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能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2312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15 05: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提供了一种吸能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其中,吸能结构包括:第一吸能部和多个第二吸能部,第一吸能部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二吸能部之间,第一吸能部包括第一吸能单元,第一吸能单元包括吸能筒及设置在吸能筒内的加强肋,加强肋的延伸方向与吸能筒的轴线方向相同,第二吸能部为多孔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辆发生碰撞时产生的能量直接向驾驶室传递,进而危及驾驶员及乘员人身安全的问题。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and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n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and vehicle with same, wherein the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includes a first energy absorbing energy absorbing portion and a plurality of second parts, the first two energy absorbing second is located adjacent to the energy absorption between the first energy absorbing portion includes a first energy absorbing unit, the first energy absorption the energy absorbing unit comprises a cylinder and is arranged in the suction tube can strengthen rib, strengthen the extension direction of rib axis direction can with the same suction tube, the energy absorption of the porous structure second. The technical proposal of the utility model effectively solves the problem that the energy generated by the collision of the vehicle in the prior art is transmitted directly to the cab, thereby endangering the safety of the driver and the occupa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吸能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身外饰系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吸能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汽车工业的发展,目前汽车的保有量在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安全事故发生数量的增多。因此,现如今人们对汽车的要求除了动力是否强劲和是否经济实惠外,开始更多地考虑安全性的问题。相应的,如何通过适当的防护装置,制定最佳能量传输路径,提高车辆的相容性,增强车辆碰撞性能成为汽车工业的研发热点。这里提到的汽车相容性是指汽车在碰撞中保护自己乘员的同时也能保护对方车辆乘员的能力。当发生车辆碰撞时,相容区发挥功能,达到尽可能地减少车上乘员以及车外行人受到伤害的程度的作用。目前某车型的前保险杆装置由保险杆和保险杆安装支架组成。保险杆装置防撞装置为保险杆,保险杆通过保险杆安装支架装配在车身上。上述结构中保险杆安装支架结构简单、刚度不足。在发生碰撞时车头碰撞产生的能量将沿着车架直接传递到车身及车架防撞梁上,只能通过车身变形吸收这部分能量,危及驾驶员及乘员人身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能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辆发生碰撞时产生的能量直接向驾驶室传递,进而危及驾驶员及乘员人身安全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吸能结构,包括第一吸能部和多个第二吸能部,第一吸能部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二吸能部之间,第一吸能部包括第一吸能单元,第一吸能单元包括吸能筒及设置在吸能筒内的加强肋,加强肋的延伸方向与吸能筒的轴线方向相同,第二吸能部为多孔结构。进一步地,吸能筒内的加强肋为交叉设置的多个,并且各加强肋的两侧边均与吸能筒的内壁连接。进一步地,吸能筒内的多个加强肋的横截面呈米字形。进一步地,第一吸能单元为相互连接的多个,并且,各第一吸能单元的吸能筒的横截面为矩形。进一步地,第二吸能部包括多个通孔,多个通孔的轴线相互平行。进一步地,各通孔的轴线方向与吸能筒的轴线方向垂直,并且,各通孔的轴线方向垂直于多个第二吸能部的布置方向。进一步地,多个通孔包括多个第一通孔和多个第二通孔,环绕且相邻设置的三个或者四个第一通孔中间设置有一个第二通孔,各第一通孔的横截面为圆形或六边形或矩形。进一步地,第一吸能部为多个,每相邻的两个第二吸能部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吸能部。进一步地,从吸能结构的中心向两侧延伸的方向上,多个第一吸能部的厚度依次减小,多个第二吸能部的厚度依次减小。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保险杠及设置在保险杠内侧的吸能结构,吸能结构为上述的吸能结构。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吸能结构受到碰撞力时,第一吸能部和第二吸能部同时对碰撞力产生的能量进行吸收,减少传递到吸能结构后面的能量。具体地,第一吸能部和第二吸能部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进行第一阶段的能量吸收,此时能吸收大量的冲击力和能量。加强肋受到挤压发生皱折,同时向两侧伸展,可以将碰撞力和能量向吸能结构上下及吸能结构的布置方向传递。此时,第二吸能部可以通过多孔结构的空隙挤压和弹性变形进一步消耗碰撞能量,对碰撞能量进行第二阶段的能量吸收。吸能结构通过两次的吸收、变形、衰减能量,将碰撞力产生的能量、变形衰减到最小,从而保护了吸能结构后侧的区域(比如驾驶室)。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吸能结构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的吸能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2的吸能结构的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1的吸能结构的主视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4的吸能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示出了图5的第二吸能部的通孔的截面的示意图;图7示出了图5的第二吸能部的通孔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以及图8示出了图1的吸能结构在车辆中装配结构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第一吸能部;11、第一吸能单元;111、吸能筒;112、加强肋;20、第二吸能部;21、通孔;211、第一通孔;212、第二通孔;30、保险杠;40、固定骨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本申请的技术主要应用于车辆结构上,用于吸收分散车辆冲撞产生的巨大能量,降低传递至驾驶室等乘员空间的能量,进而减少乘员受到的伤害、保障乘员的人身安全。需要说明的是,将吸能结构布置于车辆中时,需将吸能结构设置在保险杠的内侧。设置时将吸能结构的长度方向与车辆的宽度方向保持一致。另外,吸能结构的第一吸能单元11的吸能筒111的轴线方向可以沿竖直方向布置(上下方向,垂直于地面方向),或者沿水平方向布置(车辆的前后方向)。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吸能结构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吸能结构包括第一吸能部10和多个第二吸能部20,第一吸能部10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二吸能部20之间,第一吸能部10包括第一吸能单元11,第一吸能单元11包括吸能筒111及设置在吸能筒内的加强肋112,加强肋112的延伸方向与吸能筒111的轴线方向相同,第二吸能部20为多孔结构。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吸能结构受到碰撞力时,第一吸能部10和第二吸能部20同时对碰撞力产生的能量进行吸收,减少传递到吸能结构后面的能量。具体地,第一吸能部10和第二吸能部20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进行第一阶段的能量吸收,此时能吸收大量的冲击力和能量。加强肋112受到挤压发生皱折,同时向两侧伸展,可以将碰撞力和能量向吸能结构上下及吸能结构的布置方向传递。此时,第二吸能部20可以通过多孔结构的空隙挤压和弹性变形进一步消耗碰撞能量,对碰撞能量进行第二阶段的能量吸收。吸能结构通过两次的吸收、变形、衰减能量,将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吸能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吸能部(10)和多个第二吸能部(20),所述第一吸能部(10)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二吸能部(20)之间,所述第一吸能部(10)包括第一吸能单元(11),所述第一吸能单元包括吸能筒(111)及设置在所述吸能筒(111)内的加强肋(112),所述加强肋(11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吸能筒(111)的轴线方向相同,所述第二吸能部(20)为多孔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吸能部(10)和多个第二吸能部(20),所述第一吸能部(10)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二吸能部(20)之间,所述第一吸能部(10)包括第一吸能单元(11),所述第一吸能单元包括吸能筒(111)及设置在所述吸能筒(111)内的加强肋(112),所述加强肋(11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吸能筒(111)的轴线方向相同,所述第二吸能部(20)为多孔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筒(111)内的加强肋(112)为交叉设置的多个,并且各所述加强肋(112)的两侧边均与所述吸能筒(111)的内壁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筒(111)内的多个加强肋(112)的横截面呈米字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单元(11)为相互连接的多个,并且,各所述第一吸能单元(11)的吸能筒(111)的横截面为矩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能部(20)包括多个通孔(21),多个所述通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香付
申请(专利权)人: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