1、碳酸钾及溴化钠重量比为1:(1.57-1.59):(0.711-0.713):(0.423-0.425),水与中间体1的体积重量比为0.8-1.2L/KG;搅拌10-20分钟后升温至63-67℃,保温反应18-22小时,后经离心、干燥得伊潘立酮粗品;S3、室温下,将步骤S2所得伊潘立酮粗品和甲醇投入反应器中,甲醇与粗品的体积重量比为14.5-15.5L/KG;加热反应物料至55-65℃,搅拌使澄清,然后过滤,离心,干燥后得成品。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伊潘立酮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保温反应后冷却反应物料至室温后投入水,水与化合物3的体积重量比为1.578-1.579L/KG,搅拌10-15分钟后静置20-30分钟;接下来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晓娟郑云丽刘朝霞刘敏钊彭志红徐艳梅陈良强王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华源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