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受电装置、送电装置和非接触送受电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617297 阅读:1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03:41
车辆的受电装置具备:受电单元(110),其构成为能够以非接触方式从送电装置(200)接受电力;通信部(160),其将与受电单元(110)的位置或大小相关的信息发送给送电装置(200);和车辆ECU(300),其控制通信部(160)。优选,车辆ECU(300)在使车辆(100)停车到送电装置(200)的受电位置之前,通过通信部(160)将预先存储的信息发送给送电装置(200)。信息包括受电单元(110)的尺寸、搭载有受电单元(110)的车辆(100)的尺寸、和车辆(100)中的受电单元(110)的搭载位置的至少任一个。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受电装置、送电装置和非接触送受电系统本申请是基于申请号201180074672.1、申请日2011年11月8日、专利技术名称车辆的受电装置、送电装置和非接触送受电系统的中国专利申请提出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受电装置、送电装置和非接触送受电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为了防止全球变暖而减少从汽车排出的二氧化碳,代替燃料或除了燃料之外还使用电能进行行驶的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受到注目。并且,构成为能够从车辆外部向混合动力汽车也搭载的电池充入电能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也已出现。进而,为了提高利用者的便利性,作为从车辆外部向车辆提供电能的方法,以非接触方式进行供电的技术也正在研究。在以非接触方式进行供电时,送电单元与受电单元的对位成为问题。在国际公开第2010/052785号小册子(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基于受电状况进行送电线圈与受电线圈的对位的非接触充电系统。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0/052785号小册子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83812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18380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国际公开第2010/0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的受电装置、送电装置和非接触送受电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受电装置,能够以非接触方式从车辆外部的送电装置接受电力,该受电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受电单元,其构成为能够以非接触方式从所述送电装置接受电力;通信部,其从所述送电装置接收与送电单元的大小相关的信息;和报知部,所述报知部将基于所述信息判定出的关于能否进行非接触充电的判定结果报知给乘员。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受电装置,能够以非接触方式从车辆外部的送电装置接受电力,该受电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受电单元,其构成为能够以非接触方式从所述送电装置接受电力;通信部,其从所述送电装置接收与送电单元的大小相关的信息;和报知部,所述报知部将基于所述信息判定出的关于能否进行非接触充电的判定结果报知给乘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受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除了包括所述送电单元的尺寸之外,还包括搭载有所述送电单元的停车空间的尺寸、所述停车空间中的所述送电单元的搭载位置、和所述停车空间中的所述送电单元的搭载角度的至少任一个。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受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报知部从所述送电装置接收基于所述信息判定出的关于车辆的引导方向的判定结果,并报知给乘员。4.一种送电装置,能够以非接触方式输送电力,该送电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送电单元,其构成为能够以非接触方式从车辆外部向车辆输送电力;通信部,其将与所述送电单元的大小相关的信息发送给所述车辆;和控制装置,其对所述通信部进行控制,所述控制装置从所述车辆接收基于所述信息判定出的关于能否进行非接触充电的判定结果。5.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市川真士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