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受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344231 阅读:2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7 00:41
送电装置(50)以非接触的方式向该受电装置传输电力,具备:送电线圈单元(400);与送电线圈单元(400)连接的电气设备;以及收纳送电线圈单元(400)和电气设备的壳体(600),壳体(600)包括:位于设置面侧的设置壁(610);以从侧面侧覆盖设置壁(610)的方式设置并在壳体(600)内形成空间的外壳壁(601);划分空间的划分壁(660);以及将形成于外壳壁(601)的电力输送面的开口部(601a)封闭并且容许送电线圈单元(400)传输电力的盖部(620A),划分壁(660)以将壳体(600)的空间划分为收纳电气设备的电气设备收纳部(520)和盖部(620A)所处且收纳送电线圈单元(400)的线圈单元收纳部(510)的方式设置,外壳壁(601)和划分壁(660)由金属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送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受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以非接触的方式向受电装置输送电力的送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以非接触的方式从送电装置接受电力的受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如专利文献1~5所公开,已知有使用以非接触的方式输送接受电力的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的电力传输系统。专利文献6涉及通过电磁感应作用对收纳于移动电话、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池驱动设备的电池运送电力从而以无接点或无线的方式进行充电的无接点充电器,在外装壳体内收纳有线圈和电路基板。在专利文献7中公开了:在收纳壳体内收纳有线圈和电容器,载置面为金属制并且电力传输面和周围为树脂制的收纳壳体。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5481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46154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3-146148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3-110822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3-126327号公报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14-087136号公报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14-03936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根据上述专利文献6所述的构成,仅屏蔽件形成为平板状,在外装壳体内,没有划分收纳线圈的区域和收纳电路基板的区域。其结果,存在在线圈中产生的电磁场到达外装壳体内的电气设备而电气设备在电力传输时受到电磁场的影响的可能性。而且,来自电气设备的噪音有可能向外部泄漏而对外部的电气设备带来影响。另外,在上述各专利文献所述的装置中,丝毫没有提及具体的制造方法。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提供一种在将线圈和与线圈连接的电气设备收纳于一个壳体而将线圈与电气设备一体化了的情况下,能够使电力传输时的电磁场对电气设备的影响和来自电气设备的噪音向外部的泄漏减少的送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受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在该送电装置中,以非接触的方式向受电装置传输电力,具备:送电线圈单元;与上述送电线圈单元连接的电气设备;以及收纳上述送电线圈单元和上述电气设备的壳体。上述壳体包括:位于设置面侧的设置壁;以从侧面侧覆盖上述设置壁的方式设置并在上述壳体内形成空间的外壳壁;划分上述空间的划分壁;以及将形成于上述外壳壁的电力输送面的开口部封闭并且容许上述送电线圈单元传输电力的盖部,上述划分壁以将上述壳体的上述空间划分为收纳上述电气设备的电气设备收纳部和上述盖部所处并且收纳上述送电线圈单元的线圈单元收纳部的方式设置,上述外壳壁和上述划分壁由金属形成。根据该送电装置,送电线圈单元与电气设备成为通过由金属形成的划分壁划分开的状态。其结果,在传输电力时,可通过划分壁阻碍在送电线圈单元中产生的电磁场到达电气设备。另外,也能够使来自电气设备的噪音向外部的泄漏减少。在该送电装置的制造方法中,包括:将电气设备收纳于主壳体的内部的工序;通过盖体将收纳有上述电气设备的上述主壳体的电气设备封闭的工序;将送电线圈单元配置于上述盖体的划分壁的内部的工序;以及通过盖部将上述划分壁的开口封闭的工序。根据该送电装置的制造方法,能够通过简易的工序来制造具有线圈与电气设备一体化了的构成的送电装置。在该受电装置中,以非接触的方式从送电装置传输电力,具备:受电线圈单元;与上述受电线圈单元连接的电气设备;以及收纳上述受电线圈单元和上述电气设备的壳体。上述壳体包括:位于设置面侧的设置壁;以从侧面侧覆盖上述设置壁的方式设置并在上述壳体内形成空间的外壳壁;划分上述空间的划分壁;以及将形成于上述外壳壁的电力接受面的开口部封闭并且容许上述受电线圈单元接受电力的盖部,上述划分壁以将上述壳体的上述空间划分为收纳上述电气设备的电气设备收纳部和上述盖部所处并且收纳上述受电线圈单元的线圈单元收纳部的方式设置,上述外壳壁和上述划分壁由金属形成。根据该受电装置,受电线圈单元与电气设备成为通过由电磁场屏蔽部件形成的划分壁划分开的状态。其结果,在接受电力时,可通过划分壁阻碍在受电线圈单元中产生的电磁场到达电气设备。另外,也能够使来自电气设备的噪音向外部的泄漏减少。在该受电装置的制造方法中,包括:将电气设备收纳于主壳体的内部的工序;通过盖体将收纳有上述电气设备的上述主壳体的电气设备封闭的工序;将受电线圈单元配置于上述盖体的划分壁的内部的工序;以及通过盖部将上述划分壁的开口封闭的工序。根据该受电装置的制造方法,能够通过简易的工序来制造具有线圈与电气设备一体化了的构成的受电装置。专利技术的效果在本专利技术中,能够提供一种在将线圈和与线圈连接的电气设备收纳于一个壳体而将线圈与电气设备一体化了的情况下,能够使电力传输时的电磁场对电气设备的影响减少,并且使来自电气设备的噪音向外部的泄漏减少的送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受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力传输系统的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采用了涡旋型线圈的送电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采用了卷绕型线圈的送电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气设备的各种设备配置的图。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送电装置的剖面构造的图。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送电装置的剖面构造的图。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送电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第1分解剖视图。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送电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第2分解剖视图。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采用了涡旋型线圈的受电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采用了卷绕型线圈的受电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受电装置的剖面构造的图。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受电装置的剖面构造的图。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受电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第1分解剖视图。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受电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第2分解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基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例中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个数、量等的情况下,除了有特别记载的情况之外,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不一定限定于该个数、量等。存在对于同一部件、相当部件标注同一参照标号而不反复进行重复的说明的情况。适当组合实施方式中的构成来使用的情况是最初所预定的。在图中,未以实际的尺寸比率进行记载,为了容易理解构造而使一部分比率不同地进行记载。以下所示的设置于设备侧(停车场等)的送电装置的构成也能够适用于载置于车辆侧的受电装置。在送电装置中,载置面意味着设备(地面)侧,表面侧意味着受电装置(车辆)侧。另一方面,在受电装置中,载置面意味着车辆侧,表面侧意味着送电装置(地面)侧。在以下使用的各图中,图中的箭头F所示的方向表示车辆的前进方向和后退方向,图中的箭头W所示的方向表示车辆的宽度方向。【实施方式1】(电力传输系统1000)参照图1,对以非接触的方式传输电力的电力传输系统1000进行说明。电力传输系统1000具备搭载于电动车辆100的受电装置10和设置于停车场等设备侧的送电装置50。电动车辆100包括受电装置10和车辆主体105。(受电装置10)受电装置10包括受电线圈单元200和电气设备110,该电气设备110设置于受电线圈单元200与作为储存由受电线圈单元200接受到的电力的蓄电装置的电池150之间。受电线圈单元200具有受电线圈250和平板状的铁氧体板260。如下所述,作为受电线圈250,可以是涡旋型线圈(参照图8)和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送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受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送电装置,以非接触的方式向受电装置传输电力,具备:送电线圈单元;电气设备,其与所述送电线圈单元连接;以及壳体,其收纳所述送电线圈单元和所述电气设备,所述壳体包括:设置壁,其位于设置面侧;外壳壁,其以从侧面侧覆盖所述设置壁的方式设置并在所述壳体内形成空间;划分壁,其划分所述空间;以及盖部,其将形成于所述外壳壁的电力输送面的开口部封闭并且容许所述送电线圈单元传输电力,所述划分壁以将所述壳体的所述空间划分为收纳所述电气设备的电气设备收纳部和所述盖部所处且收纳所述送电线圈单元的线圈单元收纳部的方式设置,所述外壳壁和所述划分壁由金属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8.20 JP 2014-1676711.一种送电装置,以非接触的方式向受电装置传输电力,具备:送电线圈单元;电气设备,其与所述送电线圈单元连接;以及壳体,其收纳所述送电线圈单元和所述电气设备,所述壳体包括:设置壁,其位于设置面侧;外壳壁,其以从侧面侧覆盖所述设置壁的方式设置并在所述壳体内形成空间;划分壁,其划分所述空间;以及盖部,其将形成于所述外壳壁的电力输送面的开口部封闭并且容许所述送电线圈单元传输电力,所述划分壁以将所述壳体的所述空间划分为收纳所述电气设备的电气设备收纳部和所述盖部所处且收纳所述送电线圈单元的线圈单元收纳部的方式设置,所述外壳壁和所述划分壁由金属形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电装置,所述划分壁的导电率比所述外壳壁的导电率高。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电装置,所述外壳壁具有:主面壁,其形成有所述开口部并且设置于所述电力输送面侧;和侧面壁,其位于所述侧面侧,所述主面壁与所述划分壁形成为一体,所述设置壁与所述侧面壁形成为一体。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送电装置,所述外壳壁具有:主面壁,其形成有所述开口部并且设置于所述电力输送面侧;和侧面壁,其位于所述侧面侧,所述送电线圈单元包括送电线圈,所述送电线圈形成有孔部,并且以卷绕轴线穿过所述盖部和所述设置壁的方式配置,所述电气设备至少包括滤波设备部、AC/DC设备部以及DC/RF设备部,所述滤波设备部、所述AC/DC设备部以及所述DC/RF设备部中的至少一者配置于离开位于所述送电线圈的所述孔部与所述设置壁之间的区域的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送电装置,所述设置壁由金属形成。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送电装置,所述送电线圈单元包括:平板状的铁氧体板和相对于所述铁氧体板配置于所述电力输送面侧的涡旋型线圈。7.一种送电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送电装置具备:送电线圈单元;电气设备,其与所述送电线圈单元连接;以及壳体,其收纳所述送电线圈单元和所述电气设备,所述壳体包括:设置壁,其位于设置面侧;外壳壁,其以从侧面侧覆盖所述设置壁的方式设置并在所述壳体内形成空间,划分壁,其划分所述空间,并向所述设置面侧凹陷;以及盖部,其将形成于所述外壳壁的电力输送面的开口部封闭并且容许所述送电线圈单元传输电力,所述划分壁以将所述壳体的所述空间划分为收纳所述电气设备的电气设备收纳部和所述盖部所处且收纳所述送电线圈单元的线圈单元收纳部的方式设置,所述外壳壁和所述划分壁由金属形成,所述外壳壁具有:主面壁,其形成有所述开口部并且设置于所述电力输送面侧;和侧面壁,其位于所述侧面侧,所述壳体包括:所述设置壁与所述侧面壁形成为一体的主壳体;和所述划分壁与所述主面壁形成为一体并且将所述主壳体的开口封闭的盖体,该送电装置以非接触的方式向受电装置传输电力,该送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将所述电气设备收纳于所述主壳体的内部的工序;通过所述盖体将收纳有所述电气设备的所述主壳体的开口封闭的工序;将所述送电线圈单元配置于所述盖体的所述划分壁的内部的工序;以及通过所述盖部将所述划分壁的开口封闭的工序。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在将所述送电线圈单元配置于所述盖体的所述划分壁的内部,并通过所述盖部将所述划分壁的开口封闭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浅浩章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