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314421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5 21: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在通常的行驶时能够确保车辆的行驶性能和乘坐舒适性,且在车身的前部发生碰撞时能够通过车身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车身前部构造包含设置于前侧车架(12)的下部的托架(21)、和通过螺栓(22)安装在该托架的下部的前副车架(16)。所述托架包含:从所述前侧车架垂下的有底中空状的托架主体(30)、与该托架主体的底板(31)相比位于上位且上下地分隔该托架主体的内部的隔板(40)、和从该隔板延伸至所述托架主体的底板的套管(50)。所述隔板的板厚(t2)比所述托架主体的板厚(t1)小。与所述托架主体接合的所述隔板具有与所述前侧车架接合的隔板侧凸缘(44)。

Front structure of car body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front body structure, can ensure the vehicle performance and ride comfort in normal driving, and at the front of the car body collision can effectively absorb collision energy through the body. The front body structure comprises a bracket (21) arranged at the lower part of the front frame (12) and a front subframe (16) mounted through the bolt (22) at the lower part of the bracket. The bracket includes a hollow body bottom bracket from the front side of the vertical frame (30), and the bottom bracket main body (31) is located in the upper and the inner clapboard compared to the upper and lower partition bracket main body (40), and the sleeve extends from the diaphragm to the bottom of the bracket body board (50). The plate thickness of the separator (T2) is smaller than the plate thickness (T1) of the bracket body. The spacer engaged with the bracket body has a diaphragm side flange (44) engaged with the front fra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前部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前副车架的车身前部构造的改进技术。
技术介绍
在乘用车等的车辆之中,存在在车身的前部具有前副车架的车型。在这种车辆中,在位于车身的前部且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前侧车架的下部设置有左右的托架,在该左右的托架的下部,通过左右的螺栓安装有前副车架。例如从专利文献1得知这样的结构的车身前部构造。在专利文献1中得知的车身前部构造中,左右的托架从左右的前侧车架的前部的下表面垂下。在该左右的托架上,通过左右的螺栓安装有前副车架的前端部。左右的托架为焊接于左右的前侧车架的前部的下表面的结构。近几年,正在进行关于在车身的前部发生碰撞时的碰撞能量的吸收的技术的开发。优选在通过车身更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中,由碰撞载荷导致前副车架从左右的前侧车架脱落。另一方面,谋求在车辆的通常的行驶时,前副车架相对于左右的前侧车架被适当地紧固,从而能够确保车辆的行驶性能和乘坐舒适性这两个相反的效果。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006-20581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技术,在车辆的通常的行驶时,能够确保车辆的行驶性能和乘坐舒适性,并且在车身的前部发生碰撞时,能够通过车身更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根据本专利技术,车身前部构造在位于车身的前部且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前侧车架的下部设置有左右的托架,在该左右的托架的下部,通过左右的螺栓而安装有前副车架。上述左右的托架包含:有底中空状的左右的托架主体,其从上述左右的前侧车架的下表面垂下;左右的隔板,其与该左右的托架主体的底板相比位于上位,且上下地分隔该左右的托架主体的内部;以及中空状的左右的套管,其从该左右的隔板延伸至上述左右的托架主体的底板或者该底板的附近。上述左右的隔板的板厚设定得比上述左右的托架主体的板厚小。上述左右的隔板为与上述左右的托架主体接合的结构,且具有焊接在上述左右的前侧车架上结构的至少各一个的隔板侧凸缘。上述左右的套管的上端部为支承于左右的隔板的结构。在上述左右的套管的上端部,安装有将该左右的套管的内部贯穿插入而构成的上述左右的螺栓的上端部。这样,左右的隔板的板厚比左右的托架主体的板厚小。因此,设置于左右的隔板的、至少左右各一个的隔板侧凸缘的板厚也小。该左右的隔板侧凸缘是焊接于左右的前侧车架的结构。一般地,隔板侧凸缘的板厚越小,隔板侧凸缘相对于左右的前侧车架的焊接部分的强度越小。因此,能够由在车身的前部发生碰撞时的碰撞载荷导致左右的托架之中的隔板侧凸缘的焊接部分首先断裂。该焊接部分的断裂位置为左右的托架相对于左右的前侧车架的接合部分发生断裂的起点。由碰撞载荷导致前副车架从左右的前侧车架脱落,从而能够通过车身更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另一方面,在车辆的通常的行驶时,碰撞载荷那样的过大的载荷不会对隔板侧凸缘相对于左右的前侧车架的焊接部分发生作用。因此,隔板侧凸缘相对于左右的前侧车架的焊接部分的强度是充分的。因此,前副车架相对于左右的前侧车架被适当地紧固。因此,能够确保车辆的行驶性能和乘坐舒适性。优选的是,上述左右的前侧车架的下表面与上述左右的托架主体组合为闭截面状。因此,能够提高左右的托架的刚性。因此,能够提高车辆的行驶性能和乘坐舒适性。更优选的是,上述左右的隔板侧凸缘从上述左右的隔板沿上述左右的前侧车架的下表面向车身前方延伸。即,左右的隔板侧凸缘朝向碰撞载荷从车身前方经由左右的前侧车架发生作用的方向(前方)延伸。因此,左右的托架之中的、隔板侧凸缘的焊接部分能够通过碰撞载荷更加可靠地首先断裂。通过碰撞载荷,前副车架能够相对于左右的前侧车架更容易地脱落。更优选的是,上述左右的隔板侧凸缘具有向下方鼓出的左右的凸部。虽然由这些凸部导致左右的隔板侧凸缘厚度小,但能够提高刚性。因此,能够提高车辆的行驶性能和乘坐舒适性。更优选的是,上述左右的托架主体具有焊接于上述左右的前侧车架的结构的左右的主体侧凸缘。该左右的主体侧凸缘具有向下方鼓出的左右的凸部。能够通过这些凸部提高左右的主体侧凸缘的刚性。因此,不需要为了提高车辆的行驶性能和乘坐舒适性而增大左右的主体侧凸缘的厚度。更详细的是,上述左右的托架主体的底板具有左右的排水孔。因此,能够将进入到左右的托架之中的雨水从左右的排水孔容易地排出。更详细的是,上述左右的托架主体分别具有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纵板状的左右的内侧的侧板、和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纵板状的左右的外侧的侧板。上述左右的内侧的侧板与上述左右的外侧的侧板板面彼此相对。上述左右的内侧的侧板与上述左右的外侧的侧板的各自的某一方具有朝向另一方的板面的上端部贯通的左右的开口。像这样,托架主体之中的,内侧的侧板和外侧的侧板的一方具有朝向另一方的板面的上端部贯通的左右的开口。该左右的开口能够作为能够供点焊机的一方的电极插入的电极插入用开口。例如,内侧的侧板能够通过点焊而与前侧车架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面接合。另一方面,外侧的侧板能够通过点焊而与前侧车架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面接合。在该焊接工序中,能够将点焊机的一方的电极从外部通过开口而插入到托架主体的内部。因此,能够通过点焊机之中的、从开口插入的一方的电极和另一方的电极夹入托架主体的侧板和前侧车架的侧板而进行点焊。因此,通过仅在托架主体的侧板上设置开口的简单的结构,能够容易地实施点焊。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中,在通常的行驶时,能够确保车辆的行驶性能和乘坐舒适性,并且在车身的前部发生碰撞时,能够通过车身更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车身的前部的左侧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托架的放大图。图3是从图2所示的托架拆下螺栓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2的4-4线的剖视图。图5是仅图3所示的隔板的结构和托架整体的结构的立体图。图6是图5所示的托架主体的立体图。图7是从车宽中央侧观察的图2所示的托架的侧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车辆;11:车身;12:前侧车架;12a:下表面;21:托架;22:螺栓;30:托架主体;31:底板;31b:排水孔;34:内侧的侧板;35:外侧的侧板;36:主体侧凸缘;37:凸部(主体侧凸部);38:开口;40:隔板;44:隔板侧凸缘;45:凸部(头侧凸部);50:套管;51:凸缘(上端部);t1:托架主体的板厚(主体侧凸缘的板厚);t2:隔板的板厚(隔板侧凸缘的板厚)具体实施方式基于附图以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关于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基于附图进行说明。此外,车身的“前”、“后”、“左”、“右”、“上”、“下”遵循从驾驶员观察到的方向,Fr表示前侧,Rr表示后侧,Le表示左侧。如图1所示那样,乘用车等的车辆10具有单体式主体的车身11。该车身11相对于从车辆10的车宽方向的中心通过而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车宽中心线CL实际上形成为左右对称形。在本实施例中,仅图示了车身11的前部的左半部分。由于车身11的前部的右半部分相对于所述左半部分为左右对称形,其他为相同的结构,所以未图示,也省略详细的说明。车身11的前部包含左右的前侧车架12、前隔板13和左右的前上构件14。左右的前侧车架12位于车身前部的车宽方向两侧,且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前隔板13设置于左右的前侧车架12的前端部之间。左右的前上构件14位于左右的前侧车架12的车宽方向的外侧,从左右的前柱15向前下方弯曲且延伸。左右的前上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在位于车身的前部且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前侧车架的下部设置有左右的托架,在该左右的托架的下部通过左右的螺栓而安装有前副车架,所述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的托架包含:有底中空状的左右的托架主体,其从所述左右的前侧车架的下表面垂下;左右的隔板,其与该左右的托架主体的底板相比位于上位,且上下地分隔左右的托架主体的内部;以及中空状的左右的套管,其从该左右的隔板延伸至所述左右的托架主体的底板或者该底板的附近,所述左右的隔板的板厚设定得比所述左右的托架主体的板厚小,所述左右的隔板为与所述左右的托架主体接合的结构,且具有焊接在所述左右的前侧车架上结构的至少各一个的隔板侧凸缘,所述左右的套管的上端部为支承于左右的隔板的结构,在所述左右的套管的上端部安装有将该左右的套管的内部贯穿插入而构成的所述左右的螺栓的上端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1.02 JP 2015-215955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在位于车身的前部且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前侧车架的下部设置有左右的托架,在该左右的托架的下部通过左右的螺栓而安装有前副车架,所述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的托架包含:有底中空状的左右的托架主体,其从所述左右的前侧车架的下表面垂下;左右的隔板,其与该左右的托架主体的底板相比位于上位,且上下地分隔左右的托架主体的内部;以及中空状的左右的套管,其从该左右的隔板延伸至所述左右的托架主体的底板或者该底板的附近,所述左右的隔板的板厚设定得比所述左右的托架主体的板厚小,所述左右的隔板为与所述左右的托架主体接合的结构,且具有焊接在所述左右的前侧车架上结构的至少各一个的隔板侧凸缘,所述左右的套管的上端部为支承于左右的隔板的结构,在所述左右的套管的上端部安装有将该左右的套管的内部贯穿插入而构成的所述左右的螺栓的上端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的前侧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喜多僚金子貫志山口浩孝藤本浩之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